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
搜索文档
摩根士丹利热点前瞻-双十一之后,中国消费的趋势变化
摩根· 2025-11-18 09:15
行业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报告未明确给出统一的行业投资评级,但对特定板块和公司给出推荐,例如推荐华润啤酒、百盛中国、海底捞,并看好深州公司的OEM业务潜力[1] - 核心观点:高收入群体和一二线城市居民消费意愿较强,高端奢侈品销售自9月起逐步恢复,但整体消费市场仍处于底部盘整阶段[1];家庭财务前景和消费开支规划开始企稳,为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企稳迹象[2];电商平台补贴压制商品价格,预计明年缓解,对价格敏感的传统消费品类可能率先出现价格企稳恢复迹象[1][6] 整体消费趋势与分层表现 -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略低于9月份水平,总体在3%区间内盘整[2] - 高收入群体(月收入3万以上)和一二线城市居民对未来消费更为乐观,其消费行为与资本市场回报和黄金涨幅敏感度较高[1][2];中低收入阶层和其他地区消费者则表现出更为谨慎的态度[3][4] - 10月份线上零售同比增长4.9%,低于9月份7.3%的增速,受双十一促销活动提前影响[9] 细分品类表现与展望 - 家电销售表现不佳,10月份同比下滑15%,9月同比下滑3%,三季度整体下降15%,主因是以旧换新政策力度减弱及去年高基数[10] - 智能手机销售表现较好,10月份销售额同比增长23%,9月为16%,三季度整体增长13%,iPhone 17自9月上市以来销量强劲[10] - 体育用品、电子产品和日常用品等品类未来一个季度可能小幅增加[5] - 人均短途旅行开支计划略有提升,尤其在年底和春节期间,人均开支可能比今年黄金周有所恢复[5] - 双十一期间整体消费情况相对平淡,服饰和化妆品等大品类在10月份较9月有所加速但幅度不显著[11] 重点公司分析与个股推荐 - **啤酒与餐饮板块**:推荐华润啤酒;持续看好百盛中国,海底捞也值得关注,若明年外出餐饮恢复,这些公司将受益[7] - **服装鞋服产业链**:首推深州公司的OEM业务潜力[1];推荐申洲国际,其估值较低(市盈率约14-15倍),下半年业绩预计环比改善,同比利润回升,2026年有望实现盈利恢复[17];看好台湾衣服制造企业如如鸿与巨扬,其近期业绩展望环比改善[17] - **亚朵酒店**:双十一期间零售业务预计实现8亿元以上销售额,同比增长超60%,枕头产品增长80%至100%,长期保持20%以上复合增长率可期[1][8] - **京东**:第三季度业绩明显放缓,主因去年家电销售高基数,预计第四季度面临较大压力,评级从中性调整为卖出[3][12] - **泡泡玛特**:股票近期出现30%左右回撤,但新产品上新节奏恢复正常及顶级营销资源投入将成为未来增长驱动因素[13];美国市场线上渗透率已接近60%[3];基本面进入新阶段,呈现更多分散的IP销售趋势,女性用户占比70%-75%[15];估值较低,2026年利润预期中位数约150亿,对应17倍市盈率,利润增速超过20%[16] - **免税行业**:11月初销售额同比增长35%,购买人次增加3%,每人平均消费额增加30%,但需关注毛利率压力[3][20];A股估值约30倍,港股27-28倍,相对偏高[21] - **黄金珠宝行业**:受增值税改革影响,品牌黄金原材料成本提高6-7%,品牌提价5-7%[22];看好周大福和老铺,老铺估值较低为16倍,2026年预计增长30%,周大福受益于黄金价格上涨对其利润率的积极影响[23] 行业供应链与OEM展望 - 纺织针织鞋行业OEM外部需求仍不确定,客户下单节奏较慢,但北美鞋服库存销比已降至2021年12月以来低点,终端销售与库存状况健康[17];若感恩节至圣诞节销售表现良好,2026年补库需求可能出现,叠加世界杯带动需求,对2026年OEM表现持中性偏乐观态度[17] - A股的华立和台湾的来益在鞋服供应链中竞争激烈,对2026年毛利率表示担忧[19]
双十一的“成人礼”:当狂欢节走向理性深耕
36氪· 2025-11-17 10:48
