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资本再平衡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应对“电风扇”行情,机构建议这样布局丨每日研选
上海证券报· 2025-11-13 09:37
当前市场格局与短期展望 - 上证指数呈现震荡整固格局,短期内因缺乏强催化因素及年底投资者行为趋于稳健,市场上行动能相对平缓,预计以震荡蓄势为主要特征 [1] - 市场内部风格与行业轮动速度明显加快,盈利机会更多向部分细分领域集中,建议采取"多看少动"策略以规避追涨杀跌风险 [1] - 四季度市场主线常出现切换,11月A股进入业绩真空期,"十五五"规划建议内容为市场提供新热点,至年末A股市场将平稳无忧 [1] 中期市场核心逻辑与支撑 - 市场核心支撑逻辑日益清晰,当前态势与2020年—2021年行情存在可比性,体现在从政策引导到产业升级再到资金共振的内在逻辑 [1] - A股正处于新一轮政策驱动和产业趋势共同构造的行情初期,部分机构年内已获得较大盈利,四季度或更倾向于稳健 [1] - 中期主线仍锚定科技成长与先进制造,在流动性驱动环境下TMT板块易成主线,若行情转向基本面驱动则先进制造值得重点关注 [2] 2026年人民币权益资产展望 - 战略性看好2026年人民币权益资产表现,理由包括先进制造与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经济新动能全面崛起,驱动海外资金重估中国增长模式 [1] - 中美关系短期内边际缓和有助于提升风险偏好,全球流动性宽松确定性逐步提升对人民币及权益市场形成呵护 [1] - 2026年市场增量资金大概率来自外资和公募基金,人民币对美元有望开启渐进升值之路,基金净值快速修复或加速公募产品发行 [1] 资产配置策略建议 - 基于市场震荡格局及风格轮动加速特征,建议采取"哑铃型"资产配置策略并保持均衡配置 [2] - 短期布局应注重防御性与修复机遇,前期滞涨板块及高股息板块在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展现配置价值,成为存款和地产替代资金的重要方向 [2] - 中期布局核心围绕国产化进程与新质生产力两大方向,重点关注"十五五"规划提及的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等未来产业 [2]
美财长深夜紧急救市失败,AI泡沫破裂美股全线下跌,A股却上演惊天逆转
搜狐财经· 2025-11-07 06:20
全球市场震荡 - 美股开盘全线下跌,标普500指数跌超1%,纳斯达克指数重挫2% [1] - AI龙头英伟达股价暴跌4%,带动科技股集体下挫,一夜蒸发市值数万亿美元 [1] - 恐慌情绪蔓延至亚太市场,日本日经225指数盘中暴跌近5%,韩国综合指数跌幅一度突破6% [3] - MSCI亚太指数单日下跌2.1%,创下4月以来最大跌幅 [3] AI行业风险 - 市场开始质疑AI企业盈利能力,美国95%采用生成式AI的公司尚未从中盈利 [5] - AI软件公司Palantir前瞻市盈率高达250倍,远超英伟达的33倍和微软的29.9倍 [5] - 尽管Palantir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3%、净利润暴涨231%,其股价仍暴跌8% [5] - 美股数据中心供应商Astera Labs和Arista Networks警告未来利润率压缩,SuperMicro财报全面低于预期 [13] 美股结构性风险 - 标普500指数中,七大科技巨头贡献了今年41%的涨幅,市值占比超过30% [7] -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CEO预警未来12至24个月内美股可能出现10%至20%的回调 [7] -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已持续36天,财政部一般账户余额在三个月内从3000亿美元猛增至1万亿美元,相当于从市场抽走超过7000亿美元流动性 [7] A股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低开高走,收盘翻红,3380只个股上涨,83只涨停 [9] - 近5个交易日,5G通信ETF净流入4.16亿元,创业板人工智能ETF获1.9亿元申购 [9] - 截至9月底,上证指数市盈率仅为16.62倍,显著低于标普500的29.7倍 [10] - 2025年北向资金净流入超1200亿元,国际资本持续加仓中国资产 [13] 中国经济与产业支撑 - 10月中国仓储指数回升至50.6%,重返扩张区间 [9]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突破、光伏出口保持强劲、半导体国产化取得实质进展 [9] - A股电网板块因"美国缺电制约AI发展"的预期大幅走强,特变电工强势涨停,阳光电源上涨7% [13] 全球资本配置变化 - 美元指数从高峰回落,欧元兑美元升至四个月高位 [11] - A股与标普500指数的年度相关系数仅为0.18,在美股单月跌幅超5%时,A股逆势上涨概率达62% [13] - 黄金和美国国债价格逆势走高,避险资产获得市场青睐 [3]
