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奔私

搜索文档
湾财周报 人物 影石董事长向员工撒钱;长安朱华荣访任正非
南方都市报· 2025-08-17 21:23
2 0 2 5 / 0 8 1 1 2 0 2 5 / 0 8 1 7 湾财 F 周报 � DeepSeek母公司 总监被查 事涉套取券商 上亿佣金 · 董事长向员工撒钱,影石创新回应 · 履新11天,长安朱华荣拜访任正非 · 被现任董事长告上法庭!汇源果汁控制权争夺战升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家习惯了过去挣钱容易,现在没那么容易了,就很 焦虑悲观。其实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曾面临经济波 动的情况。中国40多年没有遇到过这种大的危机,而 且还有5%的经济增长,却也导致大家陷入焦虑,从 而影响了消费行为。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高端智 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 中国几百个电动车品牌,现在卖几万元一辆;前段时 间全国人民都可以9毛9买一杯奶茶,这都不可能赚 钱。中国现在 ...
传言坐实,又一明星基金经理离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18:27
基金经理离职潮 - 2025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2人,较2024年同期212人增加14.15%,创近年新高[1][14] - 离职名单包括招商基金翟相栋、中欧基金曹名长、工银瑞信蒋华安等十余位明星基金经理[1][14] - 行业背景为2021年扩张期入职的基金经理面临3-4年考核期,部分因业绩不达标被淘汰[14][15] 翟相栋职业轨迹 - 2020年6月加入招商基金,2021年开始管理首只基金招商康如,任期内实现正收益而同期沪深300下跌20%[3] - 管理招商优势企业3年4个月期间累计回报124.59%,年化27.96%,同类排名前0.17%[5] - 基金规模从4000万元最高增长至101亿元,但2025Q2规模降至81亿元,份额净赎回16.8%[5] 投资策略分析 - 采用"高赔率配置策略",聚焦TMT、AI、医药等高成长领域,通过行业轮动获取超额收益[7][9][10] - 2023年重仓AI算力板块上半年收益近60%,但Q3因新能源拖累回撤20%[8] - 2025年错判AI持续性,坚守港股互联网和A股计算机导致Q2净值下跌3.63%,排名后12%[5][6][9] 继任者情况 - 陆文凯接任时管理规模从43亿元跃升至124亿元,投资风格更均衡含消费/资源板块[11] - 其代表产品招商瑞利A任职年化回报15.65%,显著低于翟相栋的27.96%[12] - 招商基金表示已建立"1+7"投研体系保障人才梯队,强调投研转化能力[12] 行业人才流动 - 2021年行业扩张期基金经理供不应求,2025年转为供过于求[14][15] - "公奔私"趋势明显,私募更高薪酬(业绩提成)、更大操作自由度构成吸引力[15] - 离职潮中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传闻加盟高瓴等私募机构[3][13]
公奔私升温!明星基金经理频出走,继任者面临业绩“保鲜”难题
搜狐财经· 2025-08-13 09:41
基金经理离任趋势 - 截至8月12日,年内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0人,较去年同期212人增加28人,增幅13.21% [2] - 多家基金公司出现多位基金经理离任,包括招商基金5人、中信证券资管7人、申万菱信基金5人、永赢基金5人及信达澳亚基金5人 [8][9] - 部分资深基金经理任职年限较长,如招商基金马龙任职超11年、申万菱信基金唐俊杰任职超6年、永赢基金李永兴和乔嘉麒任职均超7年 [8][9] 明星基金经理案例 - 招商基金翟相栋因个人原因离任,其管理的招商优势企业混合规模达81.32亿元,年内A/C份额回报分别为23.88%和23.44%,任职总回报124.59%,年化回报27.96% [2] - 安信基金张翼飞离职前管理9只基金,代表作安信稳健增值A任职回报82.81%,排名行业前20% [14][16] -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安信基金张翼飞及招商基金翟相栋等明星基金经理均于二季度后离职 [3] 公募行业生态变化 - 公募行业面临费率改革与薪酬调整,浮动费率机制使收入与业绩挂钩更紧密,考核标准细化严格 [5] - 行业传统"旱涝保收"模式被打破,部分基金经理因职业发展考量流动加剧 [5] - 多家基金公司如中庚基金在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后规模显著缩水,截至二季度末资产从189.72亿元降至116.07亿元,同比缩水近四成 [17][18] 继任者业绩挑战 - 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后继任者面临业绩保鲜难题,如招商优势企业由陆文凯接任,其管理6只基金合计规模124.41亿元,但任职回报差异较大 [10] - 圆信永丰基金范妍离任后,继任者陈臣管理的圆信永丰优加生活任职回报仅4.98%,年化回报3.64%,同类排名786/915,落后业绩基准8.13% [11][12] - 