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资本再平衡
icon
搜索文档
外资公募看好资金流入中国市场
证券时报· 2025-09-22 01:00
美联储降息政策解读 -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 政策重心从应对通胀黏性转向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 [1]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此次降息定调为风险管理式降息 关注重点从通胀上行风险转向增长下行风险 [1] - 本次降息属于偏预防性而非应急性宽松 通胀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将影响后续货币政策调整节奏和幅度 [1] 机构对美联储政策路径预期 - 宏利基金认为会议基调整体偏鸽派 明年降息预期存在超预期可能 [1] - 联博基金预计美联储将在今年剩余两次FOMC会议上各降息25个基点 [1] - 鲍威尔强调任何政策路径都存在风险 劳动力市场和通胀的矛盾可能长期存在 [1] 全球资本配置与权益市场展望 - 美元走弱有望推动全球资本再平衡 外资回流A股与港股需求预计显著增强 [1][2] - 路博迈更看好非美权益市场机会 重点关注中国、日本和欧洲市场 [2] - 标普其他成份公司将缩小与"七巨头"的盈利差距 小盘股盈利前景乐观 [2] 资产配置影响分析 - 鸽派降息可能引发美债利率陡峭化 科技板块增长预期叠加降息对估值形成支撑 [2] - 若美联储独立性受损 投资人可能对美债要求更高风险溢价尤其是长端美债 [2] - 关税对美股盈利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但高质量成长风格表现仍可期 [2] 经济基本面与政策协同 - 美国降息可能带动全球经济基本面共振上行 需关注降息后基本面变化 [2] - 需关注美联储降息后打开的政策空间 以及后续政策是否跟进稳定经济增长 [2]
美联储如期降息,如何影响A股港股?外资观点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19 17:04
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在9月的FOMC会议上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00% —4.25%。市场普遍认为,本次降息意味着政策重心正在从抑制通胀逐步转向稳定增长和就业。 本次降息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未来路径与节奏仍存不确定性。部分机构认为,降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市场对美国利差优势的担忧,或将带动部分亚洲央行释放宽松信号;亦有机构指出,本次基调偏鸽 派,未来存在超预期降息的风险。同时,亦有观点提醒,美联储仍将以经济数据为主要依据,通胀与就 业的结构性矛盾或将长期存在,使后续操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资本市场影响方面,多家外资资管机构指出,随着全球资本加速再平衡,外资对A股与港股的配置需求 有望显著提升。从全球权益市场视角看,非美市场被普遍看好,尤其是中国、日本与欧洲。 基于此,多家外资机构对本次降息及未来政策路径展开了解读。富达国际亚洲经济学家刘培乾表示,此 次降息显示出美联储将政策关注焦点从通胀黏性转向劳动市场疲软的迹象。尽管未来进一步降息路径仍 不确定,并取决于数据表现,但此次降息以及市场对进一步宽松的预期,已部分缓解市场对美国利差优 势的担忧。 刘培乾进一步表示,这或会推动部分亚洲央 ...
重磅, 降息要来了!
摩尔投研精选· 2025-09-17 18:42
今日,A股市场探底回升,三大指数全线收红,创业板指再创阶段新高, 市场呈现结构性行情 。 市场情绪全天持续回暖,全市场超2500只个股上涨。沪深两市成交额2.3 8万亿,较上一个交易日放量353亿。 其中,大科技板块继续走强,科创50指数盘中再创阶段新高,光刻机、人形机器人等多个方向盘中均大涨。 01 美联储重磅会议来袭 今晚(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2点),备受全球市场瞩目的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果将落地, 目前来看,美联储重启降息几无悬念,这将是 自20 24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 CME" 美联储观察工具" 数据显示,市场预计美联储有95. 8%的概率将在9月的议息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有4.2%的概率降息50个基 点,维持现状的概率为0%。 市场押注美国降息已成定局。 美联储降息对资本市场也存在明显影响,其主要影响有: 第一, 资金会往A股流 美联储降息后,当地投资回报率下降,大量国际资本就会从美国市场 "出走",去新兴市场里找更赚钱的机会。A股市场有活力、潜力也 非常大,自然就成了这些资金的 "避风港",会有不少外资想着进来布局。 第二,人民币更值钱 美国利率降了,中美之间的利差缩小,美元会变得疲软,人民币 ...