外资公募看好资金流入中国市场
证券时报· 2025-09-22 01:00
美联储降息政策解读 -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 政策重心从应对通胀黏性转向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 [1]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此次降息定调为风险管理式降息 关注重点从通胀上行风险转向增长下行风险 [1] - 本次降息属于偏预防性而非应急性宽松 通胀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将影响后续货币政策调整节奏和幅度 [1] 机构对美联储政策路径预期 - 宏利基金认为会议基调整体偏鸽派 明年降息预期存在超预期可能 [1] - 联博基金预计美联储将在今年剩余两次FOMC会议上各降息25个基点 [1] - 鲍威尔强调任何政策路径都存在风险 劳动力市场和通胀的矛盾可能长期存在 [1] 全球资本配置与权益市场展望 - 美元走弱有望推动全球资本再平衡 外资回流A股与港股需求预计显著增强 [1][2] - 路博迈更看好非美权益市场机会 重点关注中国、日本和欧洲市场 [2] - 标普其他成份公司将缩小与"七巨头"的盈利差距 小盘股盈利前景乐观 [2] 资产配置影响分析 - 鸽派降息可能引发美债利率陡峭化 科技板块增长预期叠加降息对估值形成支撑 [2] - 若美联储独立性受损 投资人可能对美债要求更高风险溢价尤其是长端美债 [2] - 关税对美股盈利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但高质量成长风格表现仍可期 [2] 经济基本面与政策协同 - 美国降息可能带动全球经济基本面共振上行 需关注降息后基本面变化 [2] - 需关注美联储降息后打开的政策空间 以及后续政策是否跟进稳定经济增长 [2]
美联储如期降息,如何影响A股港股?外资观点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19 17:04
美联储9月FOMC会议政策行动 -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00%—4.25% [1][2] - 此次降息被定调为风险管理式降息,政策关注重点从通胀上行风险转向增长下行风险 [2][3] - 降息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市场已提前消化此次25个基点的降息 [1][5] 未来政策路径与机构观点 - 美联储点阵图显示2025年降息3次,2026年和2027年各降息1次,降息节奏前置 [3] - 联博基金预计美联储将在今年剩余的两次FOMC会议上各降息25个基点 [4] - 路博迈集团预测美联储在本次降息后,11月和12月还有两次降息,预计全年降息3次,2026年降息1次,最终中性利率降至3.5% [3] - 宏利基金认为本次会议基调整体偏鸽派,明年降息预期存在超预期可能 [3] - 美联储强调后续政策路径将视经济数据状况决定,劳动力市场和通胀的矛盾可能长期存在 [1][4] 对全球央行及资本市场的潜在影响 - 本次降息部分缓解市场对美国利差优势的担忧,或推动部分亚洲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1][2] - 美元走弱有望推动全球资本再平衡,外资对A股与港股的配置需求预计将显著增强 [1][6] - 从全球权益市场视角看,非美市场被普遍看好,尤其是中国、日本与欧洲 [1][5] - 路博迈预计未来几个季度标普493成份公司将缩小与“七巨头”的盈利差距,小盘股的盈利前景同样乐观 [5] - 宏利基金分析,若出现鸽派降息,美债利率的陡峭化仍有可能发生,科技板块因增长预期和估值支撑,有盈利支撑的高质量成长风格表现可期 [6]
重磅, 降息要来了!
