Workflow
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从“稳态防御”到“敏态进攻”,一汽-大众大众品牌重启体系活力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0 13:39
核心观点 - 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在2025年4月至5月期间完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流程变革,旨在应对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和新兴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挑战 [1][3][4] - 变革构建了"前台-中台-后台"三段式架构,强化市场、客户运营、商品管理和区域一线四大核心领域,推动营销体系向敏捷高效转型 [5][8][9] - 通过双链路客户运营机制和数字化工具,公司系统性提升了客户触达与服务能力,为2026年起10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车型上市奠定基础 [4][5][9] 市场环境变化 - 95后、00后成为汽车消费主力,其消费习惯更依赖线上平台,注重个性化、智能化与科技感的融合 [3] - 新势力和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汽车营销逻辑,倒逼行业改变客户沟通与体验方式 [3] - 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要求企业建立敏捷响应机制以应对不确定性 [10] 组织架构变革 - 打破传统"前台-后台"模式,建立包含六大职能部门(市场/销售/渠道/客户运营/售后/商品经营)的后台能力中心 [5] - 中台策略与资源整合中心以商品经营部、销售策略部与整合营销部为核心,实现跨部门协同 [5] - 前台作战单元强化区域一线职能,人员配置从"1+2"升级至"1+4",新增非销售业务运营经理和市场经理 [9] 市场营销体系升级 - 市场部重组为7个二级部门,实现从种草端到成交端的全链路管理,包含商品传播/公关/新媒体营销/线索运营/终端营销等职能 [5] - 设立整合营销部统一策略制定,营销技术部提供数据赋能,构建"AI数字化+全员营销"体系 [5][6] - 通过四层客户池流转机制提升声量提振、线索挖潜及获客效率 [5] 客户运营创新 - 整合分散的客户体验职能,统一管理APP/400热线/展厅等C端触点,实现保客与潜客精细化运营 [8] - 建立"电话+企业微信"双链路运营机制,增强客户触达与沟通效率 [9] - 客户运营部全面负责成交促进与服务连贯性,支持个性化需求匹配 [8][9] 商品管理体系强化 - 商品部门从销售部二级部门升级为EVP直管的核心部门,负责全生命周期管理 [8] - 建立商品营销经营委员会统筹资源,拉通销售/市场/渠道/售后等多环节 [8] - 为2026年起的10款中国专属新车型上市构建运营保障机制 [4][8] 区域运营优化 - 小区单元直接对接经销商,资源向市场一线倾斜,强化终端问题解决能力 [9] - 新增下沉市场的市场经理背负客流指标,实现需求快速响应 [9] - 通过组织基因改造构建企业底层韧性,形成资源协同与数字化应对机制 [10]
一汽大众再动营销体系,“合资一哥”难解新能源转型困境
新浪财经· 2025-06-13 18:11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启动大规模组织变革,重组后台市场部和客户运营部,强化品牌终端影响力和客户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 [1] - 中台新成立商品经营部,负责商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在车型定义早期介入研发部门 [1] - 提级建立商品营销经营委员会,对各车型条线负责人充分授权以提升决策效率 [1] - 此次变革涉及市场、营销、客户、渠道、商品和售后六大板块,从开始到落地运转仅用时不到两个月 [2] 新能源转型困境 - 公司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8.5%降至2024年的7%,今年1至5月继续跌至6.8% [2] - 三款在售新能源车型5月合计零售销量只有2617辆,仅约占整体销量的2% [2] - ID.6 CROZZ和ID.7 VIZZION月销量已降至两位数,部分门店已无展车 [2][5] - 2025款ID.4 CROZZ裸车价最低降至12万元,较上市价下调约3万元,但每月门店仅能卖3到4辆 [3] 产品竞争力问题 - ID.7 VIZZION软件能力在上市之初即难以和国内同级产品相抗衡,缺乏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5] - 上汽大众主动放弃导入ID.7 VIZZION的双胞胎车型 [5] - 早期ID.运营中心未取得理想效果,现已被拆分 [6] - 传统4S店模式难以满足新一代消费者对智能座舱体验的需求 [7] 未来战略布局 - 从2026年起将新增10款专为中国市场的全新车型 [6] - 明年导入全新车型ID.AURA,基于本土开发的CMP平台和CEA电子电气架构,具备高级城区辅助驾驶功能 [8] - 需从面向经销商的To B营销转变为面向消费者的To C营销 [1] - 需以新的沟通方式触达00后核心用户群 [7] 行业趋势与挑战 - Z世代选车主阵地转向线上,更愿意主动了解深度内容而非传统广告 [7] - 在Z世代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中,传统合资品牌只有5%,而新能源专家品牌达42% [8] - 传统燃油车品牌在新能源时代面临转型困难,需在品牌层面进行彻底变革 [9] - 新能源专家品牌在年轻消费者心中更具专业性和领先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