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立体化追责
搜索文档
多家退市企业被追责“退市不免责”成监管常态
证券时报· 2025-10-21 01:29
"退市不免责"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监管常态。过去一周,有3家退市公司及其相关方收到监管举措,或 被立案或接罚单,均是在上市期间涉嫌存在违法违规问题被监管部门持续追责。可见,即便脱掉了"上 市"外衣,在从严监管的市场生态下,涉事主体依旧要承担相应责任,不会因退市而免责。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当前,从严监管已经贯穿到企业上市、经营、退市的全周期,全过程 监管、全链条追责对于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了有效的震慑,也打破了部分市场主体"退市即免责"的想 法。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投资者保护效力的显现,将全面提升资本市场违法成本,净化资本市场 生态,推动市场规范、稳健发展。 多家退市企业及相关方被追责 近日,退市一年有余的中国中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期")公告称,控股股东中期集团 有限公司收到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根据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中期集团有 限公司立案调查。截至今年6月底,中期集团持有中国中期6707.76万股,持股比例19.44%,为后者控股 股东。 而在去年,因中国中期2023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触及深交所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 形,深交所决定终止中国 ...
同步追责第三方 证监会剑指财务造假利益链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4:14
第三方配合财务造假现状 - 2023年A股已有约30家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处罚或将被处罚,其中至少7家涉及第三方主体配合造假,占比23% [3][4] - 2019-2023年涉及第三方配合造假的上市公司达53家,共541家第三方参与,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有超10家第三方配合 [5] - 典型案例包括*ST苏吴通过关联公司虚增营收17.71亿元、利润0.76亿元(2020-2023年),ST智云子公司虚假确认销售收入5973.45万元、利润2411.23万元(2022年) [4][6] 造假模式与动因 - 造假主体通过第三方构建虚假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循环,形成系统性造假 [6] - 动因包括规避穿透式监管、职业化造假服务商滋生、利益捆绑共生化、第三方追责缺位 [6] - 造假模式从关联方控制转向独立主体协作,甚至出现专业造假团队,隐蔽性更强 [12][13] 审计挑战与应对 - 第三方在合同、物流、函证等全环节配合造假,导致审计程序失效 [9] - 紫晶存储案中93%客户走访仍未能发现造假,因配合方提供虚假信息 [9][10] - 建议审计机构采用大数据穿透、AI风险模型、区块链技术强化异常识别 [10] 监管追责趋势 - 证监会首次在越博动力案中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罚款200万元/30万元 [12] - 推动"行政-刑事-民事"立体追责,上海金融法院已判令配合方承担连带责任 [14] - 拟建立"违法成本-社会危害"量化模型,以投资者损失和虚增利润为基准设定处罚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