行业核心转变:从GMV崇拜到高质量发展 - 双十一全网销售额达到约1.70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但电商平台连续第四年集体保持GMV细节沉默[3] - 行业评价体系发生根本性转变,阿里巴巴主动取消“GMV竞速赛”,京东更强调用户数增长40%、订单量增长60%等质量型指标[6] - 华泰证券估算2025年双十一GMV同比增中高个位数至10%,行业战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6] 促销周期拉长与市场疲态 - 2025年抖音、苏宁、京东、淘宝/天猫的大促周期分别长达57天、44天、37天、31天,较2024年普遍延长5-22天[4] - 过长的周期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商家陷入“高投入低回报”困境,部分中小商家选择退出[4] - 全国邮政快递企业揽收快递包裹139.38亿件,同比增速为9.1%,较2025年三季度13.2%的增速放缓,印证大促拉动效应减弱[11] 平台竞争新策略:生态化与跨界融合 - 京东通过“造车突围赛”开辟新战场,联合广汽、宁德时代推出电池租用购车价4.99万元,PLUS会员入手价低至4.54万元[7] - 京东汽车业务历时七年布局,构建“买、配、养、用、换”全周期服务闭环,带动平台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40%,订单量增幅接近60%[9] - 阿里系聚焦效率提升与场景扩容,AI技术使商家广告ROI提升12%,即时零售全渠道销售额达670亿元,同比激增138.4%[9][10] 消费者行为转变:理性务实主导 - 消费者不再认为双十一是全年全网最低价购物时刻,选择更加精明务实,积极寻求低价、聚焦必需品并进行线上比价[11][13] - 顶流直播带货以全网最低价销售商品,削弱了双十一最低价吸引力,促销期间频繁出现商品“先涨后降”现象[11] - 电商征税政策收紧与“国补退坡”让过往的数字游戏失去意义,夸大GMV存在税务风险[12]
人工智能参战“双十一”
经济日报· 2025-11-17 06:20
AI导购在电商购物节的应用现状 - 天猫推出“AI万能搜”“AI帮我挑”“AI试衣”等六大智能导购工具,覆盖购物全流程 [1] - 京东的京小智客服在用户下单后主动推送物流轨迹并预判售后需求,提前提供解决方案 [1] - 抖音电商借助豆包大模型打造新入口,用户通过询问“买什么”即可获取商品清单并直接跳转商城 [1] AI导购的技术优势与能力提升 - AI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深度学习与用户行为序列分析,能够构建动态、立体的用户需求图谱 [1] - 技术能够从搜索语境、浏览记录、季节差异、使用方式等多维度贯通“需求响应-决策辅助-服务延伸”的全链条 [2] - 将“人找货”模式转化为“货懂人”,通过蛛丝马迹洞悉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与情感偏好 [2] AI导购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 - 当前人工智能水平难以突破语义理解鸿沟,因用户表述方式千差万别 [2] - AI应用落地需处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对信息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极高 [2] - 语音交互环节存在语音识别断句错误、多轮对话逻辑断裂等问题,无法形成流畅的需求挖掘闭环 [2] AI导购引发的消费信任与监管问题 - AI生成工具普及催生新消费陷阱,在服装、家居等品类中,AI生成商品图片普遍存在“货不对版”问题 [3] - 当AI对话与推荐中嵌入未声明的商业推广时,成为一种极为隐蔽的广告形式,对现有广告认定规则和监管手段构成挑战 [3] - 人工智能在线上消费领域的规模化、规范化落地,还需化解数据安全、算法偏见等难题 [3]
请回答「Knock Knock 世界」NO. 251116
声动活泼· 2025-11-16 08:05
