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午评|恒生指数早盘跌0.89%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反弹2.16%
智通财经· 2025-10-31 12:22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恒生指数下跌0.89%或232点,收报26050点 [1] - 恒生科技指数下跌1.91% [1] - 早盘成交额为1423亿港元 [1] 生物科技与医药行业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反弹2.16% [1] - 映恩生物-B股价上涨10.88% [1] - 三生制药股价上涨超过10% [1] - 信达生物股价上涨6.82% [1] - 科伦博泰生物-B股价上涨5.69% [1] - 福森药业盘中一度上涨近74%,早盘收涨59.42%,其恩扎卢胺软胶囊获批上市,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拟中选国家集采 [1] - 荣昌生物股价上涨6.75%,公司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0%,亏损明显收窄 [1] - 华昊中天医药-B股价一度下跌超过37%,因上市届满一年迎来大额解禁 [5] 医疗器械与工业制造 - 春立医疗股价上涨超过21%,公司第三季度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7706.19万元,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业务 [2] - 中联重科股价上涨超过3%,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24.89%,持续拓展矿山机械业务 [3] 金融与周期性行业 - 中国光大银行股价下跌5%,公司前三季度出现收入与利润双双下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承压 [4] - 鞍钢股份股价下跌超过8%,公司前三季度净亏损同比收窄至20.4亿元 [3] - 狮腾控股股价重挫超过24%创下新低,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募资约2.6亿港元,用于投资黄金及相关产品 [6] 交通运输与新股表现 - 中国国航股价重挫超过8%,公司第三季度纯利下滑超过11%,并拟定增A股筹资不超过200亿元 [7] - 次新股滴普科技继续大涨18.97%,上市后三天内股价实现翻倍 [3]
恒生指数早盘跌0.89%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反弹2.16%
智通财经· 2025-10-31 12:09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港股恒生指数下跌0.89%或232点,收报26050点 [1] - 恒生科技指数下跌1.91% [1] - 早盘成交额为1423亿港元 [1] 生物科技板块表现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反弹2.16% [1] - 映恩生物-B股价上涨10.88% [1] - 三生制药股价上涨超过10% [1] - 信达生物股价上涨6.82% [1] - 科伦博泰生物-B股价上涨5.69% [1] - 荣昌生物股价上涨6.75%,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0%,亏损明显收窄 [2] - 华昊中天医药-B股价一度下跌超过37%,因上市届满一年迎来大额解禁 [6] 个股异动与业绩驱动 - 福森药业盘中涨幅接近74%,早盘收涨59.42%,其恩扎卢胺软胶囊获批上市,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拟中选国家集采 [1] - 春立医疗股价上涨超过21%,第三季度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7706.19万元,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业务 [3] - 次新股滴普科技继续大涨18.97%,上市后三天股价实现翻倍 [4] - 鞍钢股份股价下跌超过8%,前三季度净亏损同比收窄至20.4亿元 [5] - 中国国航股价重挫超过8%,第三季度纯利下滑超过11%,公司拟定增A股筹资不超过200亿元 [8] 其他行业及公司动态 - 中联重科业绩公布后股价上涨超过3%,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24.89%,公司持续拓展矿山机械业务 [5] - 中国光大银行业绩公布后股价下跌5%,前三季度出现收入与利润双双下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承压 [5] - 狮腾控股股价重挫逾24%创下新低,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募资约2.6亿港元,用于投资黄金及相关产品 [7]
第十一批集采拟中选结果公示:445家企业竞逐55种药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0 23:16