陆文凯管理的招商产业升级1年持有A和招商康益任职回报均为负值,分别为-3.60%和-0.52%,同类排名落后 [11] 公奔私现象升温 - 年内公募基金经理转战私募趋势加剧,私募因投资策略弹性、高业绩分成及监管约束少更具吸引力 [13] - 截至6月底,私募行业共有863位公募背景基金经理管理320只产品,其中36位在百亿私募任职 [13] - 翟相栋、鲍无可大概率加盟高瓴旗下私募,张翼飞也可能转战私募领域 [3][16][17] 基金产品及规模变动 - 招商优势企业混合为招商基金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去年末和今年一季度末规模曾突破百亿元,分别达100.17亿元和101.46亿元 [2] - 马龙在招商基金离任前在管规模峰值达876.18亿元(2024年二季度末) [8] - 范妍在圆信永丰基金离任前管理规模超170亿元,占公司总规模超四成 [11]
公募离职潮涌动,明星基金经理“奔私”
搜狐财经· 2025-08-12 12:49
公募基金行业人才迁徙现状 - 2025年公募基金行业已有231名基金经理离职 创近五年新高 涉及108家公募机构 其中8家机构离职人数超5名 [2] - 离职潮呈现两大特征:知名基金经理占比显著提升 "公奔私"成为主流选择 [2] - 离职人数远超2024年同期的210人 为2018年以来最高纪录 [2] 公募行业生态变化驱动因素 - 监管层2023年提出"去明星化"要求 公募机构加速搭建投研平台体系 降低对个人能力的依赖 [2] - 2024年底《公募基金行业薪酬管理制度》实施 要求基金经理薪酬与产品长期业绩挂钩 禁止短期激励 [2] 私募行业吸引力分析 - 私募机构采用"固定薪资+业绩提成"模式 提成比例15%-20% 显著高于公募3%-5%的管理费分成 [3] - 目前863名私募基金经理具有公募背景 其中36人任职于百亿级私募 其余827人分散在管理规模不足5亿的小型私募 [3] - 千亿级私募巨头如高瓴资本能为"公奔私"基金经理提供优质平台资源 但此类机会有限 [3] 私募行业面临的挑战 - 2025年A股市场结构分化加剧 量化策略挤压传统主观多头策略 [3] - 私募行业平均收益率3.2% 低于公募偏股混合型基金4.8%的平均收益 [3] 差异化发展路径探索 - 部分"公奔私"基金经理选择团队创业模式 如前安信基金张翼飞创立聚焦"固收+"策略的私募机构 [4] 行业格局演变趋势 - 公募行业去明星化短期带来阵痛 但长期有利于构建稳健投研体系 [5] - 私募行业获得明星基金经理加盟 既提升品牌效应也增加管理风险 [5] - 人才流动推动行业成熟度提升 投资者选择标准从追逐"明星"转向关注投研体系稳定性与策略可持续性 [5]
年内超230名基金经理离任
深圳商报· 2025-08-12 07:01
基金经理离职潮 - 今年以来108家公募机构的231名基金经理离职,较去年同期增加21人,创近年新高 [1] - 永赢基金、申万菱信基金、信达澳亚基金等8家机构的离职基金经理人数超过5名 [1] - 部分离职基金经理选择加入私募机构,如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翟相栋可能加入高瓴资本旗下瓴仁投资 [1] 公募转私募趋势 - 与早年创办私募不同,今年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更倾向于加入现有私募机构 [2] - 截至年中,拥有公募从业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达863名,但仅36名任职于百亿私募 [2] - 多数公转私基金经理任职的私募在管规模在0-5亿元区间 [2] 行业薪酬与激励机制 - 公募行业降薪背景下,去明星化和搭建投研平台体系成为趋势 [2] - 私募的激励机制更具吸引力,高比例业绩分成模式更受基金经理青睐 [2] - 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周海栋上半年离职后选择加入瓴仁投资 [1]
大洗牌!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第一财经· 2025-07-30 11:06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浪潮 - 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12人,较2024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7%和23% [1] - 863位拥有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管理320只产品,上半年收益均值11.17% [1] - 张翼飞、翟相栋等知名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后转投私募机构 [2][3] - 王鹏、谢家乐、于洋、周智硕等20余位绩优基金经理年内离任 [4]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影响 - 周海栋离职前管理规模293亿元占华商权益类基金58%,华商基金动用2000万元自有资金申购其原管产品维稳 [5] - 鲍无可离职时管理规模162.07亿元,较巅峰期270亿元缩水40% [5] - 丘栋荣离职导致中庚基金规模同比缩水38.82%,其原管产品规模从147.08亿元降至80.53亿元 [6][7] 行业生态变革 - 公募行业经历2006年以来的第四次"奔私"浪潮,2024年起新一波离职潮涌现 [10][12] - 浮动管理费机制实施打破"旱涝保收"生态,部分基金经理因考核不达标被降薪30%-50% [13][14][16] - 行业加速"去明星化",平台价值超越个人IP,私募领域从个人创业转向加入成熟机构 [16] 私募赛道表现 - 仅4.2%"公奔私"基金经理任职百亿私募,64.3%集中于5亿规模以下中小型机构 [18] - 2025年上半年收益前三的"公奔私"基金经理:陆航(45.66%)、何潇(31.14%)、徐爽(未披露) [19][20] - 徐爽近一年以58.63%平均收益领跑33位同行,行业近一年收益均值23.62% [21] - 周应波私募产品规模从百亿回落至50-100亿元区间,任泽松产品连续三年亏损超30% [23]
