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外溢
搜索文档
全球硬件大爆款 生于中国
36氪· 2025-10-10 08:31
新一代中国硬件公司的崛起与特征 - 以Plaud、大疆、影石创新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硬件公司,从成立第一天起就定位为全球化企业,致力于打造高溢价品牌[1][3] - 这些公司改变了中国产品“性价比不错但不够酷”的传统印象,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获得全球用户尊重[3][7] - 公司创始人多为80、90后,拥有高学历和全球视野,直接触达海外消费者心智,追求世界级产品[7][21] 大疆的标杆效应与方法论 - 大疆是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领导者,长期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年营收超过500亿元人民币[4] - 大疆开创了一种高投入、高技术门槛的产品方法论:在细分赛道打造有技术壁垒的高客单价产品,并占领全球利基市场[10] - 大疆的成功启发了众多硬件创业者,其前员工创立的公司如正浩创新、拓竹科技均采用类似方法论并取得显著成绩[13][14][17] 成功公司的关键策略 - 采用“饱和投入”策略,在研发上投入远超同行,例如拓竹科技用一两百人开发一款产品,而同行通常只有三五人[15] - 对供应链进行全程强把控,不依赖通用组装货,例如拓竹在代工厂内自建生产区域并严格管控准入[16] - 通过全球众筹平台(如Kickstarter、Indiegogo)验证产品需求并获取初始用户,例如xTool的激光雕刻机众筹超过260万美元[26] 中国供应链的支撑与演进 - 中国供应链具备“上午设计、下午打样、次日量产、一周出海”的极速反应能力,华强北1公里内可找到数千家供应商[29] - 智能手机产业的巨大成功带动了供应链能力外溢,使得曾经高端的元器件(如双频GPS芯片、NPU芯片)价格大幅下降并普及到其他智能硬件[33][34] - 供应链企业通过与新兴硬件公司深度合作获得高速成长,例如影石创新的供应商弘景光电因其订单营收三年内从1亿多元增长至超过7亿元[36] 投资环境的转变 - 早期硬件投资被视为高风险领域,仅有松山湖XbotPark等少数孵化器提供支持,其投资了大疆、云鲸等公司[41][43] - 随着安克创新(市值突破700亿元)、影石创新(市值超1200亿元)等公司上市并取得巨大成功,投资市场对硬件公司的偏好发生根本性转变[47] - 当前硬件赛道投资活跃,好项目遭机构争抢,例如有割草机器人项目在半年内完成三轮融资累计上亿元[48][49] 出海策略的代际演进 - 第一代出海依靠B端大订单,无品牌露出;第二代通过亚马逊等平台销售通用品;第三代则通过全球众筹验证产品,注重用户反馈和技术创新[24] - 新一代公司敢于进入陌生场景开创全新品类,例如庭院机器人、泳池机器人,并定出高价(如库犸动力割草机器人定价比老牌厂商高出三分之一以上)[22][24] - 全球众筹金额大幅增长,2014年至2024年间,Kickstarter上来自大中华区的项目众筹总金额翻了20多倍[27][28]
全球硬件大爆款,生于中国|深氪
36氪· 2025-09-17 12:21
文章核心观点 - 以深圳Plaud、大疆、影石创新、正浩创新、拓竹科技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硬件创业公司,正通过技术创新、全球视野和对供应链的深度整合,成功打造高溢价全球品牌,标志着中国硬件创业黄金时代的到来 [1][3][7][8][9][12][13][18][19][23][25][27][31][33][38][39][46][50][51][58][60][75][76][78] 新一代硬件创业公司的崛起与特征 - Plaud AI录音笔在2025年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广告,产品接入ChatGPT,售价159美元起,销量迅速突破百万台 [1] - 新一代创业者如Plaud创始人许高、影石创新CEO刘靖康等,具备全球化产品视野,目标直接触达海外消费者心智,厌倦山寨薄利模式 [3][12] - 创业者多出生于中产家庭,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全球格局,伴随全球化浪潮成长 [33] - 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和供应链红利外溢,为创业提供丰富机会 [13] 大疆的标杆作用与方法论 - 大疆2014年营收超过10亿美元,长期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七成以上份额,业界认为其年营收已超500亿元人民币 [7][8] - 大疆代表的产品方法论是:在细分赛道做有技术门槛、高客单价产品,通过饱和投入在全球利基市场取得统治地位 [18][19] - 大疆对供应链全程把控,关键零部件即使便宜到几分钱也自行采购 [26] - 大疆系创业者(如正浩创新王雷、拓竹科技陶冶)成功验证此方法论,正浩创新在2023年便携储能电源市占率全球第一,估值达10亿美元 [21][23][27] - 拓竹科技Bambu Lab X1众筹达700万美元破平台记录,公司4年内营收从0做到50亿元人民币 [23][24][25] 全球化品牌战略与市场策略演变 - 大疆早期通过投资人关系将产品送给比尔·盖茨等硅谷科技大佬,进行顶级营销 [31] - 新一代公司出海策略演进:第一代靠B端大订单,第二代靠亚马逊等平台,第三代通过Kickstarter、Indiegogo等众筹平台验证产品并获取用户反馈 [38] - Kickstarter上来自大中华区的项目众筹总金额在2014年至2024年间翻了20多倍 [43] - 安克旗下子品牌eufyMake一款消费级UV打印机众筹超4000万美元 [42] - xTool激光雕刻机通过众筹验证,营收突破20亿元 [39][40][41] 中国供应链的基础与升级 - 2025年的华强北,1公里内可找到1350家公司做设计,3200家公司做研发,实现“上午设计、下午打样、次日量产、一周出海”的效率 [46] - 智能手机产业的巨大成功催生了成熟供应链,其能力外溢至其他智能硬件领域,大幅降低核心零部件成本 [49][50][51] - 例如,高速马达价格从2017年的几百元降至2025年的十分之一,良率超95% [52] - 供应链开始寻求与有质感的新公司合作,影石创新的供应商弘景光电因其大额订单,营收从2021年的1.2亿元增长至2023年超7亿元,并于2025年上市 [57][58][59] - 中国在OLED屏幕等关键元器件市场份额从5年前的3%提升至45% [60] 投资环境的转变 - 早期硬件投资被视为高风险,成功率低,互联网项目更受青睐 [67][68] -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高秉强等人创立的松山湖XbotPark基地,为硬件初创公司(如大疆、云鲸)提供早期孵化投资 [63][69][70] - 云鲸智能在推出可自动洗拖布的扫拖机器人J1后,销售额当年破2000万,完成8轮融资,估值突破百亿 [72][73] - 随着安克创新(市值突破700亿元)、影石创新(市值超1200亿元)等公司上市成功,投资市场对硬件公司偏好发生根本转变 [75][76] - 2025年硬件投资市场活跃,头部机构每月上会15个早期硬件项目,项目融资竞争激烈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