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指数(BMI)
搜索文档
国家卫健委出台新规:8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重有了"黄金标准"
GLP1减重宝典· 2025-10-03 11:50
新标准发布背景与核心内容 - 国家卫健委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发布《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实施[5] - 新标准首次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划定科学BMI健康区间,明确理想体质指数应保持在22.0-26.9之间[6] - 该标准填补了我国高龄老年人体重管理领域的空白,标志着老年健康服务向精细化、标准化迈出重要一步[6] 关键术语与定义解读 - 高龄老年人定义为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长者(按测量当日实足年龄计算)[8] - 体质指数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身高²(米²),例如身高1.6米、体重60公斤的长者BMI=23.4[9] - 当BMI值维持在22.0-26.9区间时,高龄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或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10] - 年龄计算采用国际通用标准:测量当日日期减去出生日期,取整岁数[11] 测量标准与方法规范 - 身高测量提供3种方式:标准站立测量法要求脱鞋直立,精度精确到毫米级;卧床替代方案适用于行动不便长者;膝高推算公式用于无法站立者[15][17] - 体重测量分为常规测量法和特殊人群方案,常规测量要求晨起空腹、排空大小便后,仅穿单层轻薄衣物,精度精确到0.1公斤[17][18] - 轮椅使用者需先测"人+轮椅"总重,再单独测量轮椅重量,通过差值计算实际体重[19] 体重管理实施策略 - 分级管理方案:达标者保持现有状态,偏低者(<22.0)温和增重,偏高者(>26.9)平稳减重[20] - 动态监测要求体重每月不少于2次,身高每年至少1次,3个月内体重波动超5%需启动异常预警机制[20] - 营养摄入原则强调多样化饮食,保证优质蛋白(鱼禽蛋奶及豆制品),食物应细软易嚼,注重口腔清洁[20][23] - 运动方案推荐每日户外活动,结合肌力训练+平衡/柔韧练习,体弱长者需在监护下进行活动[23]
你的体重健康吗?答案可能不只在秤上
人民网· 2025-09-25 15:26
人民网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安徽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体重只是衡量健康的一个参 考,从来不是唯一的答案。真正的健康体重,不仅仅是秤上的数字,更关乎体脂、肌肉、代谢状态,以 及自己内心的舒适与活力。 体重数字:健康"冰山一角" 可以用一个简单实用的指标"腰围"进行自测。根据我国标准: 正常范围:男性<85cm,女性<80cm 很多人提到健康,第一反应就是站上体重秤称重。但其实,体重仅是评估健康的一个维度,远远不 是全部。 向大家介绍一项常用的健康初步评估工具:体质指数(BMI)。它的计算很简单:体重(kg)÷ 身 高(m)²。 我国成年人体质指数标准为: 正常:18.5≤BMI<24 超重:24≤BMI<28 肥胖:BMI≥28 需注意,BMI无法区分脂肪和肌肉。肌肉多者可能BMI高却健康,而某些BMI正常者可能因脂肪超 标(尤其是内脏脂肪)过多隐藏健康风险。 小心"隐形杀手":内脏脂肪 人体脂肪的分布并不均匀,腹腔内脏脂肪过多容易导致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内脏脂肪隐藏在 腹部深处,包裹着内脏器官。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指出,内脏脂 肪过多与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疾病风 ...
权威解析:腰高比何以成为肥胖疾病评估的金标准?
GLP1减重宝典· 2025-09-14 11:08
中国胰岛代谢学术盛会 - 2025年4月11日至13日在南京举行 聚焦胰岛代谢与免疫机制、功能调控及细胞间通讯等前沿领域 汇聚国内顶尖专家学者研讨重大科学难题和临床转化问题[5] 腰高比指标临床价值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赵家军教授系统论证腰高比在肥胖相关疾病评估中的三大优势:与肥胖疾病关联性最显著 更准确反映内脏脂肪堆积 覆盖更广泛代谢异常疾病谱且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6] - 腰高比有效弥补BMI评估中心性肥胖的固有缺陷 应作为评估肥胖相关代谢异常的首选人体测量学指标[6] 肥胖疾病防控现状 -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率已突破50% 预计2030年将攀升至61%[8] - 肥胖引发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脂质异位沉积等代谢紊乱 并通过慢性炎症、脂肪因子分泌异常等途径诱发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及恶性肿瘤[8] 肥胖评估指标对比 - 常用指标包括BMI(全身性肥胖评估)和腰围/腰高比/腰臀比(中心性肥胖评估) 后者与代谢性疾病风险相关性更强[9] - BMI存在局限性:5.1%人群BMI正常但体脂超标(隐性肥胖) 15.8%人群BMI超标但体脂正常(假性肥胖)[10] 腰高比临床优势 - 腰高比与代谢性疾病相关性显著强于腰围、腰臀比、体脂率和BMI 在女性群体中表现更突出[10] - 腰高比能识别更多种类肥胖相关疾病 疾病检出数量远超BMI和体脂率 且随风险等级提升鉴别能力更显著[10] - 腰高比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 BMI正常但腰高比超标人群的26种肥胖相关疾病发病风险显著高于BMI超标但腰高比正常者[10] 国际肥胖诊断标准更新 - 2024年《自然·医学》指南提出:BMI≥30 kg/m²或BMI≥25 kg/m²合并腰高比≥0.5时应诊断为肥胖 标志肥胖评估向代谢风险综合评估转变[12] - 2025年《柳叶刀》细化三种确诊路径:BMI超标合并任一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异常 或三项中心性指标至少两项超标 或通过影像学直接测定脂肪含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