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人工智能之城
搜索文档
第五届“大都东南”科技艺术展启幕:以艺术之笔书写“全域人工智能之城”新篇章
环球网· 2025-10-27 17:01
展览概况 - 第五届“大都东南”科技艺术展于2025年10月24日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开幕 主题为“智绘未来:多维视角下的全域人工智能之城” [1] -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1月24日 期间将举办“1+2+2”系列活动 包括2场跨界对话和2场成果发布 [10] 战略定位与目标 - 北京经开区正加快建设全域人工智能之城 坚持以场景应用牵引技术创新 系统性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产生活的路径机制 [1] - 区域发展目标是打造首都创新文化先导区和全国科文融合产业样本区 推动数实融合、两业融合、科文融合 [9] 参展企业与产业聚焦 - 展览深度锚定亦庄产业基因 实现艺术创作与本土企业、特色产业的精准融合 聚焦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与六大未来产业 [2]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展出“阿尔特大模型” 公司表示将持续探索AI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并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共建智能网联汽车生态 [2] - 现场展出来自亦庄企业的明星产品 如亮亮视野(LLVISION)眼镜和未来黑科技显示系统 直观呈现区域产业硬实力 [6] 展览内容与特色 - 展览分为“共生·之境”、“智联·万象”、“古韵·新章”、“创想·无界”四个章节 将产业成果转化为可触摸、可互动的文化场景 [3] - 展品包括数字互动式体验作品 如《若花·序章》《鼓舞共乐》 以及XR虚拟拍摄基地等热门打卡点 [6] - 展览特色是艺术融合硬核科技 包含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学生创作的创意作品 如“亦小互动展示机器人”和“智能喂猫装置” [6]
北京经开区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23:02
核心观点 - 北京经开区聚焦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 上半年GDP增速12.3%位列国家级经开区首位 通过布局四大主导产业及未来赛道加速新质生产力建设 [1][2][5] 经济表现 - 上半年GDP增速达12.3% 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15% [1] - "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 总量突破3600亿元 [1] - 工业总产值超6000亿元 占全市25.8% [1] 产业体系 - 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合计超5600亿元 年均增速8% [2] - 汽车产业产值2650亿元(含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 整车产量65万辆 [2] -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千亿级 集成电路全链条产业体系全市占比超60% [2] - 生物医药企业近5000家 营收超千亿元 [2] - 高端装备产业营收突破千亿元 [2] 未来产业布局 -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600亿元 [2] - 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超百亿元 [2] - 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300亿元 火箭企业集聚度占全国75% [2] - 已布局6G/量子信息/细胞与基因治疗等23个未来细分领域 [2] 科技创新能力 - 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5家(全市占比15%) [2] - 高新技术企业2386家 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00余家 [2] - 2024年发明专利授权7779件 PCT申请量位列国家级经开区第一 [2] - 累计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千项 [2] 对外开放 - "十四五"期间新设外资企业超420家 [3] - 实际利用外资预计超40亿美元 [3] - 技术进出口合同年均增长66.7% [3] - 北京亦庄综保区预计2024年9月封关运行 [3] 科技文化融合 - 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46家 上半年收入282.9亿元(同比增长13.9%) [3] - 形成高新视听/游戏电竞为主、数字创意设计/文化装备制造为辅的产业体系 [3] - 打造8条工业科技旅游线路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活动 [3] 人工智能建设 - 5000P高性能智能算力已投入使用 [3] - 启动建设3万P超大规模算力中心 [3] - 通过"三券"政策(算力券/模型券/数据券各1亿元)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3] 人才建设 - 区域人才总量达40万人 人才贡献率69% [4] - 设立每年10亿元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及2亿元人才基金 [4] - 提供阶梯式住房保障与教育配套 [4] 营商环境 - 推出"一业一证DIY""一体化综合监管"等20余项创新举措 [4] - 实施"亦企服务港""亦企办"服务机制 推动政策"无证通办"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