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主导
搜索文档
21社论丨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新动能持续积累壮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5 08:37
宏观经济总体态势 - 国民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生产供给基本稳定,就业形势总体稳固,新动能持续积累壮大 [1] - 10月份总量增速有所放缓,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较前值6.5%有所回落 [1] - 出口同比下降1.1%,较上月8.3%的增速明显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略低于前值3.0% [1] 物价水平变化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由上月的下降0.3%转为上涨0.2%,显示内需逐步恢复 [1] - 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已连续六个月扩大 [1] -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降幅连续三个月收窄,环比由降转升,微涨0.1% [1] - 物价回升受益于假期消费带动,国庆、中秋双节推动宾馆住宿、飞机票和旅游价格环比分别上涨8.6%、4.5%和2.5% [2] 工业与制造业表现 - 市场竞争秩序优化推动锂离子电池、光伏设备等行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2%和0.6% [2] - 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2%,涨幅连续六个月扩大,反映中下游工业品价格传导能力增强 [2] - 1—10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占比提升至25.6% [3] -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新兴制造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效应逐步显现 [3] 投资趋势与结构 - 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较前三季度降幅扩大 [2] - 分产业看,第一、二产业投资保持增长,但第三产业投资下降5.3%,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2] - 民间投资同比下降4.5%,若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则民间投资实现小幅正增长0.2% [2] - 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4.7%,直接拉低总投资增速约3个百分点 [2] 消费与服务业机遇 - 服务消费正成为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制造业升级也带动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扩张 [3] - 当前第三产业投资与服务业需求趋势性上升形成鲜明反差,显示出该领域存在显著的投资机遇与空间 [3] - 构建以内需为主导、消费为拉动、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新模式,亟须加强对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引导与投资支持 [3] - 民营企业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在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中具有天然优势 [3]
21社论丨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新动能持续积累壮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5 07:17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国民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生产供给基本稳定, 就业形势总体稳固,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回暖迹象,新动能持续积累壮大。 本月经济数据亦反映出总量增速有所放缓。具体来看,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4.9%,较前值6.5%有所回落;出口同比下降1.1%,较上月8.3%的增速明显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同比增长2.9%,略低于前值3.0%。这些变化受季节性波动、基数效应、竞争秩序规范以及前期"抢出 口"等因素共同影响,并不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投资增速面临的挑战。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较前三季度降幅扩 大。分产业看,第一、二产业投资仍保持增长,但第三产业投资下降5.3%,成为主要影响因素。民间 投资同比下降4.5%,若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则民间投资实现小幅正增长,同比增长0.2%。 投资放缓受多重因素影响。从主体看,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企业投资回报率承压,市场主体决策更趋谨 慎。这一现象具有全球共性,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25年报告,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已连续两年收缩,今年 上半年继续下滑。从结构看,我国房地产行业深度调 ...
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新动能持续积累壮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5 06:45
宏观经济总体态势 - 国民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生产供给基本稳定,就业形势稳固,新动能持续积累壮大 [1] - 10月份经济总量增速有所放缓,受季节性波动、基数效应、竞争秩序规范及前期“抢出口”等因素共同影响,但不改变经济长期向好基本趋势 [1] 工业生产与出口 - 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较前值6.5%有所回落 [1] - 10月份出口同比下降1.1%,较上月8.3%的增速明显回落 [1] 消费市场 -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略低于前值3.0% [1]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由上月的下降0.3%转为上涨0.2%,显示内需逐步恢复 [1] - 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已连续六个月扩大 [1] - 国庆、中秋双节推动出行与住宿需求上升,宾馆住宿、飞机票和旅游价格环比分别上涨8.6%、4.5%和2.5% [2] 工业价格与供需 -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降幅连续三个月收窄,环比由降转升,微涨0.1% [1] - 市场竞争秩序优化推动锂离子电池、光伏设备等行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2%和0.6% [2] - 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2%,涨幅连续六个月扩大,反映中下游工业品价格传导能力增强 [2] 固定资产投资 - 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较前三季度降幅扩大 [2] - 第三产业投资下降5.3%,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2] - 民间投资同比下降4.5%,但若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则民间投资实现小幅正增长0.2% [2] - 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4.7%,直接拉低总投资增速约3个百分点 [2] 制造业投资与结构 - 1—10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占比提升至25.6% [3] -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新兴制造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效应逐步显现 [3] 服务业发展与机遇 - 服务消费正成为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制造业升级也带动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扩张 [3] - 第三产业投资与服务业需求趋势性上升形成鲜明反差,显示出该领域存在显著的投资机遇与空间 [3] - 民营企业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在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中具有天然优势,应通过深化改革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高附加值服务领域 [3]
