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思想史

搜索文档
研讨会︱重建全球:观念的全球流动
搜狐财经· 2025-06-10 18:15
全球思想史研讨会核心观点 - 会议聚焦"全球思想史"研究 探讨观念在全球流动中的吸收与重塑机制 强调从历史进程中寻找重建全球秩序的思想基础 [1][3] - 研究揭示思想流动具有双向性 本土化改造与跨国互动并存 典型案例包括非洲改革思想的本土诠释、中印旅行书写中的他者建构、潘恩思想的全球对话网络 [4] - 方法论反思成为共性议题 学者批判"民族"概念作为研究基础的局限性 提出通过微观史、记忆史等路径突破传统范式 [5] 研究小组专题分析 第一小组(Panel A) - Richard Reid展示19-20世纪非洲改革思想 强调本土理念与全球思想的纠缠融合 转型期非洲对全球思想进行本地化诠释与再利用 [4] - 章可分析19世纪末中印旅行书写 揭示黄楙材等中国旅行者通过建构印度"他者"形象来反思中国现实问题 [4] - Gregory Claeys解读潘恩思想 指出其著作存在跨大西洋对话特征 《人权论》同时批判柏克与约翰·亚当斯 [4] 第二小组(Panel B) - Timothy Baycroft批判民族主义研究范式 强调"民族"是建构性概念 需通过微观史等方法克服其理论局限 [5] - 袁尚梳理思想史三大范式(观念史/语境主义/社会文化史) 提出通过"全球"范畴和长时段视角实现范式更新 [5] 第三小组(Panel C) - 王印研究法国高卢"四条款" 揭示文本如何调和王室集权与教会传统 反映世俗权威与宗教权力的妥协平衡 [8] - 関口佐紀重读卢梭"商议"概念 论证其包含道德与制度设计的互动 投票决策与审查机制构成公共理性逻辑 [8] - 郭小雨分析卢梭"普遍意志" 指出其动态性特征 伴随立约主体实践过程而非静态规范 [8] 第四小组(Panel D) - 黄涛重新诠释霍布斯激情理论 提出"恐惧"具有崇高感审美属性 是自然人接受利维坦权威的情感基础 [9] - 李海默分析沃格林贬抑柏克的原因 指出其认为柏克未触及现代性危机的诺斯替主义核心 [9] - 关依然追踪"劳动分工"概念跨学科旅行 揭示斯密经济学概念如何影响生物学理论并塑造社会进化论 [9] 第五/六小组(Panel E/F) - 小谷英生发掘德国思想家加尔夫的经验主义路径 连接德国通俗哲学与苏格兰道德哲学的隐性对话 [10] - 范丁梁揭示19世纪德意志认同的"复调性" 邦国忠诚、地方记忆与民族认同存在层次互动 [10] - 熊颖哲考察欧文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主义面向 其通过跨洲旅行将社会改革与全球和平愿景结合 [10] 跨文明对话专题(Panel G) - 商兆琦系统梳理丸山真男尊严理论 融合东西方思想资源 构建基于道德自律与民主平衡的尊严观 [12] - 李宏图研究《世界人权宣言》形成史 揭示西方自然权利理论与儒家"仁"理念的协商过程 体现普遍性与文化张力的平衡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