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冷肿瘤
icon
搜索文档
Cell子刊:我国学者开发环状RNA疗法,局部递送IL-15和抗PD-L1纳米抗体,治疗冷肿瘤
生物世界· 2025-10-11 12:05
肿瘤免疫治疗行业挑战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的临床获益有限 这些肿瘤通常具有体细胞突变率低、浸润淋巴细胞少和PD-L1表达水平低的特征 属于免疫学上的"冷肿瘤" [2] - 尽管IL-2、IL-7、IL-12和IL-15等免疫细胞因子有潜力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 并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增强抗肿瘤反应 但其临床应用受到技术难题、安全性顾虑、多效性影响和疗效欠佳等因素阻碍 [2] - 现有策略存在高昂的合成和生产成本、有限的持久性以及预期疗效不足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进以充分发挥联合治疗的潜力 [2] 新型治疗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circILNb的新型治疗策略 利用体外转录的环状RNA局部递送IL-15和抗PD-L1纳米抗体 [4][6] - 该技术基于circCV-B3载体实现无痕环状RNA工程 并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纯化系统进行纯化 最终封装在脂质纳米颗粒中实现瘤内注射 [6] - 瘤内注射circILNb可实现原位蛋白表达 激活已存在的CD8+ T细胞和NK细胞 从而实现优异的局部肿瘤控制 效果优于蛋白质疗法 [6] 治疗机制与效果 - circILNb不仅能通过激活CD8+ T细胞和NK细胞实现局部肿瘤控制 还能通过树突状细胞负载并迁移至肿瘤引流淋巴结 启动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的活化 [6] - 这种机制可引发强烈的全身性免疫反应 实现对远端肿瘤的控制 表明该策略能产生系统性抗肿瘤效果 [6] - 该研究证实了circILNb可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非蛋白质类治疗策略 为"冷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8]
四川大学最新Cell子刊论文:仿生纳米生物催化剂,让冷肿瘤变热,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生物世界· 2025-09-14 12:05
研究背景与问题 -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在免疫原性差的"冷肿瘤"中无效 因肿瘤微环境(TME)的免疫抑制作用导致[2] - 黑色素瘤患者中40%-60%对ICB疗法无显著响应 且部分响应者会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5] - 冷肿瘤的免疫抑制特性源于抗原呈递受损 T细胞功能障碍及癌细胞对T细胞毒性的抵抗[6] 技术突破与设计原理 - 受天然酶反应系统(ERS)启发 开发了钌/二氧化钛(Ru/TiO₂)纳米生物催化剂系统 其具有精确设计的氧化还原中心[3] - 该系统模拟ERS 实现pH依赖性活性氧(ROS)生成和氧气(O₂)释放 有效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3][6] - Ru/TiO₂通过部分晶格限制的富电子钌位点 在TME中同步产生ROS和O₂ 同时增强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并逆转缺氧[7] 作用机制与疗效 - Ru/TiO₂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 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激活免疫反应[6][7] - 抑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腺苷能信号通路 改善抗原呈递并恢复T细胞功能[6][7] - 与抗PD-L1单抗联用 协同抑制实体瘤和转移瘤 建立长期免疫保护[3][7] 行业意义与应用前景 - 为肿瘤微环境自适应纳米生物催化剂确立新范式 推动下一代耐药癌症免疫疗法开发[3] - 高效生物催化材料的理性设计有望拓展至其他疾病领域的免疫调节应用[3] - 解决现有酶模拟催化剂催化效率低 稳定性差及金属离子毒性的临床转化障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