年内已离任196人,创新高!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潮”再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2 20:49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现象分析 - 2025年公募行业出现基金经理离职潮 截至7月15日离任人数达196人 较2024年同期增长11.4% 较2023年同期增长20% [2] - "奔私"成为重要去向 包括百亿级行业顶流和细分赛道"黑马" 折射行业格局深刻变化 [1] - 历史上曾出现三轮"公奔私"浪潮:2007年牛市启动第一轮 2012-2015年为第二轮高峰 2020-2022年为第三轮 [3][4] 离职潮驱动因素 - 2025年5月实施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是关键转折点 新规要求权益类基金全面推行浮动费率制 薪酬与三年期业绩强绑定 [5] - 头部基金公司形成"虹吸效应" 2025年一季度非货管理规模前十公募市场集中度升至58% 中小公司人才流失 [5] - 行业从粗放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基金公司构建团队化投研体系 新老交替加速 新任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较短 [6] "公奔私"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截至2024年底私募市场共有886位"公奔私"基金经理 占比约3% 旗下292只产品2024年收益均值18.43% 但正收益产品占比最低 [7] - 业绩分化显著 表现最好的善择先锋3号全年收益率超200% 多只产品收益率超50% [7] - 具体案例:周应波2022年成立上海运舟私募 首只产品首日销售30亿元 但2024年管理规模回落至50-100亿元 [10] 任泽松管理的3只产品任职以来亏损超30% [11] 猛犸资产等部分机构已注销 [12] 行业生态与平台影响 - 平台红利对公募时期业绩贡献率约30% 投研覆盖范围转私募后可能缩减50%以上 [15] - 公募拥有百人级投研团队和全行业覆盖能力 私募研究团队普遍10-30人 [15] - 头部公募算法交易系统实现毫秒级订单执行 私募多使用第三方系统 在极端行情下可能出现延迟 [15] - 预计未来3-5年将呈现公私募人才双向流动格局 公募需打造系统化投研平台 私募需提升合规经营水平 [16][17]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潮”再起:有人年收益超200%,有人已隐匿江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2 10:05
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2025年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达196人,创历史峰值,较2024年、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11.4%、20% [4] - "公奔私"现象显著,安信基金百亿固收名将张翼飞等多名顶流基金经理转投私募 [2][4] - 三轮"公奔私"高潮:2007年牛市启动首轮,2015年达第二轮顶峰,2020-2022年第三轮,2025年开启新一轮热潮 [4][5][6]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浮动费率制与三年业绩强绑定促使业绩不达标者离职 [7] - 头部公募市场集中度达58%,中小公司基金经理为寻求资源转向私募或头部机构 [7] - 私募投资决策自主性强,薪酬与业绩挂钩更紧密,吸引公募人才 [8] "公奔私"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886位"公奔私"基金经理2024年平均收益18.43%,但正收益产品占比最低,分化显著 [10] - 杨萍管理的善择先锋3号2024年收益超200%,32只主观多头策略私募产品净值翻倍 [10][11] - 中欧基金原周应波私募产品运舟致远1号1期成立以来收益47.43%,但短期业绩排同类后30% [12] - 中邮基金原任泽松私募产品任职回报亏损超30%,集元资产管理规模停滞在0-5亿元 [13][14] 平台依赖与行业生态 - 公募平台红利对基金经理业绩贡献率约30%,投研覆盖范围转私募后缩减50%以上 [17] - 头部公募算法交易系统达毫秒级,私募第三方系统在极端行情存延迟风险 [17] - 未来3-5年公私募人才将双向流动,公募需降低对个人依赖,私募需提升合规与风控 [18]
“公奔私”浪潮又要来?来哪里?高毅、睿郡、睿璞成聚集地!陆航、梁文涛、凌鹏等业绩领先!
