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价格约束
icon
搜索文档
商家戴着枷锁搞促销 “双十一”能否回归本质
搜狐财经· 2025-11-06 15:15
电商平台竞争策略 - 京东要求合作品牌在其平台保持“全网最低价”,并禁止品牌在抖音等竞争平台发放优惠券或提及“更便宜”等表述,违者面临百万至千万元级罚款[1] - 平台成立专门巡查团队,严查同一商家在其他平台的价格体系,对商家实施“价格管控”[1] - 部分电商平台通过“价格约束”手段筑起竞争壁垒,控制商家跨平台定价以维持自身“全网最低价”噱头,延缓用户流失[5] 商家经营困境 - 品牌商对某些平台的销售占比超过一半,依赖度较高,难以对抗平台的定价要求,无奈选择配合执行[4] - 商家在“双十一”期间面临“定价约束”,违规操作面临“轻则罚款,重则下架链接”的后果,被套上“经营枷锁”[4] - 多平台布局本是商家分散经营风险、最大化获取流量的理性选择,但平台的限制措施打击了商家经营自主权[5][7] 市场公平性与法律风险 - 禁止商家在竞争平台使用差异化优惠等核心竞争资源,属于“二选一”行为的变体,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7]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阿里巴巴反垄断案中已明确“禁止平台内经营者在竞争平台开店或参加促销活动”的违法性认定标准[6] - 行业专家呼吁应对限制经营者开展合理价格竞争的行为依法查处,以保护消费者和广大经营者的权益[7] 消费者体验变化 - 消费者发现同一商品在不同电商平台的到手价均为449元,出现“全网同价”情况,往年存在的几十元价差消失[1] - 消费者“全网比价”的购物习惯被破坏,知名品牌纸尿裤在各大平台标价及补贴后价格完全一致,连赠品都相同[6] - 消费者感觉“大促”更像没有惊喜的“例行公事”,失去了货比三家找出最划算组合的机会[6] 行业发展趋势与监管导向 - “双十一”发展历经四个阶段,当前进入反思与变革期,平台不再单纯追逐GMV,转而强调品牌价值、用户体验和中小商家健康度[4] - 直播电商贡献了电子商务增量的80%,给传统电商平台带来压力[5] - 监管部门需强化执法力度,明确“价格约束”“最低价独家”等行为的违法边界,及时查处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