播客产品信息 - 播客节目「Knock Knock 世界」由「声动活泼」和「十分之一」联合出品,目标受众为青少年,旨在共同解锁全球新鲜事 [8] - 节目更新频率为每周一、三、五早晨6:00,每期时长10分钟,第一季更新时间为2025年3月25日至2026年3月24日 [8] - 节目定价为365元/年,已在各大音频平台上线,并提供三期免费试听节目 [8][11] 公司品牌与分发渠道 - 「声动活泼」为公司品牌,旗下拥有原创播客,并通过公众号、微博、小红书、即刻等多个社交平台进行运营 [12][13][19] - 公司播客内容分发渠道广泛,包括小宇宙App、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主流音频平台 [8][16] 行业相关动态 - 小红书公司近期获得了支付牌照,支付牌照的获取方式和具体用途是行业关注点之一 [6] - 2026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将在深圳举办,此类大型国际会议对举办城市的影响是行业分析范畴 [6]
券商晨会精华 | AI投资机会扩散 关注算力产业链和AI应用
智通财经网· 2025-11-14 08:50
市场整体表现 - 三大指数低开高走,沪指涨0.73%刷新十年新高,深成指涨1.78%,创业板指涨2.55% [1] - 沪深两市成交额达2.04万亿元,较上一交易日放量969亿元 [1] - 能源金属、电池、有色金属等板块涨幅居前,芬太尼、油气等板块跌幅居前 [1] 电商行业展望 - 2025年“双十一”大促季行业GMV预计同比中高个位数至10%温和增长 [2] - 增长得益于平台积极补贴及大促时间线拉长,但受去年同期高基数部分抵消 [2] - 主要电商平台延续分化表现,2026年平台间竞争将持续激烈 [2] 可转债市场观点 - 上一周期转债市场表现突出,高价指数上涨1% [3] - 当前转债整体价格及溢价率均涨至高位,需适当控制下行风险 [3] - 策略上调出强赎进度加快及业绩转弱标的,调入业绩稳健、强赎风险较低标的 [3] 人工智能投资机会 - 2025年以来中美科技股表现亮眼,算力板块涨幅领跑市场 [4] - 2026年国产算力方兴未艾,业绩弹性及投资确定性兼备 [4] - AI模型和应用侧有望迎来局部爆发,看好AI广告、AI Agent、AI视频生成等快速落地赛道 [4]
董事长张轩松,减持永辉超市丨消费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2 12:16
永辉超市董事长减持与公司治理变动 - 董事长张轩松因自身资金需求计划减持不超过90,75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1% [1] - 减持计划自公告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进行,价格视市场情况确定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张轩松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1,274,987,806股,占比14.05% [2] - 名创优品全资子公司骏才国际于2024年以62.7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9.4%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3] - 2025年3月公司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由名创优品实控人叶国富担任组长,9名永辉高管任组员,并代行CEO职责 [3] - 2025年9月聘任王守诚为首席执行官,王守诚为永辉管培生出身,此前担任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 [3] - 在近期公司调整中,张轩松已非最核心角色 [4] 永辉超市三季度业绩与转型进展 - 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5.55%至124.86亿元,净亏损4.69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增加1.16亿元 [6] - 营收下滑主因行业竞争激烈、消费者习惯变化及门店客流客单下滑,公司正优化调改门店并淘汰尾部门店 [6] - 截至三季度,永辉调改门店共计222家,预计2026年春节前达300家 [6] - 10月调改店客流平均增长80%,超60%进入稳定期的调改门店盈利水平创5年新高 [6] - 11月11日公司股价报收4.74元/股,涨幅1.28% [8] 零售与电商行业动态 - 京东披露截至11月11日23:59成交额再创新高,下单用户数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 [10] - 小米双十一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破290亿元 [11] - 快手电商民生商品GMV与动销商品数均同比增长超20%,超1560家民生商家实现GMV翻倍增长 [26] - Shopee双11开场2小时跨境销售额涨至11倍,本地化履约销售额飙升至13倍 [29] - 淘宝登记"淘宝便利店"作品著作权,并已申请注册相关商标 [27] 餐饮与食品饮料行业动态 - 上海市商务委等部门印发计划,推动快餐、茶饮咖啡等企业向"无人化、少人化"方向升级 [20] - 西贝回应闭店传闻称属于正常动态调整,年底前将新开8家门店 [21] - 奈雪的茶推出草莓系列新品,茶颜悦色上新"柚见晴空"等产品 [22][23] - 三得利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前三季营收12781亿日元(约589亿元),营业利润1265亿日元(约58亿元)同比下降9.2% [18] - 承德露露表示将专注原生态植物饮品研发 [17] 物流与文娱行业动态 - 申通快递、菜鸟等新设吉仓三期股权投资基金,出资额10亿元 [31] - 进博会累计运送客运量140万人次,较上届增长5% [33] - 2025年电影市场总票房已达450.18亿元,全年有望突破500亿元 [34] - 2025年1-8月微短剧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20.5分钟,较1月增长25.9% [35] 消费电子与ETF动态 - 苹果与三宅一生推出iPhone Pocket配件,售价1299元起 [36] - 食品饮料ETF近五日涨跌3.33%,市盈率21.20倍,最新份额102.6亿份减少3.9亿份 [38] - 游戏ETF近五日涨跌-4.58%,市盈率36.18倍,最新份额81.7亿份增加2.0亿份 [38] - 科创50ETF近五日涨跌0.13%,市盈率157.26倍,最新份额493.3亿份增加3.2亿份 [38]
“双十一”“双响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12:11
核心活动 - 公司启动双十一回血计划 提供价值356元的财经情报礼包 [2] - 活动礼包包含越声理财线索早知道产品月卡和价值28元的21财经VIP月卡 [4][5] - 参与者通过添加官方客服微信并发送暗号双响炮即可领取 每人限领一次 [6] 产品与服务 - 越声理财线索早知道产品价值328元 提供盘前关键线索推送 旨在提前捕捉市场热点 [4] - 服务内容涵盖深度剖析资金动向 政策解读以及行业情报 [4] - 21财经VIP提供全网独家深度报道与财经分析 帮助用户建立全局投资视野 [5][6]
《2025 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发布:约4成年轻人增加“双十一”预算
新浪科技· 2025-11-07 13:59
Z世代双十一消费参与度与趋势 - Z世代双十一参与度连续三年提升 2025年达到93.1% 较2021年的81.3%显著增长 [1][3] - 超9成年轻人参与大促并持快乐消费心态 [3] - 消费预算持续增强 约4成年轻人增加2025年双十一预算 比例为38.6% [3][5] Z世代消费行为特征 - 消费心态呈现热情与理性并存 双十一已成为年度消费仪式 行为具有主动性和情感驱动 [5] - 对双十一评价两极分化 积极评价包括品类更丰富(21.4%)和线上线下融合更明显(21.3%) [4] - 消极看法集中在质疑全年最低价宣传(21.6%)和价格优势不明显(20.5%) 近4成青年对最低价持验证态度(39%) [4] 消费品类与渠道变化 - 除服饰、美妆、家居、3C数码等强势品类外 2成年轻人倾向文化消费 内容消费占比21.4% [4][5] - 圈层兴趣消费(如二次元周边)占比14.8% 线下体验消费(如演唱会门票)占比14% [5] - 线下渠道重要性提升 31.3%青年对线下门店活动关注度更高 43.7%表示关注度与往年持平 [6] 技术应用与大促模式演变 - AI技术重塑消费体验 约7成年轻人认可AI+电商应用 [3][7] - 双十一由消费日演变为消费季 约6成年轻人持积极态度 [3][7] - 33.3%青年非常喜欢拉长周期以便比价 26.7%认为购物时间更充裕是利好 [7]
商家戴着枷锁搞促销 “双十一”能否回归本质
搜狐财经· 2025-11-06 15:15
