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化

搜索文档
前8个月离任公募基金经理达242人
南方都市报· 2025-08-15 07:09
核心观点 - 招商基金年内流失多位核心投研人员 包括翟相栋、马龙、苏燕青、王岩等[2][3][4] - 公募行业正经历人才流动潮 2025年以来已有242名基金经理离任 较去年同期增加30人 增幅14.15%[3][6] - 行业从明星化向平台化转型 强化团队协作和制度化建设[8] - 私募机构对公募人才吸引力显著 因薪酬机制、投资自由度和职业发展空间[7] - 高管层变动频繁 招商基金年内调整多位副总经理级高管[10][11] 招商基金人员变动 - 翟相栋8月9日卸任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 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2] - 固收老将马龙4月1日清仓式卸任 离职前管理规模876亿元 占公司固收规模近20%[4] - 苏燕青4月17日卸任全部9只基金 包括招商上证科创板综合ETF[4] - 王岩4月23日卸任全部11只基金[4] - 权益大将贾成东2024年6月离职 其管理的招商行业精选任职回报达192.09%[4] - 公司回应称人员变动基于投研团队长远规划和资源优化配置[5] - 权益投资团队拥有超70名专业投研人员 其中基金经理55人 平均从业年限超13年[5] - 总经理徐勇5月20日因个人原因离任 由钟文岳接任[10] - 5月底任命王景、朱红裕、陈方元三位为副总经理级高管[10] - 6月27日任命于立勇为首席(副总经理级) 其在升任前已卸任全部公募产品管理职务[11] - 董事长王小青8月4日辞任招商银行副行长 在招商基金任职去向尚未明确[11] 行业人才流动 - 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2人 创近年新高[3][6] - 离任基金经理包括中欧基金曹名长、工银瑞信蒋华安和张宇帆、景顺长城鲍无可、华商基金周海栋、融通基金范琨、安信基金张翼飞、建信基金王鹏、华夏基金周克平等[6] - 公奔私现象再度升温 传言翟相栋或转战私募领域 甚至可能与鲍无可共同加入某私募机构[6] - 私募机构吸引力在于薪酬激励机制更具诱惑力 业绩提成机制可带来丰厚回报[7] - 私募投资自由度高 可充分施展个人投资理念与策略[7] - 奔私具有创业性质 能打造个人品牌 实现从打工人到掌舵者的转变[7] 行业转型趋势 - 公募基金行业逐步摆脱依赖明星基金经理模式 向团队化、制度化方向转型[8] - 招商基金实施1+7投研运作模式 强调自主培养的人才成长路径[5][8] - 行业强化投研团队协同合作 淡化个人标签 降低对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8] - 人才竞争向股权激励、差异化考核和赋予更大决策权等多元化维度转变[8] - 行业发展从粗放向高质量转变 更重视长期业绩、风险管理和投资者沟通[8] - 招商基金自2021年起将公募投资业绩考核周期从三年延长至五年[9] - 持续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挂钩投资者回报 强化激励约束[9] 高管层变动 - 除招商基金外 易方达基金、华安基金、嘉实基金、工银瑞信也迎来高管调整[12] - 高管流动受行业周期、监管政策、市场竞争、股东战略调整、个人职业发展和行业转型需求等多因素影响[12] - 反映出行业竞争加剧 基金公司需要实现新战略落地 补齐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等短板[12] - 在行业大改革背景下 高管流动现象或持续加剧[12]
重磅!最新洞察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7-06 13:29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核心成果 - 2023年7月启动费率改革后,公募基金预计每年为投资者节省超450亿元成本,主动权益基金平均管理费率三年下降约20% [2] - 2024年四大费用(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交易佣金)合计1884.21亿元,同比降低7.07% [2] - ETF管理费率从0.5%降至0.15%,托管费率从0.1%降至0.05%,中证A500ETF采用行业最低费率进一步拉低整体水平 [5] 行业生态重构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业绩为王",浮动费率基金打破"旱涝保收"模式,形成"投资者利益至上"新生态 [2][7] - 产品结构优化:低费率产品占比上升,ETF/指数基金加速扩张,浮动费率基金等创新产品涌现 [5][10] - 头部机构强化全品类覆盖与全球化布局,中小机构聚焦细分赛道(如科技、量化)实现差异化竞争 [11][1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浮动费率基金常态化发展:截至2025年6月全市场成立182只,未来或按持有期限分档设计费率 [20][21] - 产品设计趋势:指数基金精细化(Smart Beta)、投顾型定制化产品增加,ESG等新类型涌现 [22] - 服务模式转型:从渠道驱动转向"业绩+服务双轮驱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投资者陪伴体系 [12][13] 未来改革方向 - 第三阶段费改聚焦销售环节:拟调降认申购费/销售服务费,探索阶梯式收费与赎回费组合模式 [24][25] - 借鉴海外经验:推动买方投顾转型,发展"管理费率+投顾费率"组合,优化指数基金费率结构 [28] - 平衡机制:通过市场化定价与差异化竞争实现投资者成本降低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 [25][27]
近200只公募基金换“舵手” 基金经理“变更潮”背后有何玄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20:57
基金经理变动潮现状 - 6月以来近200只公募基金产品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涉及新任、增聘、解聘及离任等情况 [2][5] - 变更类型包括:增聘至多人管理(如融通收益增强增至3名、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新任2名) [7]、增聘同时解聘原经理(如工银瑞信中证线上消费ETF更换杨广钊) [8]、因工作调整或个人原因离任(如华夏基金6月解聘6只产品经理) [9][10] - 变动主因包括业绩考核(华东某中型基金公司称定期复盘调整)、产品策略调整(如新规后匹配经理与产品定位)及3年考核期淘汰部分人员 [11] 变动潮背后的驱动因素 - 市场波动导致业绩压力、行业竞争加剧跳槽、激励机制不完善、"去明星化"趋势及个人职业规划综合作用 [12] - 2021年行业扩张后经历3年考核期,部分基金经理无法胜任导致离职增加 [11] - 新规推动产品分类与经理调整,未来变更案例或持续增多 [9] 行业三大结构性变化 - **模式转型**: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转向团队化、制度化投研体系,强化协同淡化个人标签 [14] - **人才竞争维度升级**:股权激励、差异化考核、决策权下放等多元化竞争取代单纯薪酬比拼 [14] - **发展逻辑转变**:粗放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注重长期业绩、风险管理及投资者沟通,新任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仅4.77年 [14] 团队制管理模式探索 - 新规明确支持"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及团队制管理,以整合资源、提升长期回报导向 [15] - 团队制优势包括优势互补(如适应市场风格切换)、人才梯队建设,但存在协调成本高、责任界定模糊等挑战 [16][17] - 行业已初步实践团队管理,如多人共管产品案例增加,旨在降低对单一经理依赖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