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会计操纵
icon
搜索文档
深度丨从帮凶到漏网之鱼:如何追责财务造假“第三方”合谋者?
证券时报· 2025-05-15 16:48
财务造假现状与趋势 - 2020年以来因收入舞弊被证监会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中,超过六成案件涉及交易造假,共184家受罚企业中有117家单纯采用交易操纵手段[4][6][7] - 交易造假已从会计账本数字游戏升级为覆盖业务全流程的系统性造假,典型案例包括国美通讯虚构关联交易、东方集团开展空转循环贸易等[5] - 造假手段迭代至"3.0阶段",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谋伪造完整资金循环链条,隐蔽性显著提升[10] 第三方参与造假规模与模式 - 58家造假上市公司涉及686家第三方配合,平均每家超10家协作方,新研股份案中第三方数量过百家[11] - 第三方主要扮演四类角色:关联方/隐性关联方(如信威集团隐瞒控制关系)、真实客户(如文化长城区域代理商)、空壳公司(如保千里案20家小微企业)、自然人名义客户(如东方金钰6名自然人)[12][13][14][15] - 504家第三方以客户名义虚构销售,49家伪造采购,105家兼具双重身份,28家充当资金过桥方[15] 典型案例与数据 - 紫晶存储案造成1.7万投资者受损,中介机构先行赔付10.86亿元,但21家配合第三方仅2家因自身财报问题受罚[2][18] - 广东榕泰通过注册揭阳市中粤农资等多家空壳公司构建虚假交易对手[11] - 专网通信案中国瑞科技、江苏舜天等联合数十家上下游企业开展虚假自循环业务[11] 监管与法律困境 - 近五年294家被明确点名的配合造假第三方中,近两成已注销或吊销,但司法追责率极低[19][21] - 现行制度对第三方处罚存在空白,如紫晶存储案中第三方仅承担0.7%的总罚金比例[18][23] - 专家指出利益驱动与违法成本过低是合谋主因,建议建立全链条追责机制[17][23]
从帮凶到漏网之鱼:如何追责财务造假“第三方”合谋者?
证券时报· 2025-05-15 02:29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 - 2020年以来因收入舞弊被证监会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中近七成案件涉及交易造假 深入剖析58家上市公司交易造假案例发现背后有超600家第三方主体参与 [1][2] - 交易造假已成为收入舞弊的主要方式 在184家受罚上市公司中117家单纯采用交易操纵手段 20家同时实施交易与会计操纵 仅47家停留在传统会计操纵模式 [2][3] - 造假手段已进入"3 0阶段" 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谋虚构业务场景伪造完整资金循环链条 隐蔽性大幅提升 [3] 第三方参与造假模式 - 58家明确存在第三方配合造假的上市公司涉及第三方数量达686家 平均每家超10家 最多案例中新研股份配合造假第三方过百家 [4] - 第三方主要构成包括:关联方或隐性关联方(如信威集团隐瞒对海外采购商控制关系) 真实客户(如文化长城子公司利用代理商虚增收入) 空壳公司(如保千里案中20家被操控企业) [5][6][7] - 第三方角色分布:504家伪装成客户 49家充当供应商 105家兼具双重身份 28家作为资金过桥方 [7] 造假案例具体手法 - 紫晶存储案导致1 7万名投资者受损 4家中介先行赔付10 86亿元 但21家涉事第三方仅2家因自身财报问题受罚 [1][9] - 广东榕泰通过安排他人注册公司作为虚假交易对手 由员工挂名股东并控制印章 [3] - 专网通信案中国瑞科技等公司在数十家第三方配合下开展无实质业务的虚假自循环交易 [4] 监管与法律现状 - 近五年294家被明确点名的配合造假第三方公司中近两成已注销或吊销 但绝大多数未受法律追究 [10] - 现行制度对第三方处罚罕见 如紫晶存储案中上市公司被罚9000万元而多数协助造假第三方未被追责 [9][10] - 专家指出第三方作为造假源头直接获利但面临行政责任缺位 民事追偿执行难等问题 形成违法成本与收益失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