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分工
搜索文档
德媒:欧洲的忍耐已到极限,不卖稀土,就是逼欧盟实施制裁
搜狐财经· 2025-10-25 11:36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 -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 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全面管制 引发全球产业链震动 [1] - 中国方面明确表态 稀土管制依法依规进行 旨在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家安全 [4] 欧盟行业反应与内部立场 - 稀土管制即将生效 欧洲汽车行业大型制造商警告 管制落地后不到两个月就可能面临停产风险 [3] - 欧盟认为中国的稀土管制缺乏合理依据 对全球供应链具有破坏性 [3] - 欧盟内部出现分歧 德国扬言启用《反胁迫工具法案》[4] 全球产业格局与中欧关系背景 - 过去三十年间 西方国家依赖全球化分工 将高污染、低利润的稀土开采冶炼业务交给中国 [6] - 欧盟在对华态度上屡屡挑衅 例如在针对俄罗斯的第19轮制裁中 将中国的12家公司列入名单 [6] - 中方外交部明确表示 中国非乌克兰危机制造者 坚决反对欧盟以涉俄为由对中方企业的单边制裁 [6]
中美科技对决八载:中国破芯片卡脖子难题,美国稀土短板难补全
搜狐财经· 2025-10-23 19:54
美国稀土产业困境 - 美国90%以上的精深加工稀土材料依赖从中国进口,供应链存在严重依赖 [3] - 美国重建稀土产业面临技术短板,中国掌握核心串级萃取技术并拥有全球60%以上的稀土相关专利 [5] - 稀土冶炼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每吨稀土金属消耗数万度电,但美国电网70%的输电线缆和变压器超期服役,无法支撑稳定生产 [7] - 培养合格的稀土冶炼工程师需至少五年,组建成熟团队需十年以上,人才缺口难以短期弥补 [7] - 中国拥有完整稀土产业链,控制全球90%以上的离心萃取机产能,形成设备、技术、产能的综合优势 [9] - 美国重建稀土产业链预计需八年时间和数千亿美元投入,且成本将比中国高出30%以上 [18] 中国芯片产业逆袭 - 2018年贸易战前,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进口国,每年进口额达数千亿美元,设计制造环节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差距 [11] - 通过国家千亿级产业基金扶持、科研机构联合攻关以及庞大的本土市场需求,中国芯片产业在八年内实现突破 [11] - 中国在中低端芯片实现自主供应,5G通信芯片和车规级芯片已跻身全球前列 [13] - 中国芯片成功的模式在于全产业链协同,将资源集中至关键环节进行攻坚,该模式已扩展至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领域 [14] 中美科技博弈与全球格局变化 - 中国在稀土领域推动规则重塑,包括实施稀土技术出口管制清单和推动国际标准制定 [16] - 中国针对美国在航运、钢铁等领域的打压采取精准反制,如推出船舶特别港务费、减少大豆进口、推动铁矿石人民币结算等 [16] - 中国持续升级稀土技术,重点研发回收技术和拓展固态电池等新应用,以扩大现有优势 [18] - 全球高科技产业规则制定权正逐步向中国倾斜,这对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格局将产生持续影响 [20]
产业链自主完备不是闭门造车
经济日报· 2025-05-30 06:21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完备的重要性 -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完备是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强调安全可控,确保在核心技术、零部件等受限时仍能维持经济运转 [1] - 核心目标是构建能抵御内外部风险冲击的高效经济体系,避免关键时刻"掉链子" [1] - 自主完备并非追求全面自给自足,而是聚焦关键领域如芯片制造、基础软件、高端装备等的自主可控 [2] 产业链供应链对经济的影响 - 生产端:保障原材料、设备、技术等要素稳定供给,避免断链风险干扰企业生产 [2] - 消费端:持续提供多样化高品质产品,激发居民消费意愿 [2] - 创新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2] 实现自主完备的路径 - 补链:聚焦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减少对国外进口的依赖 [4] - 强链:巩固优势产业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4] - 拓链: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拓展产业链广度和深度 [4] 区域协作与全球化平衡 - 发挥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地区间协作 [3] - 自主完备需在开放格局中寻求动态平衡,通过全球合作补短锻长而非闭门造车 [3] - 合理利用国际分工和全球资源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 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意义 - 产业链供应链是一国经济的筋骨血脉,需通过强筋健骨提升韧性 [4] - 从"被动保安全"转向"主动创优势",推动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4]
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中,美国品牌数量仅次于中国,反映出中美经济之间怎样的关联性?
环球时报· 2025-05-22 16:12
市场深度依存 - 美国品牌在中国线上500强榜单中数量位居第二(57家),显示其对14亿消费者市场的战略重视 [1] - 标普500企业通过中国市场创造1.2万亿美元营收,占全球销售额7%,远超中美直接贸易额 [1] - 市场依存覆盖传统消费品(苹果、特斯拉)及供应链上游(英特尔芯片、微软操作系统) [1] 供应链互补性 - 美国品牌依赖中国制造业基础,如苹果手机在中国组装整合日韩台供应链形成对美出口闭环 [3] - "中国制造+美国品牌"模式形成价值链共生关系,贸易摩擦下跨境电商仍维持采购通道 [3] 消费结构升级的镜像 - 中国消费者对高端品牌需求(苹果位列榜单前三)反映消费升级趋势 [3] - 美国品牌凭借技术溢价和品牌积淀占据高端市场,中国本土品牌(华为、小米)在3C数码、家电领域崛起形成差异化竞争 [3] 经济政策与产业博弈 - 美国品牌在华数量优势体现全球化能力,也暴露对华市场脆弱性(如山姆会员店中国单店业绩远超美国本土) [3] - 美国政府限制中企在美投资的政策客观上强化美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先发优势 [3] 技术标准与创新联动 - 美国品牌集中于高科技领域(苹果、微软),中国品牌在应用场景创新(小米生态链、华为5G)实现突破 [4] - 形成"美国主导底层技术—中国拓展应用生态"的创新链动态平衡格局 [4] 深层启示 - 中美经济形成深度嵌套:美国企业通过品牌溢价获取高利润,中国企业依托制造能力和市场体量实现技术追赶 [5] - 未来博弈将围绕标准制定(AI伦理)、数据主权等新型领域展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