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度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前8个月离任公募基金经理达242人
南方都市报· 2025-08-15 07:09
核心观点 - 招商基金年内流失多位核心投研人员 包括翟相栋、马龙、苏燕青、王岩等[2][3][4] - 公募行业正经历人才流动潮 2025年以来已有242名基金经理离任 较去年同期增加30人 增幅14.15%[3][6] - 行业从明星化向平台化转型 强化团队协作和制度化建设[8] - 私募机构对公募人才吸引力显著 因薪酬机制、投资自由度和职业发展空间[7] - 高管层变动频繁 招商基金年内调整多位副总经理级高管[10][11] 招商基金人员变动 - 翟相栋8月9日卸任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 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2] - 固收老将马龙4月1日清仓式卸任 离职前管理规模876亿元 占公司固收规模近20%[4] - 苏燕青4月17日卸任全部9只基金 包括招商上证科创板综合ETF[4] - 王岩4月23日卸任全部11只基金[4] - 权益大将贾成东2024年6月离职 其管理的招商行业精选任职回报达192.09%[4] - 公司回应称人员变动基于投研团队长远规划和资源优化配置[5] - 权益投资团队拥有超70名专业投研人员 其中基金经理55人 平均从业年限超13年[5] - 总经理徐勇5月20日因个人原因离任 由钟文岳接任[10] - 5月底任命王景、朱红裕、陈方元三位为副总经理级高管[10] - 6月27日任命于立勇为首席(副总经理级) 其在升任前已卸任全部公募产品管理职务[11] - 董事长王小青8月4日辞任招商银行副行长 在招商基金任职去向尚未明确[11] 行业人才流动 - 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2人 创近年新高[3][6] - 离任基金经理包括中欧基金曹名长、工银瑞信蒋华安和张宇帆、景顺长城鲍无可、华商基金周海栋、融通基金范琨、安信基金张翼飞、建信基金王鹏、华夏基金周克平等[6] - 公奔私现象再度升温 传言翟相栋或转战私募领域 甚至可能与鲍无可共同加入某私募机构[6] - 私募机构吸引力在于薪酬激励机制更具诱惑力 业绩提成机制可带来丰厚回报[7] - 私募投资自由度高 可充分施展个人投资理念与策略[7] - 奔私具有创业性质 能打造个人品牌 实现从打工人到掌舵者的转变[7] 行业转型趋势 - 公募基金行业逐步摆脱依赖明星基金经理模式 向团队化、制度化方向转型[8] - 招商基金实施1+7投研运作模式 强调自主培养的人才成长路径[5][8] - 行业强化投研团队协同合作 淡化个人标签 降低对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8] - 人才竞争向股权激励、差异化考核和赋予更大决策权等多元化维度转变[8] - 行业发展从粗放向高质量转变 更重视长期业绩、风险管理和投资者沟通[8] - 招商基金自2021年起将公募投资业绩考核周期从三年延长至五年[9] - 持续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挂钩投资者回报 强化激励约束[9] 高管层变动 - 除招商基金外 易方达基金、华安基金、嘉实基金、工银瑞信也迎来高管调整[12] - 高管流动受行业周期、监管政策、市场竞争、股东战略调整、个人职业发展和行业转型需求等多因素影响[12] - 反映出行业竞争加剧 基金公司需要实现新战略落地 补齐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等短板[12] - 在行业大改革背景下 高管流动现象或持续加剧[12]
招商基金4位知名经理年内相继离职,“公奔私”现象再引关注
南方都市报· 2025-08-13 23:41
Wind数据显示,自2022年4月29日接手招商优势企业混合以来,翟相栋的任职回报达117.90%,年化回 报27.24%,在同类2901只基金中位列第5名,远超同期业绩比较基准106.36个百分点。 业绩的亮眼直接转化为规模的飞跃。翟相栋接手时,这只基金规模尚不足4000万元,濒临"迷你基金"边 缘;到2024年底,规模已突破百亿大关。翟相栋"高赔率配置策略"和聚焦TMT、国防军工等成长赛道的 投资风格,曾吸引大量机构与个人投资者。 然而,随着离任消息的流传,资金开始撤离。最新二季报显示,该基金规模已降至81.32亿元,期间净 值增长率下跌3.63%,份额出现超3亿份净赎回(A+C合计)。如今,该基金由陆文凯单独管理,后者 过往持仓更偏均衡,历史持仓行业覆盖TMT、国防军工、公共事业、食品饮料等,能否延续业绩神话 仍待观察。 招商基金近期再现明星基金经理离任案例。8月9日,该公司公告显示,曾将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从不 足4000万元规模带至百亿的基金经理翟相栋,因个人原因正式卸任,且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 这是继马龙、苏燕青、王岩之后,招商基金年内流失的又一位核心投研人员。从行业视角看,这一现象 并非孤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