私募排排网· 2025-07-19 16:39
公募基金经理流动趋势 - 截至7月16日,今年已发生超2700条基金经理变更事项,其中194位卸任,307位新聘 [2] - 多位绩优基金经理如鲍无可、周海栋等选择清仓式卸任,曹名长、于洋等知名公募基金经理离任引发市场关注 [2] - 投奔私募成为公募基金经理重要去向之一,截至2025年6月底拥有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达863位,管理320只产品 [2] 公奔私基金经理分布 - 555位任职于0-5亿规模私募,36位任职于百亿私募 [2] - 高毅资产拥有6位公奔私基金经理最多,包括邱国鹭、邓晓峰等知名人士 [2] - 睿郡资产、勤辰资产、睿璞投资分别拥有5位、3位、3位公奔私基金经理 [4] 公奔私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上半年有34位公奔私基金经理符合排名规则,平均收益为***%,前十门槛为***% [5] - 上半年收益前三为复胜资产陆航、香橙资本何潇、紫阁投资徐爽 [5] - 近1年收益前三为紫阁投资徐爽、复胜资产陆航、津育投资张文龙 [8] - 近3年收益前三为深圳善择私募杨萍、睦沣投资李振岳、荒原投资凌鹏 [11] 头部公奔私基金经理详情 - 复胜资产陆航管理5只产品规模11.64亿,上半年收益***%,专注新消费赛道 [6] - 香橙资本何潇管理3只产品规模14.45亿,上半年收益***%,稳健2号B类表现突出 [7] - 紫阁投资徐爽管理3只产品规模5.06亿,近1年收益***%,重仓创新药板块 [9] - 泓湖私募梁文涛管理7只产品规模45.58亿,近1年收益***%,宏观策略表现优异 [11] - 荒原投资凌鹏管理3只产品规模9980.9万,近3年收益***%,策略引发业内关注 [12] - 睿璞投资蔡海洪管理3只产品规模5.84亿,近3年收益***%,团队含3位公奔私基金经理 [13]
“公奔私”!又有老将转战私募,年内公募人事变动频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4 17:48
私募基金管理人动态 - 泰康稳行(武汉)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5月26日完成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 [1] - 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琦曾任中信建投基金投资研究部总经理 管理过三只基金 其中中信建投睿利A任职回报16.88% 中信建投智信物联网A年化回报10.55% [2] - 总经理刘志强曾任职嘉实基金投资部 管理的嘉实成长收益A任职回报56.56% 年化回报31.11% [2] - 两位高管均擅长科技成长股投资 管理平衡型或灵活配置型基金 兼具产业从业经历 [3]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系泰康保险集团旗下专业资产管理机构 [3] 公募行业人才流动 - 2025年公募行业高管及基金经理变更频繁 涉及163家持牌机构中77家发生高管变动 占比47% [4] - 年内83名高管卸任 包括14名董事长 16名总经理 32名副总经理 [4] - 知名基金经理曹名长 周智硕 鲍无可相继离职 均因个人原因卸任 [4] - 行业呈现"公奔私"趋势 前公募人士通过灵活投资框架延续业绩表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