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模式
搜索文档
美丽中国就在你我身边 “公园+”模式让城市空间更有活力
央视网· 2025-10-06 08:44
公园行业发展趋势 - 公园形态多样化,从传统大型公园到新建的口袋公园,绿化、彩化、立体化植被融入日常生活[1] - 公园功能升级,深度融入城市更新、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等需求,建设理念从“挖湖堆山、种花种草”转向“以人为本”[10] - 公园建设与美丽中国国家战略紧密相连,2023年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5] 市场规模与建设成果 -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计建设口袋公园5.4万余个、绿道14.2万余公里[6] -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建设口袋公园3420个[6] -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2年的11.8平方米提升至15.91平方米,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成为“千园之城”[8] 用户行为与公园功能创新 - 年轻人成为新晋“网红”公园打卡主力军,公园提供露天音乐会、天然剧场、野餐草坪等休闲社交功能[3][5] - 公园引入科技元素,如5G智慧跑道、无人机外卖柜、智能清扫机器人,提升服务体验[10] - 公园进行适老化改造,并通过App实现预约、购票等便捷服务[10] “公园+”跨界融合模式 - 公园打破围墙,与商业、艺术、体育等多种元素无界融合,形成“公园+商业”、“公园+文化艺术”等模式[12][13] - “公园+”模式使公园成为连接城市功能的“绿色纽带”,激活生态价值并赋予人文、商业价值[13] - 具体案例如深圳的公园与商场无缝衔接,商业街转角即可进入绿道[12] 乡村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 - 乡村公园表现为荷花池、油菜花海、彩色稻田等,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15][20] - 四川竹艺村等案例通过整村风貌改造,保留原生格局并引入新业态,推动竹编与咖啡、茶馆等跨界融合[15][17] - 目前中国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01%,乡村公园化美了村落、活了文化、富了村民[20] 政策支持与规划管理 - 2022年住建部印发《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2024年12月《城市公园管理办法》正式施行[5] - 公园选址强调“见缝插绿”和“精准落地”,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并考虑人口分布等因素[20] - 规划指标注重可达性,例如深圳要求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确保居民步行5-10分钟可达[8][20] 资金来源与运营模式 - 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如成都环城绿道由高速公路运营方负责整体运营[24] - 通过国有资产出租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动场馆,公园人流为商业运营带来动能,实现可持续性[24] - 上海创新性地开放林地、音乐学院、展览馆等附属绿地,将其纳入公园体系[22]
焦点访谈|美丽中国就在你我身边 “公园+”模式让城市空间更有活力
央视网· 2025-10-05 22:04
公园建设行业发展趋势 - 公园形态多样化,从传统大型公园到新建的口袋公园,绿化、彩化、立体化植被融入日常生活 [1] - 公园功能复合化,深度融入城市更新、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等需求,建设理念升级 [10] - 公园受众年轻化,新晋网红公园中年轻人成为打卡主力军,追求悠闲自在的体验 [1][3] 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 - 国家层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将公园建设视为民生福祉重要一环 [5] - 住建部印发《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为“见缝插绿”提供明确方向 [5] - 《城市公园管理办法》于2024年12月施行,为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全面法治保障 [5] 行业规模与量化指标 -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计建设口袋公园5.4万余个、绿道14.2万余公里 [6] -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建设口袋公园3420个 [6] -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2年的11.8平方米提升至15.91平方米 [8] “公园+”跨界融合模式 - 公园与商业、艺术、体育、文创等元素无界融合,成为连接城市功能的绿色纽带 [12][13] - 深圳等地出现公园与商场无缝衔接的案例,打破传统公园作为孤立绿岛的认识 [12][13] - 这种跨界组合激活了公园的生态价值,并赋予其更多人文与商业价值 [13] 科技创新与智慧公园 - 深圳笔架山体育公园配备5G智慧跑道、无人机外卖柜、智能清扫机器人等科技设施 [10] - 科技赋能公园服务,可通过App进行预约、购票等操作,体现城市发展服务于人的理念 [10] 乡村公园化建设 - 乡村公园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尝试,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2.01% [20] - 四川竹艺村等案例探索公园的乡村表达,保留原生格局并推动竹编与咖啡、茶馆等跨界融合 [15][17] - 此举赋予公园多样形态,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平台,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动力 [20] 规划选址与运营模式创新 - 公园选址强调“见缝插绿”与“精准落地”,有效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并考虑人口分布 [20] - 深圳规划将可达性及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作为重要指标,目标实现居民5到10分钟可达 [20] - 成都环城绿道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通过国有资产出租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运动场馆 [24]
各地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三大举措成当下热点
搜狐财经· 2025-06-24 11:59
城市存量资产活化 - 北京大吉巷将200多年历史的文保建筑改造为36万平方米复合型街区 融合文保 商业 办公 公园功能 不到一个月客流量超200万人次 [1] - 厦门火车主题园区利用旧铁道 旧厂房打造10000平方米活力空间 涵盖攀岩健身 餐饮消费及电影周等文体活动 [3] 夜间消费场景创新 - 上海推出130个夏夜主题活动 包括"公交+消费""游船+消费"等特色场景 商圈延长营业时间 形成演出 观影 餐饮 零售联动的夜间生态 [3] - 北京簋街通过"锅气食力派・点亮夜京城"活动 从单一美食街区升级为"夜间会客厅" 展现城市活力 [3] 新潮商场转型 - 长春"山城"商场以山洞 山坡等自然元素打造沉浸式场景 1-5月日均客流量3.5万人次 日均销售额约180万元 [4] - 南京多家商场结合新消费 游戏IP 文化艺术与社交 转型为开放式社交"会客厅" [4] 科技与文化融合 - 杭州湖滨步行街通过AR技术实现南宋御街虚拟穿越 提供购物与历史文化沉浸式体验 [6] - 成都"公园+"模式整合绿道经济与夜间市集 引入创意手作 非遗展示等摊位 [6] 微度假消费模式 - 广州永庆坊保留西关骑楼风貌 引入精品民宿 文创工坊 打造慢节奏广府文化体验 [6] - 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唐风演艺 互动灯光秀还原盛唐夜市 带动周边餐饮 手信业态繁荣 [6] 行业趋势展望 - 未来消费场景可能打破物理空间限制 通过元宇宙 虚拟社交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6] - 消费升级核心在于满足物质便捷与精神共鸣 重新定义城市生活方式 [6][8]
鹤壁:口袋公园开窗见绿
河南日报· 2025-05-08 15:16
口袋公园建设成效 - 鹤壁市利用废弃地、边角地等小微绿地打造147个口袋公园,将城市"边角料"转化为多功能公共生态空间 [1] - 典型案例包括汤河街向善园,配备雕塑、篮球场、自行车道等设施,日均吸引大量居民休闲娱乐 [1] - 通过"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的规划理念,使口袋公园成为市民日常生活标配 [1] 规划与设计策略 - 选址遵循"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标准,优先覆盖公园绿化不足区域 [2] - 采用"三定"思路(定改造方向、定设计方案、定绿地功能),建立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 [2] - 设计理念迭代升级,从单纯补绿向适老化、儿童友好、健身休闲等复合功能转变 [2] 运营管理模式 - 推行"公园+"模式,结合文化、运动、科普等元素,如淇滨区芝麻官游园融入戏曲主题 [3] - 实施网格化管理,划分85个网格单元专人巡查,并配置智能监控、智慧健身器材等设施 [3] - 通过智慧园林系统实时监测人流与设施状态,提升管理效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