今日视点:内外资奔涌共振驱动港股流动性稳步提升
证券日报· 2025-09-16 06:31
资金流入态势 - 南向资金上周成交净流入608.22亿港元,单周净流入规模创5月份以来新高,并已连续17周保持净流入 [1] - 5月至7月末,长线稳定型外资机构资金累计流入约677亿港元,短线灵活型外资机构资金流入约162亿港元 [1] - 港股市场资金面改善呈现内外资共振特征,南向资金作为稳定器提供增量资金支撑 [1] 市场表现与估值 - 截至9月15日,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均超30% [2] - 港股上市公司2025年中报显示中资港股盈利继续修复,新消费及AI产业链收入增速进一步提升且盈利维持高增长 [2] - 港股市场尤其是科技板块当前估值水平显著低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及A股同类公司,形成估值洼地 [2] 投资逻辑与驱动因素 - 全球资本进行再平衡逻辑调整,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兴趣显著回升,港股作为配置中国优质资产的重要渠道吸引资金 [2] - 市场判断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为国际资本流向改变提供条件 [1] - 港股估值吸引力、流动性预期、资产稀缺性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资金流入 [1] 结构性行情与焦点板块 - 资金青睐有业绩支撑、成长潜力和政策加持的细分领域和龙头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和中芯国际等 [3] - 焦点公司充分受益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具备较高成长性和投资价值 [3] - 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深化,港股市场流动性在海内外资金共振下有望进一步提升 [3]
内外资奔涌共振驱动港股流动性稳步提升
证券日报· 2025-09-16 00:12
资金流入态势 - 上周(9月8日至12日)南向资金合计成交净流入达608.22亿港元,单周净流入规模创下5月份以来新高,且已连续17周保持净流入态势 [1] - 5月份至7月末,长线稳定型外资机构资金累计流入约677亿港元,短线灵活型外资机构资金流入约162亿港元 [1] - 港股市场资金面改善呈现内外资共振特征,南向资金作为稳定器提供增量资金支撑 [1] 市场表现与估值 - 截至9月15日,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均超30% [2] - 港股上市公司2025年中报显示,中资港股盈利继续修复,新消费及AI产业链收入增速进一步提升,且盈利维持高增长态势 [2] - 港股市场尤其是科技板块当前估值水平仍显著低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及A股同类公司,形成估值洼地 [2] 投资逻辑与驱动因素 - 全球资本进行再平衡调整,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兴趣显著回升,港股作为重要配置渠道吸引大量资金 [2] - 市场判断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为国际资本流向改变提供了条件 [1] - 港股估值修复具备业绩和资金双重支撑,资金涌入有助于提升市场整体估值水平 [2] 结构性行情与标的 - 资金青睐有业绩支撑、有成长潜力、有政策加持的细分领域和龙头公司,例如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和中芯国际等成为南向资金最活跃交易标的 [3] - 这些公司在各自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受益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3] - 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深化,助力港股流动性在海内外资金共振下进一步提升 [3]
杨德龙:市场走势稳步上升 吸引场外资金不断入场
新浪基金· 2025-09-12 15:19
市场整体走势 - A股在前期快速上攻后进入震荡调整期,港股恒生指数突破26000点整数关口,上行势头加快 [1] - 本轮A股和港股行情由政策支持及资金推动,可能成为持续时间较长的慢牛行情,而非短期行情 [1] - 即使市场出现调整,很可能仅是短期调整且幅度一般不大 [1] 资金流向与入场意愿 - 场外资金入场意愿较强,近期出现募资限额在10至50亿元左右的"日光基金" [2] - 居民储蓄通过购买基金入市的过程已经开启,为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 [2] - 六大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跌破1%,促使投资者寻找更高收益产品,资本市场走强吸引储蓄资金加速流入 [2] - A股和港股优质股票的股息率已超过多数债券收益率,整体估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对资金吸引力上升 [2] - 今年上半年外资流入A股已超过100亿美元,下半年预计流入速度还会加快 [4] 杠杆水平与市场特征 - 近期两融余额突破2.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超过十年前高点 [3] - 当前两融余额与流通市值的比值不到3%,低于十年前行情高点时的4.2%,且无场外配资,总体杠杆率可控 [3] - 监管严格限制场外配资,投资者主要通过场内融资融券加杠杆,不超过两倍 [3] 全球市场与货币政策 - 美股处于历史高位,估值较高,全球资本进行再平衡,部分资金从美股流出转向其他主要资本市场 [4] - 美联储预计在9月、10月和12月降息,年内或降息三次,基准利率可能从4.25%~4.5%降至约3.5% [5] - 美联储降息预期推动国际金价创历史新高,突破3600美元/盎司,高盛将金价目标位上调至5000美元/盎司 [5] 港股投资方向 - 港股投资重点关注低估值高股息板块(如银行、电力)以及以科技创新、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成长板块 [6] - 科技成长股如创新药、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芯片半导体等需用长远眼光看待估值,不能仅凭现有业绩判断 [6][7] 宏观政策展望 - 四季度有望出台稳增长政策提振消费、拉动投资、改善经济数据 [7] - 财政政策或将更积极,货币政策或继续适度宽松,以推动楼市止跌回稳,巩固股市发展势头 [7]
