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合规转型

搜索文档
助贷整改倒计时2个月,“24%+公证”新玩法能否走通?
第一财经· 2025-08-03 19:27
助贷新规与行业转型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 明确综合融资成本上限为24% 传统"双融担"模式失效 [2] - 行业正从"24%+权益"模式转向"24%+公证"模式 以租机 车贷平台为试验田 [1] - 监管近期调研消费金融机构 严禁通过会员权益等方式变相提高利率 [2] 公证模式创新与实践 - 租机平台通过捆绑公证费 碎屏险等附加费用推高用户实际成本 例如iPhone16pro max官方价8999元 实际支付1.4316万元 [3] - 赋强公证可跳过立案审判流程 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回款率达60% 单笔成本不超过100元 [3] - 消费金融领域探索"组合公证"模式 包括提存保管公证和证据链存证公证 [5][6] 行业面临的挑战 - 司法系统对小额高频案件承载能力有限 公证资源与业务规模不匹配 [7] - 客诉量年增速超50% 强制收取公证费可能触碰24%监管红线 [7] - 利润空间压缩 原有"双融担"模式下利润空间为24%~36% 转型后难以维持 [7][8] 行业转型趋势 - 头部机构评估业务损失规模 预计监管不会"一刀切" 寻求稳妥转型方案 [8] - 36%+利率产品资产规模占比仍超五成 需避免"急刹车"式整改 [9] - 行业需系统性重构 从产品设计 风控体系到运营流程进行深度改造 [9]
变相加息?助贷新玩法,遭大量投诉!
第一财经· 2025-06-15 14:35
助贷新规与行业转型 - 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明确平台服务及增信服务费用标准 将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年化24%以下 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 目前行业正加速从36%向24%的利率转型 [3] - 多家助贷机构推出"24%+权益"新模式 通过捆绑会员或增值包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包括小权益(月费30-50元)和大权益(单次扣费199-1999元)两类产品 [4][8] "24%+权益"模式运作机制 - 小权益产品以月卡/季卡形式提供金融及生活服务特权 例如小赢卡贷VIP季度卡售价149元 含提额通道、优先审批及话费立减等权益 [5] - 大权益产品费用与借款额度挂钩 例如天美贷用户借款5700元被强制开通月费213元的Pro服务 平台宣称需符合"客户自愿、质价相符"原则 [8] - 权益设计偏向虚拟服务(如免息券、打车券)而非实物 以降低客诉风险 供应商系统可自动生成权益包并完成发货流程 [8][9] 盈利模式与第三方供应商生态 - 平台通过金融权益产品收益、批量采购第三方权益包(采购价低至售价10%)赚取差价 以及导流返佣实现盈利 [10][11] - 第三方权益供应商(如橡树黑卡)为助贷机构提供撮合服务 头部机构通过批发价差或直接签约客户获取收入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 [12][14] 合规性与市场挑战 - 相关投诉超5000条 主要涉及默认勾选扣费和退费难问题 监管明确禁止以服务名义变相收取高额利息 [16] - 部分平台引入7天无理由退费条款 行业尝试通过AI识别投诉敏感客户或优化权益行权条件降低客诉率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