杨伟民:“两个推动、一个确保”是“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
证券时报网· 2025-11-01 19:38
十五五规划指导思想 - 核心指导思想是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这被视为规划的最大亮点[1] - 规划提出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这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关重要[1] 供给侧发展策略 - 在供给侧,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1] - 目标是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1] 需求侧与内需模式 - 在需求侧,将更多依靠居民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1] - 规划提出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2] - 十五五期间需以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因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高度不确定性[2] 消费与投资结构 - 十五五期间要增强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的作用,在国内需求中投资的贡献率会比目前有所提高,但投资占国内总需求的比重很难恢复到过去的峰值水平[2] - 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必须更多依靠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2] - 当前存在居民消费占总需求和最终消费比重过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低等结构性矛盾[2]
如何投资于人?增加民生公共服务投入
南方都市报· 2025-11-01 07:05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转型 - 中国制造业正从成本优势转向综合竞争优势,新优势包括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链、丰富人才资源等[4] -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体现为超过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经营主体超过1.8亿户,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上零售市场[5] - 完整产业链形成强大产业配套能力和范围经济优势,丰富人才资源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超过发达国家总和[5] - 数字经济优势表现为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新能源优势体现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左右,发电量增量占全国近50%[5]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需破除市场分割,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支撑国内大循环顺畅运行[7] - 当前统一大市场面临瓶颈包括内卷式竞争、地方招商引资政策扭曲、招标投标乱象、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7] - 解决之道在于提高制度统一性、设施联通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7]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 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将加速转向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以破解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模式带来的供强需弱问题[4][8] - 中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2024年为39.9%,大幅低于美国68%、欧盟52%、日本55%的水平,提升空间较大[8] - 规划建议提出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通过增加民生和公共服务支出来释放消费潜力[9] -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提高民生类项目政府投资比重[9][10] 中长期经济增长目标 - 规划建议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6] - 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增速5.5%,若今年增长5%则十四五年均增速达5.4%左右,十五五需保持4.5%以上增速,十六五需保持4%-4.5%增速以实现目标[6] - 实现目标需考虑价格和汇率因素,包括推动价格稳定增长和促进人民币汇率稳定合理升值[6]
王一鸣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提高制度统一性、规则一致性
搜狐财经· 2025-10-31 16:42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未来五年经济发展模式将加快向“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转型 [1] - 规划建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当前居民消费率为39.9%,大幅低于美国68%、欧盟52%、日本55%的水平,提升空间较大 [12] - 通过“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相结合”释放消费潜力,需增加公共服务和民生投入,提高财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的比重 [13]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转换 - 中国制造业正在由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换,形成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链、丰富人才资源等新优势 [1][5] -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体现为超过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经营主体超过1.8亿户,能摊薄研发投资等成本形成规模经济 [5] - 完整产业链优势形成强大产业配套能力,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超过发达国家总和,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5] - 新能源优势显现,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左右,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 [5]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需破解“内卷式”竞争等堵点以建设统一大市场,当前面临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问题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1][9] - 建设统一大市场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前提,需从制度规则入手,提高制度统一性、规则一致性 [9] 中长期经济增长目标 - 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十五五”期间需保持4.5%以上增速 [6] - “十四五”前四年年均经济增速为5.5%,若今年增长5%则“十四五”年均增速达5.4%左右 [6] - 实现目标需推动价格稳定增长并促进人民币汇率稳定合理升值 [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权威学习辅导材料:加大投资于人力度 形成拉动经济增长良性循环
证券时报网· 2025-10-31 16:11