A股资金温度计(第1期):各路资金协同聚力,流动性格局持续改善
平安证券· 2025-09-10 15:31
核心观点 - 各路资金协同聚力推动A股市场流动性格局持续改善 机构资金呈现多点开花态势 公募新发加速回暖 私募权益仓位提升 险资加快入市步伐 国家队继续增持ETF 自然人资金交易热度提升但节奏温和 境外资金加速回流且呈现哑铃型配置特征 中期A股优质股权配置价值持续凸显[3][4][42][43] 机构资金动态 公募基金 - 7月新发股票型基金数量环比增长32.8%至96只 规模环比增长97.5%至437.9亿元 其中股票型ETF新发数量环比增长34.8% 规模环比增长56.3%[9] - 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净赎回781.4亿份 4月股票型ETF净流入1835.2亿元 7-8月行业和主题类ETF成为净流入主力 合计净流入273.9亿元和484.2亿元[9][12] - 2025上半年主要增持银行仓位1.1pct至7.1% TMT板块中电子仓位提升至15.9% 超配6.3% 同时增持医药生物和有色金属[10][13][14] 私募基金 - 7月新发股票型私募基金1591只 环比增长20.7% 但平均规模环比下降81.4%[15] - 股票仓位连续3个月回升 从4月55.3%提升至7月62.8%[15][17] - 2025Q2增持石油石化2.1亿股 煤炭0.6亿股 建材0.5亿股 钢铁0.2亿股 以及电力公用和交通运输板块 持仓风格偏稳定防御[15][19] 保险资金 - 上半年净流入A股超6400亿元 Q2财险+寿险业股票配置净流入2512.8亿元 Q1净流入3893.3亿元[20] - OCI股票配置规模达7416.1亿元 占股票总投资比重40.2% 较2024年末提升8.3pct 持有ETF规模2810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198.4亿元[21][22] - 2025Q2增持银行2.1亿股 通信3.2亿股 传媒2.6亿股 环保1.8亿股 建筑装饰1.7亿股 钢铁0.6亿股 公用事业0.4亿股 科技仓位持续拓展[23][25] 国家队资金 - 上半年增持ETF规模达2461.8亿元 4月规模指数ETF净流入1785.5亿元 其中4月7-11日当周净流入1590.7亿元[26][27] - Q2直接持股略减持0.5% 逆周期调控特征明显[26][27] - 2025Q2增持公用事业1.3亿股 基础化工1.2亿股 电子0.6亿股 传媒0.4亿股 持仓方向凸显政策导向与产业周期共振[28][30] 自然人资金动态 - 8月上交所新增开户数265万户 环比增长35% 连续3个月增长 但较2024年10月684.7万户仍显温和[31][32] - 融资余额达2.2万亿元 突破2015年高点 但占流通市值比重仅2.4% 低于2015年4.4%的水平[31][32] - 8月TMT/电力机械/医药生物行业融资净买入均超百亿 其中电子行业净流入784亿元 通信/电子/计算机/电力设备/机械设备行业涨幅达12%-35%[35][36] 境外资金动态 - 2025Q2外资回流A股超1000亿元 陆股通增持41.2亿股[37][40] - 8月14-20日配置型外资净流入69.8亿元 其中主动配置型外资净流入1.4亿元 为2024年10月中旬以来首次转正[37] - 2025Q2陆股通增持银行5.9亿股 非银金融9.8亿股 建筑装饰11.8亿股 交通运输6.3亿股 公用事业3.8亿股 通信4.3亿股 医药生物1.5亿股 呈现哑铃型仓位特征[38][41] 市场展望与配置主线 - 中期A股优质股权配置价值持续凸显 产业端积极因素累积与政策落实落地 弱美元背景下全球资本再平衡推动资金面改善[42][43] - 建议关注三条配置主线:AI产业链(半导体/通信/元件/传媒/计算机) 先进制造(新能源/机器人/军工/创新药) 新消费领域[43]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超万亿港元 大金融及科技股受追捧
证券时报· 2025-09-04 02:15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成为全球各路资金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内地资金通过港股通持续买入,截至9月3 日,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额达到10057.3亿港元,金额创下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年度最高水平。 连续27个月净流入 事实上,回溯历史数据发现,自2023年7月以来,南向资金已连续27个月净流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 呈现加速净流入状态。从历史看,南向资金净流入超千亿港元的仅有9个月,今年就占6个月,其中4月 净流入额1666.72亿港元,为历史第二高,3月、2月净流入均超1500亿港元,分别排在第三、四名。 持续流入为市场注入活力。今年以来,香港市场赚钱效应持续提升。截至9月3日,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 指数年内涨幅均超过25%,位居全球重要指数前列。 南向资金大幅净流入的背后,是全球资本"再平衡"的逻辑调整。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出现了不少"稀缺 性"新消费标的,分布于美妆饰品、休闲商品等板块;还有科技股、高息股等,满足了内地投资者多样 化的配置需求。 国泰海通认为,从各类投资主体出发拆解南向资金的结构,个人投资者是主力,在资产荒背景下,机构 资金对稀缺性港股资产仍有增配空间。贝莱德指出,在当前内地利率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中,定 ...
