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打新策略
搜索文档
从“集体躺赚”到“精英游戏” 公募打新策略“豹变”
中国证券报· 2025-08-04 05:57
公募基金打新策略变化 - 2024年网下专业机构投资者"白名单"制度出台,博时基金、大成基金、富国基金等21家机构入围,公募基金打新策略从"集体躺赚"转向"优中选优"和"精英游戏" [1] - 传统狭义打新基金被淘汰,打新策略成为公募产品收益增厚手段之一,中小基金退出市场,头部公募成为主流玩家 [1] - 2024年10月起打新赚钱效应回归,新股首日收盘价平均涨幅超250%,2025年前7个月平均涨幅236%,吸引大量资金导致网下申购中签率大幅下降至0.0191% [2] 公募基金参与打新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末,3530只公募产品获配新股,金额54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100余只和41亿元显著增长 [3] - 公募基金每月获配新股产品数量从2024年9月的2200余只增至2025年7月的近3200只,获配金额从3.8亿元增至14.8亿元 [3] - 部分指数增强型产品通过科创板、创业板打新获取超额收益,如万家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获配影石创新、屹唐股份等新股首日涨幅翻倍 [3] 打新策略历史演变 - 2019-2021年网下打新制度红利期,2亿元规模A类账户打新收益贡献可达10%以上,2025年预计降至4.54% [4] - 传统打新基金采用"固收+"或"指数+对冲"策略,前者配置5%-10%股票仓位满足打新底仓要求,后者通过股指期货对冲市场波动风险 [5] - 单一打新策略基金在市场突变时表现脆弱,IPO放缓后资金撤离导致规模缩水至几十万级别 [5] 监管政策影响 - 2024年11月《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指引》实施,对报价偏离上市后60/120个交易日均价±80%/-90%的情形重点关注,监测期延长至三个月 [6] - 2025年4月某中小基金因未审慎报价、定价依据不充分等问题被列入限制名单六个月,暴露内控缺陷 [8] - "白名单"制度通过绿色通道、优先办理等激励措施引导专业机构参与,遏制协商报价等乱象 [9][10] 行业格局与趋势 - 头部公募凭借合规流程和投研能力主导打新市场,中小机构因合规成本高逐步退出 [9] - 沪深交易所2025年3月修订规则,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的A类投资者待遇 [9] - 天相投顾建议机构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大型公募应全面覆盖,中小机构可深耕特定行业,减少短期博弈 [10]
公募打新策略“豹变”
中国证券报· 2025-08-04 05:12
公募基金打新策略变化 - 2024年网下专业机构投资者"白名单"发布,博时基金、大成基金、富国基金等21家机构入围,公募基金打新策略发生显著变化 [1] - 打新策略从"集体躺赚"到"优中选优",再到"精英游戏"的二次进化,狭义打新基金被市场淘汰,打新策略主要作为公募产品收益增厚方法之一 [1] - 头部公募成为主流玩家,中小基金几乎退出打新市场 [1] 打新市场表现 - 2024年全年上市新股100只,首日收盘破发仅1只,首日收盘价平均涨幅超250% [2] - 2025年前7个月A股59只新股首日收盘"零"破发,上市首日收盘价平均涨幅236% [2] - 2025年前7个月平均网下申购配售比例0.0191%,仅为2023全年数据0.3658%的零头 [2] 公募基金参与情况 - 截至2025年7月末,超过3530只公募产品获得新股配售,获配金额约54亿元,2024年同期分别为3100余只和41亿元 [2] - 2024年9月至2025年7月,公募基金每月获得新股网下配售产品数量从2200余只增至接近3200只,获配新股金额从3.8亿元增至14.8亿元 [2] 打新收益贡献 - 中金公司研报显示,2025年2亿元规模A类账户的A股全年打新收益贡献或为4.54% [4] - 2019-2021年网下打新制度红利期,2亿元股票市值A类账户可获得10%以上收益贡献 [4] - 万家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通过科创板、创业板打新获取超额收益,2024年下半年获配多只新股贡献超额收益 [3] 打新策略演变 - 传统"打新基金"流行"固收+"策略和"指数+对冲"策略 [4] - 过去打新基金凭借低风险、高收益特点成为银行理财和保险资金重要配置选择 [5] - 当前打新策略不再是基金产品主要收益来源,收益水平从早期6%-7%降至2%-4% [6] 监管政策影响 - 中国证券业协会2024年11月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指引》,对机构定价能力提出严格要求 [6] - 2025年4月某中小基金公司因未审慎报价、定价依据不充分等问题被采取自律措施 [7] - 沪深交易所2025年3月修订《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A类投资者待遇 [8] 白名单制度影响 - "白名单"机构将获得注册绿色通道、减免信息报送等激励措施 [9] - "白名单"机制可能使新股定价更加合理,打新从短期行为转变为长期战略性投资 [9] - 公募机构需提升投研能力,大型机构应构建更专业投研队伍,中小机构可专注特定行业深度研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