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4%+权益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起底助贷会员权益:有的明码标价,有的暗箱设套
36氪· 2025-07-25 12:09
行业转型与监管动态 - "24%+权益"模式正迅速取代"双融担"模式成为助贷平台主流转型方向,但该模式仍存在变相突破24%利率红线的合规风险[1] - 监管层近期向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下发会员权益调研通知,重点关注捆绑销售、质价不符等问题[12]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明确要求增信服务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并符合24%利率限制[12] 会员权益收费模式分析 - 预付费模式:借款人需提前支付年费(如500元/年)获取"优先审批"权益,但存在退款承诺难以兑现问题[2][3] - "先享后付"模式:放款时自动扣取年费(如500元),借款人因已使用"极速审核"服务难以退费[7] - 暗箱操作模式:默认勾选"大权益PRO"等隐藏收费项目(如2382元分6期),收费标准不透明且与借款金额无固定比例[8][9] 平台风险规避策略 - 通过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会员权益实现风险切割,借款人投诉时遭遇平台、放款方、第三方相互推诿[10] - 金融权益(如加速审批)与非金融权益(视频会员、优惠券)捆绑包装,规避变相提高息费嫌疑[11] - 第三方提供的金融权益实际对风控无影响,但平台依赖此类设计维持盈利模式[11] 商业模式核心矛盾 - 中尾部助贷平台风控+运营+获客成本高企,24%以下利率难以覆盖成本,倒逼平台突破红线[14] - 若严格执行自愿原则与质价相符要求,会员权益利润空间将大幅压缩,威胁平台生存[14] - 监管尚未对24%以上客群借贷需求给出明确解决方案,行业合规与盈利博弈将持续[14]
监管重拳摸查消金“权益生意”
南方都市报· 2025-07-21 07:16
监管调研背景 - 监管部门正针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专项调研,焦点直指会员权益服务的收费政策及是否与贷款强制绑定等问题 [1] - 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24%+权益"模式的运作情况进行摸底,内容涵盖权益服务类型、合作模式及存在问题 [2] - 此次调研与助贷新规施行后出现的合规乱象密切相关,包括默认勾选、强制捆绑等行为 [1] "24%+权益"模式运作机制 - 该模式将部分贷款收益拆分为"不超过24%的年化利率"与"独立定价的权益服务"两部分,以应对助贷新规对综合融资成本的限制 [2] - 权益服务类型包括电商平台优惠券、视频网站会员、信贷咨询服务、还款提醒服务等 [2] - 部分助贷平台在用户申请贷款时推荐购买"会员权益包",并声称可提升审批通过率或增加贷款额度 [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金融机构与助贷机构合作主要采用固收兜底和分润两种模式,权益类产品成为助贷机构增加营收的方式 [3] - 行业内会员权益收费政策参差不齐,权益资源配置无统一标准,已有机构因难以平衡成本与收益选择退出该模式 [3] - 头部消费金融机构强调其权益服务均为用户自愿选择,且支持30天无理由退款 [5] 消费者投诉与争议 - 黑猫投诉网上"贷款 权益"相关投诉超4万条,主要涉及默认勾选开通、退费门槛高、权益无法兑现等问题 [4] - 部分平台存在"不买权益就不放贷"等强制捆绑现象,使权益服务异化为变相加息工具 [4] - 投诉集中反映系统默认勾选、退费流程复杂、承诺权益未兑现等三类问题 [4] 监管整改方向 - 监管规范可能从加强信息披露、明确权益价值、严禁强制捆绑、简化退费流程等层面入手 [5] - 整改难点在于合规与盈利的平衡,纯自愿开通权益可能导致客户开通率过低,难以覆盖高风险客群资金成本 [5] - 需关注会员权益费是否增加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以及综合成本是否超过24%的红线 [5]
监管摸底助贷权益类产品:拆解“服务费”障眼法
北京商报· 2025-07-20 11:06