摩尔投研精选· 2025-09-17 18:42
今日,A股市场探底回升,三大指数全线收红,创业板指再创阶段新高, 市场呈现结构性行情 。 市场情绪全天持续回暖,全市场超2500只个股上涨。沪深两市成交额2.3 8万亿,较上一个交易日放量353亿。 其中,大科技板块继续走强,科创50指数盘中再创阶段新高,光刻机、人形机器人等多个方向盘中均大涨。 01 美联储重磅会议来袭 今晚(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2点),备受全球市场瞩目的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果将落地, 目前来看,美联储重启降息几无悬念,这将是 自20 24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 CME" 美联储观察工具" 数据显示,市场预计美联储有95. 8%的概率将在9月的议息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有4.2%的概率降息50个基 点,维持现状的概率为0%。 市场押注美国降息已成定局。 美联储降息对资本市场也存在明显影响,其主要影响有: 第一, 资金会往A股流 美联储降息后,当地投资回报率下降,大量国际资本就会从美国市场 "出走",去新兴市场里找更赚钱的机会。A股市场有活力、潜力也 非常大,自然就成了这些资金的 "避风港",会有不少外资想着进来布局。 第二,人民币更值钱 美国利率降了,中美之间的利差缩小,美元会变得疲软,人民币 ...
今日视点:内外资奔涌共振驱动港股流动性稳步提升
证券日报· 2025-09-16 06:31
资金流入态势 - 南向资金上周成交净流入608.22亿港元,单周净流入规模创5月份以来新高,并已连续17周保持净流入 [1] - 5月至7月末,长线稳定型外资机构资金累计流入约677亿港元,短线灵活型外资机构资金流入约162亿港元 [1] - 港股市场资金面改善呈现内外资共振特征,南向资金作为稳定器提供增量资金支撑 [1] 市场表现与估值 - 截至9月15日,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均超30% [2] - 港股上市公司2025年中报显示中资港股盈利继续修复,新消费及AI产业链收入增速进一步提升且盈利维持高增长 [2] - 港股市场尤其是科技板块当前估值水平显著低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及A股同类公司,形成估值洼地 [2] 投资逻辑与驱动因素 - 全球资本进行再平衡逻辑调整,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兴趣显著回升,港股作为配置中国优质资产的重要渠道吸引资金 [2] - 市场判断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为国际资本流向改变提供条件 [1] - 港股估值吸引力、流动性预期、资产稀缺性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资金流入 [1] 结构性行情与焦点板块 - 资金青睐有业绩支撑、成长潜力和政策加持的细分领域和龙头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和中芯国际等 [3] - 焦点公司充分受益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具备较高成长性和投资价值 [3] - 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深化,港股市场流动性在海内外资金共振下有望进一步提升 [3]
内外资奔涌共振驱动港股流动性稳步提升
证券日报· 2025-09-16 00:12
资金流入态势 - 上周(9月8日至12日)南向资金合计成交净流入达608.22亿港元,单周净流入规模创下5月份以来新高,且已连续17周保持净流入态势 [1] - 5月份至7月末,长线稳定型外资机构资金累计流入约677亿港元,短线灵活型外资机构资金流入约162亿港元 [1] - 港股市场资金面改善呈现内外资共振特征,南向资金作为稳定器提供增量资金支撑 [1] 市场表现与估值 - 截至9月15日,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均超30% [2] - 港股上市公司2025年中报显示,中资港股盈利继续修复,新消费及AI产业链收入增速进一步提升,且盈利维持高增长态势 [2] - 港股市场尤其是科技板块当前估值水平仍显著低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及A股同类公司,形成估值洼地 [2] 投资逻辑与驱动因素 - 全球资本进行再平衡调整,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兴趣显著回升,港股作为重要配置渠道吸引大量资金 [2] - 市场判断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为国际资本流向改变提供了条件 [1] - 港股估值修复具备业绩和资金双重支撑,资金涌入有助于提升市场整体估值水平 [2] 结构性行情与标的 - 资金青睐有业绩支撑、有成长潜力、有政策加持的细分领域和龙头公司,例如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和中芯国际等成为南向资金最活跃交易标的 [3] - 这些公司在各自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受益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3] - 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深化,助力港股流动性在海内外资金共振下进一步提升 [3]
杨德龙:市场走势稳步上升 吸引场外资金不断入场
新浪基金· 2025-09-12 15:19
市场整体走势 - A股在前期快速上攻后进入震荡调整期,港股恒生指数突破26000点整数关口,上行势头加快 [1] - 本轮A股和港股行情由政策支持及资金推动,可能成为持续时间较长的慢牛行情,而非短期行情 [1] - 即使市场出现调整,很可能仅是短期调整且幅度一般不大 [1] 资金流向与入场意愿 - 场外资金入场意愿较强,近期出现募资限额在10至50亿元左右的"日光基金" [2] - 居民储蓄通过购买基金入市的过程已经开启,为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 [2] - 六大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跌破1%,促使投资者寻找更高收益产品,资本市场走强吸引储蓄资金加速流入 [2] - A股和港股优质股票的股息率已超过多数债券收益率,整体估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对资金吸引力上升 [2] - 今年上半年外资流入A股已超过100亿美元,下半年预计流入速度还会加快 [4] 杠杆水平与市场特征 - 近期两融余额突破2.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超过十年前高点 [3] - 当前两融余额与流通市值的比值不到3%,低于十年前行情高点时的4.2%,且无场外配资,总体杠杆率可控 [3] - 监管严格限制场外配资,投资者主要通过场内融资融券加杠杆,不超过两倍 [3] 全球市场与货币政策 - 美股处于历史高位,估值较高,全球资本进行再平衡,部分资金从美股流出转向其他主要资本市场 [4] - 美联储预计在9月、10月和12月降息,年内或降息三次,基准利率可能从4.25%~4.5%降至约3.5% [5] - 美联储降息预期推动国际金价创历史新高,突破3600美元/盎司,高盛将金价目标位上调至5000美元/盎司 [5] 港股投资方向 - 港股投资重点关注低估值高股息板块(如银行、电力)以及以科技创新、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成长板块 [6] - 科技成长股如创新药、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芯片半导体等需用长远眼光看待估值,不能仅凭现有业绩判断 [6][7] 宏观政策展望 - 四季度有望出台稳增长政策提振消费、拉动投资、改善经济数据 [7] - 财政政策或将更积极,货币政策或继续适度宽松,以推动楼市止跌回稳,巩固股市发展势头 [7]
A股资金温度计(第1期):各路资金协同聚力,流动性格局持续改善
平安证券· 2025-09-10 15:31
核心观点 - 各路资金协同聚力推动A股市场流动性格局持续改善 机构资金呈现多点开花态势 公募新发加速回暖 私募权益仓位提升 险资加快入市步伐 国家队继续增持ETF 自然人资金交易热度提升但节奏温和 境外资金加速回流且呈现哑铃型配置特征 中期A股优质股权配置价值持续凸显[3][4][42][43] 机构资金动态 公募基金 - 7月新发股票型基金数量环比增长32.8%至96只 规模环比增长97.5%至437.9亿元 其中股票型ETF新发数量环比增长34.8% 规模环比增长56.3%[9] - 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净赎回781.4亿份 4月股票型ETF净流入1835.2亿元 7-8月行业和主题类ETF成为净流入主力 合计净流入273.9亿元和484.2亿元[9][12] - 2025上半年主要增持银行仓位1.1pct至7.1% TMT板块中电子仓位提升至15.9% 超配6.3% 同时增持医药生物和有色金属[10][13][14] 私募基金 - 7月新发股票型私募基金1591只 环比增长20.7% 但平均规模环比下降81.4%[15] - 股票仓位连续3个月回升 