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权益增值包
icon
搜索文档
变相加息?助贷新玩法,遭大量投诉!
第一财经· 2025-06-15 14:35
助贷新规与行业转型 - 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明确平台服务及增信服务费用标准 将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年化24%以下 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 目前行业正加速从36%向24%的利率转型 [3] - 多家助贷机构推出"24%+权益"新模式 通过捆绑会员或增值包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包括小权益(月费30-50元)和大权益(单次扣费199-1999元)两类产品 [4][8] "24%+权益"模式运作机制 - 小权益产品以月卡/季卡形式提供金融及生活服务特权 例如小赢卡贷VIP季度卡售价149元 含提额通道、优先审批及话费立减等权益 [5] - 大权益产品费用与借款额度挂钩 例如天美贷用户借款5700元被强制开通月费213元的Pro服务 平台宣称需符合"客户自愿、质价相符"原则 [8] - 权益设计偏向虚拟服务(如免息券、打车券)而非实物 以降低客诉风险 供应商系统可自动生成权益包并完成发货流程 [8][9] 盈利模式与第三方供应商生态 - 平台通过金融权益产品收益、批量采购第三方权益包(采购价低至售价10%)赚取差价 以及导流返佣实现盈利 [10][11] - 第三方权益供应商(如橡树黑卡)为助贷机构提供撮合服务 头部机构通过批发价差或直接签约客户获取收入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 [12][14] 合规性与市场挑战 - 相关投诉超5000条 主要涉及默认勾选扣费和退费难问题 监管明确禁止以服务名义变相收取高额利息 [16] - 部分平台引入7天无理由退费条款 行业尝试通过AI识别投诉敏感客户或优化权益行权条件降低客诉率 [17][18]
变相加息?助贷新玩法,遭大量投诉!
第一财经· 2025-06-15 14:34
助贷新规与"24%+权益"模式兴起 - 助贷新规要求年化利率从36%降至24%,10月1日起实施,目前行业处于4个月合规转型期 [4] - 多家助贷平台推出"24%+权益"新模式,通过捆绑会员或增值包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1][5] - 新模式分为两类:小权益产品(月费30-50元)和大权益产品(单次扣费199-1999元) [6][9] 小权益与大权益产品设计 - 小权益产品以会员卡形式提供金融/生活权益,如小赢卡贷VIP季度卡149元含提额通道及消费券 [6] - 大权益产品费用与借款额度挂钩,例如天美贷用户借款5700元被扣213元/月权益费 [9] - 平台强调"自愿购买、质价相符",但实测存在默认勾选、退费难问题 [1][9] 商业模式与盈利逻辑 - 平台通过金融权益产品收益、第三方权益采购差价(如100元售价采购价仅10元)、导流返佣三重方式盈利 [11][12] - 第三方权益供应商崛起,如橡树黑卡为小赢卡贷等提供会员权益服务 [13] - 供应商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部分中小助贷机构转型为服务乙方 [15] 合规性与行业挑战 - 相关投诉超5000条,主要涉及默认扣费和退费难问题 [1][17] - 监管明确禁止以服务名义变相收取高额费用,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17] - 部分平台引入7天无理由退费条款试图增强合规性 [18] - 行业面临"低价格、低行权率、低客诉率"不可能三角,需通过AI等技术优化方案 [18]
助贷“24%+权益”新玩法兴起,变相加息遭遇大量客诉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6-15 13:54
助贷新规与行业转型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要求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综合年化利率压降至24%以下,新规将于10月1日施行 [1] - 自5月起多家助贷机构已启动年化利率从36%降至24%的合规转型工作,行业进入4个月倒计时 [1] "24%+权益"新模式 - 助贷机构通过捆绑"小权益会员"(月费30~50元)或"大权益增值包"(单次扣费199~1999元)变相突破利率限制,例如小赢卡贷VIP季度卡售价149元提供提额、优先审批等权益 [2][5] - 大权益产品与借款额度直接挂钩,例如天美贷用户借款5700元被强制开通月费213元的大权益Pro服务 [5] - 平台宣称模式符合"客户自愿、质价相符"原则,但实测发现存在默认勾选扣费、退费难等问题,相关投诉量超5000条 [1][10] 盈利模式与第三方供应商 - 平台通过金融权益产品(如免息券)收益、第三方权益采购差价(如100元售价对应10元采购价)及导流返佣实现盈利 [7] - 第三方权益供应商(如橡树黑卡、纬雅XX等)通过批发价差或直接签约服务收费,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部分中小助贷机构转型为供应商 [8][9] 合规性与运营挑战 - 监管明确禁止以服务名义变相收取高额费用,当前模式面临客诉压力(如默认勾选、退费纠纷)和合规性质疑 [10] - 部分机构尝试通过7天无理由退费、AI识别投诉敏感客户等技术手段降低客诉率,但"低价格-低行权率-低客诉率"难以同时实现 [11] - 行业共识认为需落实真实自愿原则,构建透明服务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