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供应链中台
icon
搜索文档
王煜全:当前出海困境,出路只有一条
36氪· 2025-06-11 16:40
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 - 中美关税缓和窗口期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提供新机遇,加速向新兴市场开拓[1] - 企业出海需从"卖货思维"升级为"产业迁移",通过建厂、供应链布局实现本地化存在[2][9] - 发达国家市场进入门槛高但稳定性强,发展中国家进入容易但后续风险大[9] 美国制造业与关税政策分析 - 美国加征关税本质是政治选举策略,非真正推动制造业回流[4] -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严重,原材料供应缺口需10-20年才能填补[5] - 特朗普政策加剧产业生态割裂,共和党妥协放大其政策执行力[6] 出海风险与预判机制 - 企业最大风险是缺乏长期预判,短期困难不构成实质障碍[8] - 全球贸易转向单边谈判,产业转移至美国可覆盖关键节点市场[10] - 需警惕"机会泡沫",避免盲目跟随热点区域投资[8] 中国制造核心优势 - 规模优势:大规模生产带来质量与成本双提升,覆盖全球2/3中低端市场[21] - 供应链优势:整合全球资源避免内部竞争,形成集群效应[22][23] - 数字化优势:Shein式"小单快返"模式可复制到多行业[24] 全球化企业标准 - 需具备跨国复制能力,解决区域市场差异化问题[27] -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供应链控制力,如吉利马来西亚合资案例[19] - 必须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摆脱人治依赖[28][30] 产业协同与认知升级 - 复杂产业链需要跨企业协同,国内产业协同度不足制约全球化[31] - 头部企业需强化生态理念,改变压榨供应商的旧模式[32] - 产品成功关键在于系统协调性,非单项技术领先[33] 战略先行与文化输出 - 全球化必须战略优先,设立前沿科技追踪团队[37][40] - 文化输出可通过"师傅型"管理实现,如稻盛和夫美国工厂案例[36] - CVC投资成为获取外生技术的重要途径,需提前布局高校实验室[41] 前瞻性布局 - 政治因素对产业影响加剧,需纳入战略分析框架[44] - 智能化制造窗口期约10-20年,需提前布局海外组装环节[16] - "供应链中台"概念将成为全球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