从4月55.3%提升至7月62.8%[15][17] - 2025Q2增持石油石化2.1亿股 煤炭0.6亿股 建材0.5亿股 钢铁0.2亿股 以及电力公用和交通运输板块 持仓风格偏稳定防御[15][19] 保险资金 - 上半年净流入A股超6400亿元 Q2财险+寿险业股票配置净流入2512.8亿元 Q1净流入3893.3亿元[20] - OCI股票配置规模达7416.1亿元 占股票总投资比重40.2% 较2024年末提升8.3pct 持有ETF规模2810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198.4亿元[21][22] - 2025Q2增持银行2.1亿股 通信3.2亿股 传媒2.6亿股 环保1.8亿股 建筑装饰1.7亿股 钢铁0.6亿股 公用事业0.4亿股 科技仓位持续拓展[23][25] 国家队资金 - 上半年增持ETF规模达2461.8亿元 4月规模指数ETF净流入1785.5亿元 其中4月7-11日当周净流入1590.7亿元[26][27] - Q2直接持股略减持0.5% 逆周期调控特征明显[26][27] - 2025Q2增持公用事业1.3亿股 基础化工1.2亿股 电子0.6亿股 传媒0.4亿股 持仓方向凸显政策导向与产业周期共振[28][30] 自然人资金动态 - 8月上交所新增开户数265万户 环比增长35% 连续3个月增长 但较2024年10月684.7万户仍显温和[31][32] - 融资余额达2.2万亿元 突破2015年高点 但占流通市值比重仅2.4% 低于2015年4.4%的水平[31][32] - 8月TMT/电力机械/医药生物行业融资净买入均超百亿 其中电子行业净流入784亿元 通信/电子/计算机/电力设备/机械设备行业涨幅达12%-35%[35][36] 境外资金动态 - 2025Q2外资回流A股超1000亿元 陆股通增持41.2亿股[37][40] - 8月14-20日配置型外资净流入69.8亿元 其中主动配置型外资净流入1.4亿元 为2024年10月中旬以来首次转正[37] - 2025Q2陆股通增持银行5.9亿股 非银金融9.8亿股 建筑装饰11.8亿股 交通运输6.3亿股 公用事业3.8亿股 通信4.3亿股 医药生物1.5亿股 呈现哑铃型仓位特征[38][41] 市场展望与配置主线 - 中期A股优质股权配置价值持续凸显 产业端积极因素累积与政策落实落地 弱美元背景下全球资本再平衡推动资金面改善[42][43] - 建议关注三条配置主线:AI产业链(半导体/通信/元件/传媒/计算机) 先进制造(新能源/机器人/军工/创新药) 新消费领域[43]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超万亿港元 大金融及科技股受追捧
证券时报· 2025-09-04 02:15
南向资金整体流入态势 - 截至9月3日,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额达到10057.3亿港元,创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年度最高水平 [1] - 自2023年7月以来,南向资金已连续27个月净流入,其中今年有6个月净流入额超千亿港元 [2] -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为市场注入活力,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均超过25% [2] 南向资金行业配置重点 - 金融与科技是南向资金的配置重点,银行板块持股市值接近9674亿港元,较上年末增加近3000亿港元 [3] - 有4个行业年内净流入超千亿港元,银行获净流入额居首,超过2100亿港元,商贸零售行业净流入额超过1800亿港元 [4] - 医药生物及非银金融行业净流入额也都超过千亿港元,电子、传媒、通信、汽车、计算机净流入规模均超500亿港元 [4] - 传媒行业持股市值超过7300亿港元,较去年末增加近2800亿港元 [3] - 社会服务行业年内获南向资金净流入超460亿港元,去年全年净流出额超过250亿港元 [4] 南向资金个股加仓情况 - 近六成港股通标的年内持股数增加,银行股的持股数量增幅较高 [5] - 5月以来有61只港股通标的获南向资金连续5个月加仓,主要分布在社服、医药生物、食品饮料、非银金融等行业 [5] - 有20股持股比例较4月末增加超5个百分点,7股增加超10个百分点 [5] - 医药生物行业的一脉阳光港股通持股比例接近40%,较4月末增加超过35个百分点,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2.9% [5] - 非银金融行业的德林控股获港股通加仓超20个百分点 [6] - 医药生物行业的晶泰控股获港股通加仓近20个百分点,上半年实现营收5.17亿元,同比增长403.83% [6] - 上述20股年内平均涨幅超过35%,德康农牧、英诺赛科年内涨幅超过20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