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概况 -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于10月27日产生中选结果,共纳入55种药品,覆盖抗感染、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消炎镇痛等领域 [1] - 全国共4.6万家医药机构参加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参与企业数量创历次集采规模之最 [1][4][5] - 最终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企业中选率约60%,产品中选率约57% [1][8] - 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共开展多批集采,成功采购490种药品,本次集采结果公示后,预计全国患者于2026年2月用上中选药品 [3] 集采政策目标与措施 - 本次集采总体实现"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预期目标 [3][7] - 强化"稳临床":医疗机构可按通用名或厂牌报量,医疗机构要求采购产品报量的75%得到满足,中选品牌与临床需求匹配度高 [3][7] - 促进"保质量":提高投标企业资质门槛,要求具有同类型药品生产经验,且生产线2年内无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情况,药监部门将对中选产品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 [3][7] - 引导"反内卷":通过1亿元以下规模产品不集采、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冲击、引入复活机制等措施,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7] - 坚持"防围标":将存在股权关联、委托生产等关联关系企业视同为1家,探索引入"首告从宽"机制,落实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 [3][8] 企业竞争格局与策略变化 - 竞争形势激烈,外资药企面临成本劣势,例如印度仿制药企业代表坦言,中国药企掌握原料、辅料与包材供应,更具价格优势,而外资药企多依赖进口原辅料 [6] - 规则变化引导企业调整竞争策略,医疗机构可按具体品牌报量,中选品牌将直接成为供应企业,企业必须回归产品本身,注重长期品牌建设、临床口碑积累和药品质量提升 [9] - "光脚企业"(原本市场份额较小的企业)报低价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立项更趋理性,开始重新审视产品策略,转向仿制格局更好、未充分开发的品种 [9][10] - 新增报价合理性声明规定,对于低于"锚点价"的企业,要求其书面解释具体成本构成,包括制造成本、期间费用、销售利润等,例如齐鲁制药、科伦药业等企业被要求提交声明 [11] 拟中选结果与企业影响 - 多家A股上市药企披露产品拟中选公告,例如九典制药的达格列净片、尼可地尔片等产品拟中选,福安药业及其子公司有8款产品拟中选,但也有5款产品未中选 [11] - 在采购周期内,医疗机构将优先使用中选药品并确保完成约定采购量,有利于中标产品快速放量销售及市场开拓,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11]
跨国药企的中国“棋局”:进退间找寻“价值竞争”定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15:02
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市场调整 - 国家药监局注销80个药品注册证书,其中超过55%的产品来自外资药企或中外合资企业,均为企业主动申请注销[1] - 近年来已有161种进口药未在中国完成再注册,形成原研药“退场与回归”并存的格局[1] - 原研药退出被视为短期战略调整,中国医疗市场预计从2014年的1.4万亿美元扩容至2030年的2.1万亿美元,未来五年新增市场空间达7000亿美元[1][8] 药品退市的具体原因分析 - 药品退市原因包括原料供应短缺、市场业绩下滑及集采政策下的竞争压力,例如西安杨森的复方角菜酸酯栓因全球范围内无可持续供应原料而停止生产[2] - 赛诺菲注销其GLP-1受体激动剂利司那肽注射液,该产品销售额从2021年的3500万元人民币跌落至2022-2024年期间的大几十万元人民币[2][3] - GSK注销的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在第四批国家集采中已有4家本土企业中标,最低中标价仅11.4元/盒(5支装)[3] 集采政策对市场格局的影响 - 勃林格殷格翰注销所有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批文,该复方降糖药已被纳入第十一批集采目录,2024年销售规模在5亿元人民币之上[3] - 国内近17万个药品批文中95%以上为仿制药,三甲医院进口原研抗癌药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68%降至2024年的34%[6] - 