文章核心观点 - 惠民生是促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促消费是惠民生的重要途径,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1][2] - 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但当前面临就业收入承压、消费能力和意愿不足等突出问题 [1] - “十五五”时期将通过精准施策,统筹促就业增收入、扩大优质供给、完善制度机制和政策协同来推动惠民生与促消费结合 [3] 惠民生与促消费的内在联系 -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就业是财富之本和收入之源,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取决于就业和收入增长状况 [1] -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意愿 [1] - 形成“人力资本提升—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是核心目标 [2] 当前面临的挑战 - 受多重因素影响,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承压,收入分配结构有待优化 [1] - 消费能力和意愿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优质消费供给不足,促进消费的制度机制不健全 [1][2] “十五五”时期具体政策措施 - 统筹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包括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稳定扩大就业、优化创业环境、支持重点群体就业 [3] -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3] - 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以放宽准入和业态融合扩大服务消费,通过品牌引领、标准升级和新技术应用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 [3] - 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适应新业态的管理办法,落实带薪错峰休假,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3] - 强化政策协同联动,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 [3]
经济发展新优势何在?如何投资于人?王一鸣解读未来5年风向
搜狐财经· 2025-10-30 19:13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未来五年经济发展模式将加快向“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转型 [1] - 通过加大公共服务和民生投入提升居民消费率,释放内需潜力 [1] - 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十五五”期间将加速转向新模式 [10]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 - 中国制造业正在由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换 [1] -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表现为超过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经营主体超过1.8亿户,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上零售市场 [4] - 完整产业链优势形成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范围经济优势 [4] - 丰富人才资源优势体现在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超过发达国家总和 [4] - 数字经济优势表现为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4] - 新能源优势表现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左右,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 [4]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需破解“内卷式”竞争等堵点以建设统一大市场 [1] - 统一大市场建设面临瓶颈,包括“内卷式竞争”、地方招商引资政策扭曲、招标投标乱象、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9] - 必须提高制度的统一性、设施的联通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创造条件 [9] 居民消费与内需潜力 - 规划建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的目标 [11] - 中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2024年为39.9%,大幅低于美国68%、欧盟52%、日本55%的水平,提升空间较大 [11] - 规划建议提出“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相结合”,通过增加民生和公共服务投入释放消费潜力 [11] - 需“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提高民生类项目政府投资比重 [11] 长期经济增长目标 - 规划建议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5] - “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增速5.5%,若今年增长实现5%的预期目标,“十四五”年均增速可达5.4%左右 [5] - 为实现目标,“十五五”需保持4.5%以上增速,“十六五”需保持4%-4.5%的增速 [5] - 实现目标需考虑价格和汇率因素,包括推动价格稳定增长和促进人民币汇率稳定合理升值 [6]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
北京商报· 2025-10-28 17:43
宏观经济治理 -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1] -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 发挥产业价格就业消费投资贸易区域环保监管等政策作用 [1] - 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 消费拉动 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1] 经济调控政策 - 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 [1] - 持续稳增长 稳就业 稳预期 [1] -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强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 [1]
6月开门红,A股迎来新一轮“结构牛”行情!
搜狐财经· 2025-06-03 22:47
市场表现 - 6月3日A股市场低开高走,三大指数全线收涨,超3300只个股上涨,上证指数涨0.43%报3361.98点,深证成指涨0.16%,创业板指涨0.48%,科创50与北证50分别上涨0.48%和1.03%,沪深两市成交额达1.16万亿元 [1][7] - 港股市场全线走强,恒生指数涨1.53%报23512.49点,国企指数涨1.92%报8519.86点,恒生科技指数涨1.08%报5189.49点,全日成交额达2037亿港元,南向资金净买入39亿港元 [10] 行业表现 - 内需消费、银行、贵金属板块领涨,美容护理涨3.86%,纺织服饰涨2.53%,综合、银行、农林牧渔、医药生物均涨超1.7% [3][7][10] - 家电板块逆势下跌2.1%,钢铁跌1.37%,煤炭、建筑材料、环保收跌 [5][10] - 金融板块强势领跑,银行业指数涨幅居前,多只银行股刷新历史高点,券商股同步活跃 [7][10] - 医药板块全线走强,生物医药指数大涨,创新药、医美概念表现活跃,细胞免疫治疗、重组蛋白等细分领域领涨 [9][10] - 新消费方向走强,美容护理、宠物经济、母婴用品等板块涨幅居前,足球概念股集体冲高 [9] - 出口导向型板块普遍回调,汽车整车股显著调整,智能驾驶产业链同步走弱 [9] 驱动因素 - 市场呈现"内需主导、政策驱动"特征,金融、医药、新消费成为资金主攻方向 [2][10] - 银行板块受三重利好驱动:陆家嘴论坛政策预期升温、险资举牌银行股动作频繁、公募改革强化高股息资产配置需求 [7] - 创新药板块受全球产业共振驱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展示70余项中国创新药成果,创新药出海加速,2025年一季度跨境license-out交易金额逼近去年全年水平 [9] - 新消费板块受端午假期"文旅+体育"融合消费数据亮眼刺激 [9] - 贵金属板块因地缘冲突(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俄军事基地、以色列针对伊朗核设施)和美债风险(美债占GDP比重破峰值)成为对冲工具 [3] - 出口导向型板块受美国关税政策反复压制,家电、钢铁等板块业绩确定性下降 [5][9] 市场展望 - 6月关税问题边际影响有望逐步弱化,国内政策面和行业基本面仍是主要焦点 [6] - 宽基指数预计维持横盘震荡格局,结构性机会围绕新消费、避险(国防军工、贵金属、高股息等)和业绩反转(生物医药、美容护理等)板块展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