电商平台竞争策略 - 京东要求合作品牌在其平台保持“全网最低价”,并禁止品牌在抖音等竞争平台发放优惠券或提及“更便宜”等表述,违者面临百万至千万元级罚款[1] - 平台成立专门巡查团队,严查同一商家在其他平台的价格体系,对商家实施“价格管控”[1] - 部分电商平台通过“价格约束”手段筑起竞争壁垒,控制商家跨平台定价以维持自身“全网最低价”噱头,延缓用户流失[5] 商家经营困境 - 品牌商对某些平台的销售占比超过一半,依赖度较高,难以对抗平台的定价要求,无奈选择配合执行[4] - 商家在“双十一”期间面临“定价约束”,违规操作面临“轻则罚款,重则下架链接”的后果,被套上“经营枷锁”[4] - 多平台布局本是商家分散经营风险、最大化获取流量的理性选择,但平台的限制措施打击了商家经营自主权[5][7] 市场公平性与法律风险 - 禁止商家在竞争平台使用差异化优惠等核心竞争资源,属于“二选一”行为的变体,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7]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阿里巴巴反垄断案中已明确“禁止平台内经营者在竞争平台开店或参加促销活动”的违法性认定标准[6] - 行业专家呼吁应对限制经营者开展合理价格竞争的行为依法查处,以保护消费者和广大经营者的权益[7] 消费者体验变化 - 消费者发现同一商品在不同电商平台的到手价均为449元,出现“全网同价”情况,往年存在的几十元价差消失[1] - 消费者“全网比价”的购物习惯被破坏,知名品牌纸尿裤在各大平台标价及补贴后价格完全一致,连赠品都相同[6] - 消费者感觉“大促”更像没有惊喜的“例行公事”,失去了货比三家找出最划算组合的机会[6] 行业发展趋势与监管导向 - “双十一”发展历经四个阶段,当前进入反思与变革期,平台不再单纯追逐GMV,转而强调品牌价值、用户体验和中小商家健康度[4] - 直播电商贡献了电子商务增量的80%,给传统电商平台带来压力[5] - 监管部门需强化执法力度,明确“价格约束”“最低价独家”等行为的违法边界,及时查处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8]
“背刺”消费者?李佳琦双11价格翻车,网友:比官方店还贵!
新浪财经· 2025-10-24 18:09
李佳琦直播间价格竞争力下降 - 直播间商品价格高于官方旗舰店或其他渠道,例如护眼灯直播间券后价421元而官方旗舰店为417元,电褥子直播间成交价132.65元而官方券后定价82.93元 [2] - 美妆品类价格优势减弱,例如羽金鎏金面霜直播间售价301.94元而其他达人直播间仅258.69元,差价达14.3%,理肤泉面膜直播间售价170.67元而其他达人为160.68元,贵5.9% [7][8] - 消费者反馈直播间比价优势消失,部分用户表示"比价比不过,还容易背刺消费者,没必要再蹲了" [3] 预售机制引发消费者不满 - 预付订单价格高于现货价格,例如骆驼羽绒服预付订单比直接购买更贵,自然堂面膜预售价121.26元而官方旗舰店现货价102.49元,珀莱雅面膜预售价414.22元而官方同款384.62元 [13][14] - 消费者遭遇价格结算差异,例如德施曼产品定金立减金额从440元变为346元,理肤泉面膜结算显示券后价339元但实际支付528元,差价近200元 [11][14] - 产业分析师指出预售模式虽有助于商家锁定订单,但需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避免体验受损 [18] 消费者投诉与口碑下滑 - 黑猫投诉平台关联李佳琦的投诉量高达19774条,远高于交个朋友、贾乃亮等直播间(几百至一千多条) [3][9] - 社交平台负面内容激增,小红书"李佳琦直播间售后真差劲吗"相关笔记超17万篇,"产品质量差"相关笔记达59万篇 [11] - 消费者对直播间规则复杂性和折扣力度缩小表达不满,部分用户转向官方旗舰店购买 [17] 行业竞争与渠道议价能力变化 - 天猫双11大促首日直播间GMV同比增长,美妆等品类销量显著,39个产品销量超10万件且超六成为美妆 [5] - 产业分析师认为"全网最低价"神话破灭,顶流网红渠道议价能力缩水,但坑位费与销售提成仍高,导致消费者承担差价 [17] - 李佳琦在美妆以外品类号召力有限,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渠道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