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十五五”规划建议学习系列(一):跨越关口的五年,“十五五”发展动能与政策路径推演
中诚信国际· 2025-11-13 17: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五年,面临复杂内外环境,需把握五大政策抓手,确立“宽财政、宽货币”政策基调,解决内循环堵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筑牢安全防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 [9][67][9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十五五”的历史方位 - “十五五”规划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奠基阶段,对高质量发展、实现2035远景目标的要求更聚焦 [10][4] - “十五五”作用上“承前启后”,承接“十四五”为2035年远景目标赢得战略主动;任务上“攻坚落地”,面临碳达峰、改革等战略目标收官;重大历史节点汇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特殊意义 [11] “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十大判断 外部环境 - 全球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经济或进入增长放缓、潜在产出下降的深度调整期,“十五五”前半程全球经贸或处“高风险、高波动”态势,“高利率”环境拐点下探,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全球经济增长中枢或由3.5%降至2.5%左右 [14][16] - 多极化贸易体系逐渐成型,中国在全球经贸领域话语权有望提升,与非美国家合作深化,但可能伴随贸易摩擦升温,全球贸易形成以“美国 - 中国”为枢纽的多极化体系 [20][21] - 中美博弈是影响全球政经格局的核心变量,向“常态化”“复杂化”发展,科技和产业话语权争夺至关重要,“十五五”时期或从经贸摩擦演变为长期战略竞争 [31][32] - 供应链重构进入下半场,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成为全球供应链布局的主线,全球供应链形成区域化、短链化、多元化态势,“十五五”时期以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为导向的布局将成主线 [35] - 中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优势突出,且在全球治理中扮演“全球资本与发展方案提供者”角色 [39][40] 内部环境 - 官方表述“4.17%”或为“十五五”最低增长目标,预计经济增长区间在4.5% - 5%左右,考虑2035年远景目标,经济增速平台或下移至该区间 [41] - 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或从底部向新周期过渡,新质生产力“挑大梁”的迫切性大增,预计房地产拖累减弱,新动能弥补旧动能下行是增长目标实现的关键 [45][47] - 人口结构向深度老龄化过渡,“未富先老”压力对养老金体系、医疗资源、养老服务提出挑战,预计2025 - 2030年老龄化率增至27.7% [53] - 改革步入“深水区”,部分改革任务落地面临阻力,如消费税改革、解决“内卷”等问题需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 [55][57] - 落实“发展中化债”,注重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增强财政债务可持续性,当前处于第五轮化债进程,面临债务结构性问题和“债务 - 资产”转化提升问题 [61] “十五五”时期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抓手 - 科技创新与产业提质升级:“十五五”建议稿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首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传统产业“亟待转型”、高端制造“大而不强”问题,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避免新兴产业“内卷” [69][70][71] - 扩大内需与提振消费:“十五五”建议稿更强调“扩大内需”,我国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时期,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内循环的核心堵点,预计加大居民补贴力度,扩大优质消费供给,确保投资合理增长 [77][78][80] -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民生”是高频词,我国收入分配对消费修复支撑有限,城镇化有待提升,“十五五”需落实民生改革,惠及全体人民,完善社保、就业、人口等政策 [85][87] - 持续推进反内卷、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系统工程,重点涉及统一制度规则、整治“内卷式”竞争、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盘活国有资产可补充地方财政,“反内卷”需发挥市场作用 [91][92] - 重塑激励约束机制:“十五五”建议稿提及“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当前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存在问题,预计完善干部考核与激励体系,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95][96] “十五五”时期政策实施路径与综合建议 - 维持“宽财政、宽货币”政策组合:积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发力,增加民生支出占比,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但需注意银行净息差和非银流动性问题 [99][100] - “真金白银”提振内需:向居民发放现金或数字货币,加大民生补贴;收储商品房解决保障房问题,每年需2.8 - 4.5万亿元;提高民生支出占比,释放新市民消费潜力;扩大拖欠款清偿范围,化解存量债务 [101][103][104] - 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价值链跃升”战略,对传统和新兴产业分类升级;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106][107] - 全面深化改革:前三年形成试点经验,后两年推动改革方案全国落地。聚焦民生福祉,推进收入分配、户籍和社保改革;聚焦经济体制改革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国企、民营经济、要素市场和财税体制改革 [108][109][110] - 筑牢安全防线:稳定扩大朋友圈,处理好中美关系;完成中西部传统制造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备份;推动“中国标准”系统化出海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