集采协议量占医疗机构报量的60%-80%,理论上为原研药保留20%-30%的入院空间,但实际入院难度因DRG/DIP控费等因素增加[6] 原研药的回归策略与市场定位 - 原研药通过政策通道优化重新回归,如依洛硫酸酯酶α药物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于2024年底重新进入内地市场[4] - 勃林格殷格翰的盐酸氨溴索原研药“沐舒坦”将于2025年12月重返中国市场,并推出新一代配方[5] - 原研药“以退为进”的策略旨在规避与低价仿制药竞争损害品牌价值,并利用已建立的品牌壁垒在适当时机回归[5] 跨国药企的业绩分化与创新药机遇 - 2025年上半年诺华在中国区销售额达22亿美元,同比增长8%,而默沙东中国区收入同比下降70%至10.75亿美元[8] - 专利期内原研药2020年至2024年年均复合增速达39%,高于国内企业水平[8] - 创新药占整体药品市场规模比例预计从2024年的34%提升至2030年的59%,未来五年年化增速预计达20%[9] 医药行业的合作与交易趋势 - 中国对外合作交易量呈上升趋势,2023年达117宗,远超2022年的87宗,2025年交易量有望超越2024年水平[10] - 2025年上半年中美合作交易量已与2024年全年持平,其中61%的交易是与美国公司达成[10] - 全球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有1/3来自中国,成为跨国药企在专利到期后引进药物的关键市场[9]
多款进口药退出中国 涉及抗过敏、肿瘤等领域的畅销品
国际金融报· 2025-10-21 23:2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药监局注销80个药品注册证书 导致部分药品如西安杨森的复方角菜酸酯栓价格大幅上涨 一盒6枚标价超过900元[1] - 此次药品注销均为企业依申请注销 属于商业选择行为 并非因安全问题被吊销[2] - 外资药企是此次注销的主力 80个注销药品中有40多个生产商是外资企业 这是在国家集采政策下 为保住利润而进行的主动战略调整[2] 药品注销概况与特点 - 注销药品包含多款临床常用药 如抗过敏药物氯雷他定片、男性健康药物非那雄胺片、维生素B2片等[2] - 注销药品绝大多数非独家产品 其他持有同通用名批文的企业可正常生产销售 缓解了断供风险[2] - 外资注销的药品覆盖领域广泛 包括抗过敏、呼吸系统、糖尿病、肿瘤治疗等多个领域[2] 外资药企战略调整的具体案例 - **西安杨森复方角菜酸酯栓(太宁栓)**:注销主要原因是全球范围内已无可持续供应的原料[3] - **费卡华瑞氯雷他定片(可米)**:作为甲类非处方药和甲类医保用药 拥有一定的市场认知度[3] - **辉瑞制药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因国内仿制药发展和集采政策导致原研药价格优势丧失 利润受挫 资源转向创新药领域[3] - **葛兰素史克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万托林)**:因本土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达到原研水平且价格优势明显 市场份额被挤压[4] - **勃林格殷格翰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因国内仿制药获批上市并通过集采以竞争性价格抢占市场 同时国家医保谈判和集采政策压缩了原研药利润空间[4][5] 行业背景与影响 - 国家集采政策的全面推行导致药品价格大幅下降[2] - 吸入制剂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推进使本土药企产品质量提升[4] -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对药品市场存续产生重要影响[4] - 对慢性病药物的价格管控持续加强 医保谈判和集采政策双重作用压缩原研药利润空间[5]
多款进口药退出中国,涉及抗过敏、肿瘤等领域的畅销品
国际金融报· 2025-10-21 22:36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药监局注销80个药品注册证书,导致部分药品如西安杨森的复方角菜酸酯栓(太宁栓)价格大幅上涨至每盒超900元 [1] - 药品注销均为企业“依申请注销”,是外资药企在集采政策下为保利润而进行的主动战略调整 [3] - 注销不影响其他持有同通用名批文企业的生产,缓解了同类药品断供风险 [3] 药品价格异动 - 西安杨森生产的复方角菜酸酯栓(太宁栓)价格显著上涨,一盒6枚标价已超过900元 [1] 药品注销概况 - 国家药监局决定注销氯雷他定片等80个药品注册证书,这些药品将停止在国内生产销售 [1][2] - 注销名单包含多款临床常用药,如抗过敏药氯雷他定片、男性健康药非那雄胺片、维生素B2片等 [3] - 80个注销药品中有40多个生产商是外资企业 [3] 外资药企战略调整原因 - 国家集采政策全面推行导致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外资药企为保住高额利润主动调整销售策略 [3] - 国内仿制药快速发展并通过一致性评价,在价格上具备明显优势,挤压原研药市场份额 [6] -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和集采政策持续压缩原研药利润空间,当收益无法覆盖成本时,注销批文成为理性商业决策 [7] 具体注销药品案例 - 西安杨森的复方角菜酸酯栓注销主因是全球范围已无原料可持续供应生产,从申请到注销间隔近2年 [5] - 费卡华瑞的氯雷他定片(商品名:可米)被注销,该药为甲类非处方药和甲类医保用药 [5] - 辉瑞制药的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注销,因仿制药发展和集采使其价格优势丧失,资源转向创新药领域 [5] - 葛兰素史克的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万托林)退市,因本土仿制药在质量和价格上具备优势 [6] - 勃林格殷格翰注销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批文,因国内仿制药获批上市并通过集采以竞争性价格抢占市场 [6][7] 注销药品涉及领域 - 外资注销药品覆盖抗过敏、呼吸系统、糖尿病、肿瘤治疗等多个领域 [3] - 具体涉及产品包括葛兰素史克的“万托林”、赛诺菲的利司那肽注射液等市场明星产品 [3]
80个药品注册证书注销背后:中国医药摆脱“批文经济”的阵痛
观察者网· 2025-10-21 16:30
行业监管与整合趋势 - 国家药监局于10月15日注销80个药品注册证书,近一年内累计注销626个证书,其中89%为企业主动撤销[1] - 监管趋严与集采常态化正加速淘汰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大的药品,行业进入“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1] - 行业整合导致竞争格局重塑,2024年有196家医药企业宣布裁员,市场向更加集中和规范的方向发展[1] 氯雷他定片市场格局分析 - 氯雷他定片市场存在严重产能过剩,国内有超过150条相关生产批文,涉及生产企业超过100家,片剂剂型有36家企业持有批文[2][5] - 市场竞争呈现“赢家通吃”格局,扬子江药业占据近60%的市场份额,与海南普利制药合计控制四分之三的市场,剩余90多家企业争夺不足25%的市场空间[6] - 一致性评价政策加剧分化,扬子江药业、江苏万高、成都倍特等32家企业已完成7个品种的过评,未通过评价的企业产品将失去市场准入资格[6] 跨国药企战略调整 - 多家国际制药巨头从中国市场战略性撤退,赛诺菲一次性注销6个利司那肽注射液批文,勃林格殷格翰注销6个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批文[8] - 默沙东注销4个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批文,反映出进口疫苗因本土企业产能提升和价格优势而面临市场空间挤压[8] - 跨国药企的撤退被视为资产负债表优化,例如拜耳注销品种每年可节省数百万元的维护和运营成本,资源被重新配置到创新药或高利润产品线[10] 本土企业应对策略 - 本土企业被迫进行业务收缩以自救,太仓制药厂一次性注销11个品种,包括异烟肼片等医保目录内常用药,因集采导致价格极低且无利可图[11][13] - 企业选择退出红海市场,海南双成药业注销8个注射剂品种,因生产要求高、环保压力大但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转而集中资源发展高附加值产品[13] - 头部企业向创新转型,恒瑞医药注销酒石酸长春瑞滨软胶囊,标志其从“仿创结合”向“全面创新”的战略转变,资源投向PD-1抑制剂等新领域[14] 仿制药行业结构性变化 - 中国仿制药行业长期存在“小、散、乱”格局,同一品种重复生产严重,监管政策完善正在打破这种无序竞争局面[7] - 集采政策通过“以量换价”使有成本优势和质量过硬的企业脱颖而出,加速行业优胜劣汰[7] - 对于市场份额不足1%的中小企业,维持生产的各项成本可能远超收入,主动注销批文成为理性选择[6]
氯雷他定、万托林在列 进口药密集退出国内市场
犀牛财经· 2025-10-21 11:08
事件概述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0月15日注销80个药品的注册证书,相关药品将停止生产销售 [2] - 注销药品包括费卡华瑞的氯雷他定片(可米)、葛兰素史克的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万托林)等多款知名进口药品 [2] 注销药品企业构成 - 超过55%的注销药品注册证书来自外资药企或中外合资公司,其余为本土公司产品 [5] 注销药品特点 - 注销药品覆盖抗过敏、呼吸系统、糖尿病、肿瘤治疗等多个治疗领域 [5] - 所有注销均为企业依申请注销,属于商业选择行为,并非因药品存在安全问题被吊销 [5] - 涉及多个第四批国家集中采购品种,如费卡华瑞氯雷他定片和葛兰素史克万托林 [5] - 注销名单包含多个明星药物,如辉瑞的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西安杨森的太宁栓、赛诺菲的GLP-1降糖药利司那肽注射液 [5] - 勃林格殷格翰提前注销了即将纳入第十一批集采的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批文,直接放弃下轮集采资格 [5] 市场影响分析 - 大量进口药退出对患者用药影响有限,以氯雷他定和沙丁胺醇为例,国内均有众多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优质仿制药可供选择 [5]
