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仿制药产能过剩
icon
搜索文档
80个药品注册证书注销背后:中国医药摆脱“批文经济”的阵痛
观察者网· 2025-10-21 16:30
行业监管与整合趋势 - 国家药监局于10月15日注销80个药品注册证书,近一年内累计注销626个证书,其中89%为企业主动撤销[1] - 监管趋严与集采常态化正加速淘汰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大的药品,行业进入“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1] - 行业整合导致竞争格局重塑,2024年有196家医药企业宣布裁员,市场向更加集中和规范的方向发展[1] 氯雷他定片市场格局分析 - 氯雷他定片市场存在严重产能过剩,国内有超过150条相关生产批文,涉及生产企业超过100家,片剂剂型有36家企业持有批文[2][5] - 市场竞争呈现“赢家通吃”格局,扬子江药业占据近60%的市场份额,与海南普利制药合计控制四分之三的市场,剩余90多家企业争夺不足25%的市场空间[6] - 一致性评价政策加剧分化,扬子江药业、江苏万高、成都倍特等32家企业已完成7个品种的过评,未通过评价的企业产品将失去市场准入资格[6] 跨国药企战略调整 - 多家国际制药巨头从中国市场战略性撤退,赛诺菲一次性注销6个利司那肽注射液批文,勃林格殷格翰注销6个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批文[8] - 默沙东注销4个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批文,反映出进口疫苗因本土企业产能提升和价格优势而面临市场空间挤压[8] - 跨国药企的撤退被视为资产负债表优化,例如拜耳注销品种每年可节省数百万元的维护和运营成本,资源被重新配置到创新药或高利润产品线[10] 本土企业应对策略 - 本土企业被迫进行业务收缩以自救,太仓制药厂一次性注销11个品种,包括异烟肼片等医保目录内常用药,因集采导致价格极低且无利可图[11][13] - 企业选择退出红海市场,海南双成药业注销8个注射剂品种,因生产要求高、环保压力大但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转而集中资源发展高附加值产品[13] - 头部企业向创新转型,恒瑞医药注销酒石酸长春瑞滨软胶囊,标志其从“仿创结合”向“全面创新”的战略转变,资源投向PD-1抑制剂等新领域[14] 仿制药行业结构性变化 - 中国仿制药行业长期存在“小、散、乱”格局,同一品种重复生产严重,监管政策完善正在打破这种无序竞争局面[7] - 集采政策通过“以量换价”使有成本优势和质量过硬的企业脱颖而出,加速行业优胜劣汰[7] - 对于市场份额不足1%的中小企业,维持生产的各项成本可能远超收入,主动注销批文成为理性选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