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自信
搜索文档
让青少年触摸中国式民主的脉搏
中国青年报· 2025-10-22 07:00
活动概况 - 全国政协办公厅与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走进政协”公众开放日活动,91名来自北京8所中学的师生参与[1] - 活动内容包括参观“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和“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观看宣传短片以及与全国政协机关负责同志座谈交流[1] - 自去年11月首次面向中学生开放以来,已有240余名中学生走进全国政协机关[1] 教学设计与内容创新 - 活动前进行集体备课,由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团中央权益部及一线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依据新课标形成更具“青年味”的教学提纲[3] - 讲解员需将通常需要3小时(4个学时)的展览内容,浓缩至45分钟的一节课时长内进行讲解[2] - 教学方式注重互动,讲解员在介绍改革开放后的重要提案时,特意提问中学课本知识,引发学生抢答[3] 学生体验与认知深化 - 学生通过观察历史细节加深理解,例如有学生从毛泽东将信函中“略陈”改为“谨陈”这一字之差,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亲密无间的关系[3] - 亲眼看到布满修改痕迹的提案原件,使学生对“制度自信”的认知从抽象背诵转变为具体感知制度有效运转的过程[4] -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体会到政协并非“一言堂”,而是不同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协商的平台,每一种声音都会被倾听和尊重[4] 实践感悟与青年责任 -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参与学校、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感悟,认为中国的民主体现在从国家立法到社区议事、校园管理等各个层面[5] - 有学生分享其参与北京市政协专题调研座谈会的经历,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能让青少年心声被重视、倾听和回应[5] - 全国政协机关干部对学生关于政治参与等问题的耐心解答,使青少年深受鼓舞和启发[6] 教育意义与未来影响 - 思政教师明确通过此类活动能将“民主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在协商建言中学会理性表达,理解中国政治文化[6] - 活动被形容为“行走的思政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可触摸的现实图景,使学生意识到个人梦能与家国梦同频共振[7] - 活动经历对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产生积极影响,如同一粒启蒙的种子,激励他们以青春之力担当时代重任[6][7]
专访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和平统一才是正途,需相信社会主义对未来的价值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30 09:28
两岸关系与民进党政策 - 民进党当局将两岸关系比作"公司并购"的说法被批评为对主权概念的无知 主权理论强调不可分割和强制统一的力量 大陆对台湾的惠台政策基于"一家人"的扶持而非条件交换 [3][4] - 民进党从赖清德上台以来一事无成 政治上"大罢免"导致台湾当局永无宁日 经济上台积电被送给美国 外汇存底被滥用 限制陆客来台让经济雪上加霜 社会层面通过修改"人口"构成等政策制造分裂 [5] - 赖清德称"台湾与日本像家人"的言论被批评为美化殖民历史 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台湾是全世界唯一被殖民后"爱上"殖民帝国的地方 这是殖民教育的恶果 1945年台湾根据《开罗宣言》回归中国 [5] 中美博弈与台湾地位 - 台湾民众对中美博弈中的台湾地位有三种态度 一是迷信"美国会出手保护台湾" 二是赞成和平统一 三是市井小民只求温饱 美国未必干预 和平统一才是正途 [6] - 大陆在贸易战中有底气 从2018年开始已筹备七八年 预料到美国可能的行动 中央政府的命令能让全民团结对抗美国欺压 持续发展军事科技对美国形成警告 美国国内存在分裂因素迫使特朗普调整政策 [7] - 台湾在贸易战中缺乏话语权 与大陆无法相比 [7] 文化自信与制度优势 - 大陆的制度优势在应对中美贸易战中已显现 准备时间长 中央统筹能力强 军事科技威慑力足 但文化自信仍需进一步强化 部分大陆人对"美国梦""哈佛教育"等存在盲目崇拜 [8] - 对台湾而言 大陆需展现统一后的愿景 不是"吞并"而是"融合" 消解对立 凝聚共识 [8] - 特朗普限制哈佛招收外国学生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的教育影响力 动摇"美国梦"的根基 [9] 台湾青年与媒体生态 - 台湾青年的认知存在分化 部分有识之士主动来大陆求学怀揣"大中国梦" 也有不少青年受民进党"去中国化"影响对大陆认知模糊 大陆可通过文化共鸣证明制度优势 [10] - 大陆媒体需在"事实"与"话语权"上双管齐下 明确惠台政策的本质是基于"两岸一家亲"的扶持 主动解读国际事件 通过具体案例展现大陆实力 传递"社会平等"的价值观 [10] - 台湾媒体生态可概括为"放任自由下的政治缩影" 统派与"独派"媒体泾渭分明 部分媒体通过分析国际新闻强调中国崛起 "独派"媒体则以诽谤造谣攻击大陆为主 台湾媒体未促进社会融合反而加深撕裂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