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脂率
搜索文档
你的体重健康吗?答案可能不只在秤上
人民网· 2025-09-25 15:26
健康体重评估标准 - 体重仅是评估健康的一个维度,并非全部[2] - 我国成年人体质指数(BMI)标准为:正常范围18.5至24,超重范围24至28,肥胖为28及以上[3] - BMI无法区分脂肪和肌肉,肌肉多者可能BMI高但健康,而某些BMI正常者可能因脂肪超标隐藏健康风险[3] 内脏脂肪与中心性肥胖 - 内脏脂肪隐藏在腹部深处,包裹内脏器官,其过多与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关联密切[4] - 中心性肥胖可通过腰围自测,我国标准为男性正常腰围<85厘米风险提示≥90厘米,女性正常腰围<80厘米风险提示≥85厘米[5] - 内脏脂肪过多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不胖”却可能面临多种代谢问题[4] 体脂率评估与测量 - 体脂率是脂肪重量占总体重的百分比,是比BMI和腰围更全面反映身体成分的指标[5] - 成年男性体脂率超过25%、女性超过30%定义为体脂过多,提示潜在风险[5] - 常用测量方式包括体脂秤和皮脂钳,居家建议可选靠谱体脂秤进行日常跟踪[6] 健康体重管理方法 - 优化饮食结构,确保膳食均衡,优先选择优质蛋白质、复合碳水化合物及足量蔬菜水果,控制添加糖及加工食品摄入[7] - 结合运动干预,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搭配2-3次抗阻训练以增强肌肉量和基础代谢率[8] - 关注生理与行为因素,保证7-9小时优质睡眠,管理压力,建立可持续习惯而非短期极端措施[8]
甘肃疾控:从体重指数、体脂率和腰围三个方面认识体重
人民网· 2025-09-04 11:30
健康体重评估标准 - 体重健康评估需综合体重指数 体脂率和腰围三个指标 不能仅依赖单一指标 [1] - 体重指数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计算 成人正常范围为18.5到23.9 低于18.5为体重过轻 高于23.9为超重或肥胖 [1] - 体重指数不适用于运动员 孕妇或老年人等特定人群 且无法区分脂肪量和瘦体重 [1] 体脂率标准与影响 - 体脂率为人体脂肪重量占总体重比例 男性正常范围为15%到18% 女性为25%到28% [2] - 体脂率超过正常值20%可视为肥胖 存在体重指数正常但体脂率超标的"隐形肥胖"现象 [2] - 相同体重指数下体脂率越高外形越臃肿 [2] 腰围标准与健康风险 - 腰围是判断腹部脂肪积聚的核心指标 男性正常值小于85厘米 女性小于80厘米 [2] - 男性腰围≥90厘米 女性≥85厘米可诊断为成人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 [2] - 腹型肥胖表现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腔内 易导致高血压 高血糖 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相关性疾病 [2]
最新研究:学龄前儿童肥胖风险存在居住地差异,女童高于男童
第一财经· 2025-05-11 11:42
学龄前儿童体脂率现状 - 我国学龄前儿童体脂率最高的地区为黑龙江省(23 3%)、辽宁省(23 0%)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2 5%) [1][5] - 体脂率最低的地区为海南省(18 4%)、广东省(18 4%)和广西壮族自治区(17 9%) [1][5] - 全国学龄前儿童平均体脂率为20 7%,其中女孩(22 1±5 0%)显著高于男孩(19 2±5 4%) [3] 体脂率研究意义 - 体脂率较BMI更准确反映脂肪含量,是识别"隐形肥胖"的主要指标 [3] - 体脂率升高与骨密度降低、下肢损伤和全身性炎症等健康风险相关 [3] - 研究基于2020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覆盖全国31个省份3-6岁幼儿 [3] 地域分布特征 - 呈现"北高南低、中部过渡"地理格局,东北华北高体脂率聚集,西南华南低体脂率聚集 [4] - 城市儿童体脂率(20 9%)高于农村(20 4%),反映社会经济和饮食模式差异 [4] - 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和"博乐-台北线"两侧体脂率呈对称分布 [4] 影响因素分析 - 北方寒冷气候可能促使脂肪积累用于体温调节 [5] - 居住环境特征(绿地可用性、颗粒物污染、学校周边环境)是关键决定因素 [5] - 父母超重与儿童体脂率高度关联,反映遗传倾向和家庭行为影响 [5] 公共卫生挑战 - 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已突破10%大关(10 4%) [1] - 若不干预,2030年儿童超重肥胖率预计达31 8% [1] - 学龄前是体重管理关键期,早期脂肪积累易导致青少年期肥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