多款知名进口药告别国内市场
新浪财经· 2025-10-20 09:34
事件概述 - 国家药监局注销80个药品注册证书,注销情形均为企业“依申请注销”,属于商业选择行为 [1] - 注销产品中超过55%为外资公司产品,其余为本土公司产品 [1] - 此次注销行为反映了在国内集采等政策背景下,跨国药企正在调整其在华发展战略 [1] 集采相关产品注销 - 费卡华瑞注销氯雷他定片(10mg)老批文,该产品为第四批集采品种,中标单位为扬子江药业和万特制药 [4][5] - 葛兰素史克注销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万托林),该产品为第四批集采品种,中标企业均为本土公司 [7][8] - 勃林格殷格翰提前注销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批文,直接放弃即将开展的第十一批集采,该产品2024年销售规模在5亿元之上 [8] 特定领域药物注销案例 - 辉瑞注销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该产品2018年至2024年全终端医院销售额维持在2000万元-2500万元 [9] - 西安杨森注销复方角菜酸酯栓(太宁栓)及相关乳膏,该药已于2023年11月停产,原因为全球范围内活性原料不可再生 [11] - 再鼎医药注销引进的马吉妥昔单抗注射液,公司已于2023年第四季度决定停止该产品的开发 [11] GLP-1与罕见病药物动态 - 赛诺菲注销多款利司那肽注射液,该产品为GLP-1受体激动剂,2021年销售额突破3500万元,但2022年至2024年销售额大幅下滑至几十万元 [12][13] - BioMarin公司注销罕见病药物依洛硫酸酯酶α注射液(唯铭赞),该药为全球唯一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VA型的特效药,进口注册证到期后未续证 [13]
德源药业20250430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医药行业 - **公司**:德云药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有近1100名员工,其中自营销售队伍400人,研发团队150多人(100人做仿制药研发,近50人做创新药研发),是专注于代谢紊乱为核心的慢性病治疗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3] - 公司在售药品布局涵盖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及并发症、高血脂、高尿酸、膀胱过度活动症、肺动脉高压等疾病治疗药物;在研及CDE审核产品涉及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肾病等领域 [4] 经营业绩 - 2024年销售8.68亿,同比增长22.5%,净利润1.77亿,同比增长28%,每股收益2.28元;今年一季度销售2.55亿,同比增长21%,经营利润4600万,同比增长31% [5] - 2023年研发投入10956万元(创新药3840万元,仿制药7116万元),2024年研发投入1160万元 [5] 创新药布局 - 与药明康德合作开发的一类新药DYX - 116已入组,是公司向创新药转型重要布局 [2] - 2023年三季度研发支出大幅增加,2024年六七月份向CDE申报一期临床IND,年底获得临床默许;若顺利,今年年底前拿到减重试验证IND,降糖试验证一期临床年底结束并读出数据,2026年年初进行二期临床 [11][12] - 布局的216产品为全固酮合酶抑制剂,与药明康德合作,五月底有专利公布,若无专利冲突将加大研发力度 [12][13] 仿制药布局 - 公司多个产品全国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如二甲双胍缓释片、吡格列酮等 [8] - 2025 - 2027年持续布局仿制药,以减少核心产品集采风险,目前获批产品是两三年前甚至三四年前布局的成果 [14][15] 产品销售与集采情况 - 一季度富瑞同和波开金大比例增长,受产品销售结构影响,一季度毛利率不能代表全年,第十批集采四个品种四月开始供货 [17] - 省级联盟集采多个产品中标,通过扩大市场、借助大医院带动销售 [22] - 预计第十一批集采目前几个重要产品轮不到 [24] 产品市场前景与竞争 - 公司产品能全方位满足糖尿病患者用药需求,部分新品展现良好市场潜力和销售情况 [20][21] - 波开清目前销售以公司为主,浙江诺德去年获批,在做市场准备,其他企业在报批阶段 [31] 生产计划 - 今年三季度向药监局申请监批认证,通过后投入正式生产大规格、大品种原料药,实现原料加制剂一体化 [32] 未来规划 - 2025年销售收入希望增长20%,主流产品继续增长,其他产品按比例增长 [33] - 国内市场利用自身销售和专家队伍进行推广;海外权益积极寻求与头部药企合作 [25][2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肺动脉高压药阿利沙坦片是前几年已集采的罕见病药 [7] - 公司三八点降糖药全球排名第三,剂型为多肽类注射剂,注射频率待临床论证 [29][30] - 5月7号到5月9号在北京召开中期策略会,邀请34家公司进行线下一对一交流,欢迎联系销售报名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