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思想史
搜索文档
乔治斯·瓦鲁萨基斯谈“西方”观念的形成
新浪财经· 2025-10-12 09:58
著作核心观点 - 新作《西方:一种观念的历史》对“西方”这一政治和文化共同体自称的起源提出了颠覆性解释,系统梳理了其内涵的多次演变,并探讨了其在当代及未来的可能形态[2] - 研究挑战了学界正统观点,即“西方”作为自我指称起源于19世纪80-90年代并用于宣扬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提出其实际起源更早且初始意图是反帝国主义的[5][7] - 著作采用尼采式的谱系学历史研究方法,遵循“连续的语境主义”,研究“西方”观念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层层叠加的释义及其用法历史[24][25][26] “西方”观念的起源与早期演变 - “西方”作为自我指称的起源时间被修正,认为其并非始于19世纪80-90年代,而是更早的19世纪早期,与孔德及其追随者的思想密切相关[5][7] - 早期使用“西方”一词的关键意图是为了将西欧与同属基督教和欧洲的俄国区分开来,因为后者在拿破仑战争后被视为欧洲大陆的主要威胁,而非为了与亚洲、伊斯兰世界等传统“他者”区分[8][9] - 在19世纪早期之前,欧洲人常以“基督教世界”或“欧洲”自称,尽管存在将他者异域化的行为,但并未使用“西方”来自我指称[7] 孔德在“西方”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 孔德在19世纪20年代的著作中最初谈论“欧洲”,但逐渐意识到“欧洲的”一词在指代其设想的文化共同体时存在过于宽泛(包含俄国)和过于狭隘(未包含美洲、澳大利亚等移民地)的问题[11] - 截至1842年,孔德开始使用“西方”、“西方的”等说法来指代西欧特定区域及其在世界各地的移民殖民地所构成的文化共同体[11][12] - 孔德构想了名为“西方共和国”的联邦体系,其计划具有强烈的反帝国主义特质,主张立即让所有殖民地独立,并取消欧洲的民族国家,这与后来将“西方”与帝国主义捆绑的普遍认知截然相反[12] “西方”观念的内涵演变与关键人物 - “西方”观念在其诞生之初,通过孔德的构想,呈现出乌托邦式、和平主义、反帝国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特征,其最终目标是人类的统一,而非排他的“基督教俱乐部”[12][13][14] - 弗朗西斯·利伯是将“西方”与“西方文明”用法传播至美国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反思欧美共同文明需要一个专属称谓,并频繁使用“西方的”一词[16] - 在20世纪,沃尔特·李普曼、托马斯·曼、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理查德·赖特等众多背景各异的思想家对“西方”观念的重新定义和论争发挥了关键作用[17][18][19] - 非裔美国作家理查德·赖特从西方内部视角进行批判,坚持自己是西方人,并基于理性主义、政教分离、思想自由等原则认同西方价值,但批评西方各国政府未能践行这些原则[19] “西方”术语的地理与历史接受度 - 历史上,欧洲大陆(尤其是德、法)的居民对“西方”称谓有更深刻的感知和理解,这与西罗马帝国的历史记忆和地理认知相关,而不列颠则因孤悬海外而有所不同[21][22][23] - 美国是最晚接受自身属于“西方”的国家之一,“西方”术语在美国的普及甚至晚于英国,这与当今普遍认为“西方”意指盎格鲁-美利坚联盟的认知形成历史悖论[23] 研究方法论与概念特性 - 研究强调“西方”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集群,无法被精确定义,只能通过研究其用法历史来理解不同语境下的个性化诠释和意识形态斗争[26][27] - “西方”的内涵与成员资格始终随历史情势而变化,例如希腊从东罗马帝国文化引领者转变为被“邀请”加入西方并成为欧盟和北约成员,乌克兰当前为加入西方而战等事例均体现了其历史可塑性[28] 对“西方价值观”的批判与全球视角 - 反对使用“西方价值观”这一表述,认为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虽在近代西方被整合成型,但其起源往往来自世界其他地区,将其称为西方专属在历史上不准确且具有排他性[30][31] - 强调这些价值观的成功整合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不应声称拥有所有权;应以普遍性的名称来呈现这些价值,才能对全世界人民具有吸引力,避免造成“必须效仿西方模式”的排外感受[31][32]
研讨会︱重建全球:观念的全球流动
搜狐财经· 2025-06-10 18:15
全球思想史研讨会核心观点 - 会议聚焦"全球思想史"研究 探讨观念在全球流动中的吸收与重塑机制 强调从历史进程中寻找重建全球秩序的思想基础 [1][3] - 研究揭示思想流动具有双向性 本土化改造与跨国互动并存 典型案例包括非洲改革思想的本土诠释、中印旅行书写中的他者建构、潘恩思想的全球对话网络 [4] - 方法论反思成为共性议题 学者批判"民族"概念作为研究基础的局限性 提出通过微观史、记忆史等路径突破传统范式 [5] 研究小组专题分析 第一小组(Panel A) - Richard Reid展示19-20世纪非洲改革思想 强调本土理念与全球思想的纠缠融合 转型期非洲对全球思想进行本地化诠释与再利用 [4] - 章可分析19世纪末中印旅行书写 揭示黄楙材等中国旅行者通过建构印度"他者"形象来反思中国现实问题 [4] - Gregory Claeys解读潘恩思想 指出其著作存在跨大西洋对话特征 《人权论》同时批判柏克与约翰·亚当斯 [4] 第二小组(Panel B) - Timothy Baycroft批判民族主义研究范式 强调"民族"是建构性概念 需通过微观史等方法克服其理论局限 [5] - 袁尚梳理思想史三大范式(观念史/语境主义/社会文化史) 提出通过"全球"范畴和长时段视角实现范式更新 [5] 第三小组(Panel C) - 王印研究法国高卢"四条款" 揭示文本如何调和王室集权与教会传统 反映世俗权威与宗教权力的妥协平衡 [8] - 関口佐紀重读卢梭"商议"概念 论证其包含道德与制度设计的互动 投票决策与审查机制构成公共理性逻辑 [8] - 郭小雨分析卢梭"普遍意志" 指出其动态性特征 伴随立约主体实践过程而非静态规范 [8] 第四小组(Panel D) - 黄涛重新诠释霍布斯激情理论 提出"恐惧"具有崇高感审美属性 是自然人接受利维坦权威的情感基础 [9] - 李海默分析沃格林贬抑柏克的原因 指出其认为柏克未触及现代性危机的诺斯替主义核心 [9] - 关依然追踪"劳动分工"概念跨学科旅行 揭示斯密经济学概念如何影响生物学理论并塑造社会进化论 [9] 第五/六小组(Panel E/F) - 小谷英生发掘德国思想家加尔夫的经验主义路径 连接德国通俗哲学与苏格兰道德哲学的隐性对话 [10] - 范丁梁揭示19世纪德意志认同的"复调性" 邦国忠诚、地方记忆与民族认同存在层次互动 [10] - 熊颖哲考察欧文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主义面向 其通过跨洲旅行将社会改革与全球和平愿景结合 [10] 跨文明对话专题(Panel G) - 商兆琦系统梳理丸山真男尊严理论 融合东西方思想资源 构建基于道德自律与民主平衡的尊严观 [12] - 李宏图研究《世界人权宣言》形成史 揭示西方自然权利理论与儒家"仁"理念的协商过程 体现普遍性与文化张力的平衡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