中外机构一二级市场密集抢筹港股
证券日报· 2025-08-20 00:37
港股市场表现 -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亮眼 中外机构巨头密集抢筹港股 包括一级市场积极认购港股IPO项目和二级市场大举买入高股息股 AI股等 [1] 外资机构动向 - 外资机构积极参与港股IPO认购 包括主权基金 对冲基金 家族办公室 产业资本及国际投行附属机构 年初至今基石投资者贡献港股四成以上IPO募资额 其中三分之二来自外国投资者 [2] - 欧美基金年内多次增持港股 例如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增持众安在线至持股比例5.07% 贝莱德增持中金公司港股126.24万股至持股比例5.01% [2] - 全球资本再平衡下中国优质资产成为外资选择 欧美投资者因美股估值高和美元走弱而分散投资 中资股流动性高且存在高增长空间 [2] - 中国产业转型带来机遇 投资者对先进制造业 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主导地位或显著进步的企业持开放态度 [2] 南向资金动态 - 截至8月19日收盘 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累计9588.81亿港元 已超过去年全年 [3] - 南向资金结构优化 更多买盘来自基金等中长线投资者 对高分红 高回购等高股东回报的蓝筹股兴趣较高 [3] - 内地险资加仓H股 例如平安保险 民生人寿 弘康人寿分别举牌邮储银行 浙商银行和郑州银行的H股 险资通过港股通持有H股满12个月可享受分红免税 [3] - 年初南向资金日均净流入70亿至80亿港元 年中稍减慢 7月和8月回升至60亿港元以上 预计中长期净流入速度不会放缓 [3] 南向投资成交占比 - 今年上半年通过沪深港通南向投资的成交额占港股总成交额23% 高于2024年的18%和2020年的9% [4] - 主要原因包括银行等双重上市公司提供更高股息收益率 部分中国互联网股票仅在港股上市 更多头部A股公司选择到香港二次上市 [4]
国际投资者为何竞相参与港股IPO和配售
证券日报· 2025-08-18 00:25
港股IPO与配售市场表现 - 截至8月17日年内55只新股在港上市首发募资额约1298.53亿港元规模同比增长569.10% [1] - 同期配售256起募资额达1892.89亿港元规模同比增长466.12% [1] - 2025年上半年港股新股基石投资与机构配售吸引北美欧洲中东等地长线基金私募股权对冲基金及主权财富基金积极参与 [1] 香港市场吸引力核心因素 - 香港作为全球资本首选目的地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成为内地企业出海集资平台及国际资本桥梁 [2] - 全球对冲基金通过参与港股IPO配售分享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消费等领域成长机遇 [2] - 外资企业如新加坡Mirxes泰国IFBH利用港股作为进军内地市场的跳板 [2] 港股制度优化举措 - 8月4日港股最小价位变动调整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定价效率 [3] - 港交所IPO新规生效优化建簿配售比例引入分阶段锁定基石投资者机制分层公众持股门槛 [3] - 改革措施夯实优质企业质量与市场流动性助力科技企业获得更高估值 [3] 全球资本配置趋势 - 非美元资产配置需求推动国际投资者通过港股布局中国优质资产 [4] - 部分优质IPO项目吸引超15家基石投资者10亿港元以上配售项目受追捧 [4] - 中东主权基金科威特投资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施罗德等参与宁德时代海天味业等IPO基石投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