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调控
搜索文档
财政部最新报告: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证券时报· 2025-11-07 19:18
财政政策总体基调 - 2025年上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接续发力,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加强与其他政策协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1] - 上半年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持续恢复,税收收入逐步回升,支出强度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得到有效保障 [3] 促消费与扩投资举措 - 中央财政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共下达72.79亿元服务业发展资金推动释放县域和农村消费潜力 [4] - 超长期特别国债4月份启动发行,上半年完成全年发行任务的42.7%,比去年同期快17.7个百分点 [4] - 新增专项债务限额4.4万亿元已于4月全部下达地方,上半年完成全年限额的49.1%,比去年同期快11个百分点,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 [4] 稳外贸稳外资措施 - 自2025年1月1日起对935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5] - 根据与34个贸易伙伴签署的24项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与贸易伙伴共同实施降税 [5] - 参加中美经贸会谈,推动实现关税大幅降低和关税暂停安排展期 [5] 财政管理与改革试点 - 自2025年起在12个试点省份组织开展地方财政科学管理试点,设置11项任务,力争用2年时间在财政管理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7] - 建立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上半年平台汇聚超过20万条资产信息,累计完成200余台(套)资产调剂,节约预算资金4000多万元 [7] - 强化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建立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监测机制,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7][8] 未来财政政策重点方向 - 继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和相关行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激发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潜力 [10] - 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作用,加强财政与金融协同配合,将更多公共服务纳入投资支持范围,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发展 [10] - 强化产业创新科技供给,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10] - 继续实施一揽子化债政策,在稳步推进隐性债务置换的同时,对新增隐性债务行为露头就打、严肃问责 [11]
财政部最新报告: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证券时报· 2025-11-07 19:13
财政政策总体基调与方向 - 2025年上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接续发力,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加强与其他政策协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1] - 后续财政政策将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对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和相关行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1][7] 财政收支与预算执行情况 - 上半年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持续恢复,税收收入逐步回升,支出强度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得到有效保障 [2] 促消费与扩投资的具体措施 - 中央财政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共下达72.79亿元服务业发展资金推动释放县域和农村消费潜力 [3] - 超长期特别国债4月份启动发行,上半年完成全年发行任务的42.7%,比去年同期快17.7个百分点 [3] - 新增专项债务限额4.4万亿元已于4月全部下达地方,上半年完成全年限额的49.1%,比去年同期快11个百分点,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3] 稳外贸稳外资的关税政策 - 自2025年1月1日起对935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4] - 根据与34个贸易伙伴签署的24项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实施降税,并针对美加征关税实施反制 [4] 财政管理改革与试点 - 自2025年起在12个试点省份组织开展地方财政科学管理试点,设置11项任务,力争用2年时间在财政管理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1][5] - 建立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上半年汇聚超过20万条资产信息,完成200余台(套)资产调剂,节约预算资金4000多万元 [5] - 强化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建立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监测机制,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以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5][6] 未来财政政策重点工作方向 - 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作用,加强财政与金融协同配合,将更多公共服务纳入投资支持范围,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发展 [7] - 加大稳就业政策实施力度,支持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稳岗扩岗,支持企业稳订单、转内销、拓市场、保运营 [7] - 强化产业创新科技供给,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在财政补助、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对待 [7] -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向中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完善教育、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领域支持政策 [8] - 继续实施一揽子化债政策,在稳步推进隐性债务置换的同时,对新增隐性债务行为严肃问责 [8] - 深化落实财税改革举措,在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零基预算、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消费税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