监管动态 - 监管正在对助贷平台的会员权益类产品进行摸底调研 重点关注捆绑销售、虚假宣传、质价不符等违规行为 [1] - 调研内容细致全面 包括收费方式、会计处理、合作模式及对借款人的影响 显示监管层对行业乱象"一查到底"的决心 [4] - 此次调研与10月1日生效的助贷新规相关 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审慎核定合作费用上限 严控年化利率24%红线 [7] 行业现状 - "24%+权益"模式被广泛采用 分为30-80元/月的小权益和199-1999元/次的大权益 通过自动续费方式收费 [8] - 超过80%平台采用该模式替代原有的"双融担"模式 权益产品收入最高90%归平台 用于弥补利率受限后的利润缺口 [11] - 部分平台存在捆绑销售、强制扣费行为 消费者反映贷款后被扣除会员费 实际综合融资成本超过24% [12][13] 企业案例 - 天美贷平台向消费者发放贷款时 未明确告知会员费 但每月额外扣除75-93元会员费 导致实际利率超24% [13] - 该平台借款页面仅标注12%-24%年化利率 未披露会员服务内容 消费者表示不清楚会员权益具体内容 [14] - 相关企业包括崇天小贷、北银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等 截至发稿未对会员费问题作出回应 [15] 行业影响 - 监管规范将最大力度冲击中小助贷平台 合规头部平台或迎来更多机会 中小平台面临转型或淘汰 [11] - 行业收费向透明化转型 但部分平台坦言严格实现24%利率有难度 因合规成本、资金成本上升 [18] - 建议监管明确"会员制+助贷"边界规则 给予过渡期 同时金融机构需加强对合作机构的培训与指导 [18][19]
利率红线外存“权益生意”?监管摸查消金行业
南方都市报· 2025-07-17 19:36
监管调研背景 - 监管部门正针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专项调研,焦点集中在会员权益服务的收费政策及是否与贷款强制绑定等问题 [2] - 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24%+权益"模式的运作情况进行摸底,内容涵盖权益服务类型、合作模式及存在问题 [3] - 此次调研与助贷新规施行后行业出现的默认勾选、强制捆绑等合规乱象密切相关 [2] "24%+权益"模式运作机制 - 该模式将部分贷款收益拆分为"不超过24%的年化利率"与"独立定价的权益服务"两部分,以应对助贷新规对综合融资成本的限制 [3] - 权益服务包括电商平台优惠券、视频网站会员、信贷咨询服务、还款提醒服务等多种类型 [3] - 部分助贷平台在用户申请贷款时推荐购买"会员权益包",并暗示购买可提升审批通过率或贷款额度 [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金融机构与助贷机构合作主要采用固收兜底和分润两种模式,权益类产品成为助贷机构增加营收的手段 [4] - 行业内会员权益收费政策参差不齐,权益资源配置不统一,尚未形成标准 [5] - 部分机构因难以平衡成本与收益已退出该模式 [5] - 黑猫投诉网上关于"贷款 权益"的投诉超过4万条,主要涉及默认勾选收费、退费门槛高、权益无法兑现等问题 [6] 争议焦点与整改方向 - 权益服务与贷款审批、额度存在隐性关联,导致"不买权益不放贷""默认勾选"等强制捆绑现象频发 [5] - 头部机构声称其权益服务均为用户自愿选择且支持30天无理由退款 [10] - 整改难点在于合规与盈利的平衡,纯自愿开通权益可能导致开通率过低,而"软强绑定"易引发客诉激增 [10] - 监管规范可能从加强信息披露、明确权益价值、严禁强制捆绑、简化退费流程等层面入手 [10]
助贷新规实施仅剩2个月,监管集中摸底“24%+权益”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7-15 23:53
监管调研"24%+权益"模式 - 监管部门近期向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下发问卷 重点调研会员权益费用对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的影响 包括费用是否推高整体成本 是否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计算 以及最终成本是否突破24% [1][2] - 调研内容涵盖消金公司自主提供的权益服务 与助贷平台合作的权益服务模式 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 - 这并非监管部门首次关注该领域 新规发布后不久就对部分头部助贷平台进行过摸底 重点了解利率压降后的盈利挑战 银行合作模式调整方案等 [2] 助贷新规核心要求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的"助贷新规"明确要求将增信服务费纳入综合融资成本 助贷行业年化利率被压降至24%以下已是大势所趋 [1][4] - 新规规定商业银行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 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 并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 [4] 行业转型探索与困境 - 为承接原24%-36%区间的高风险客群 部分机构探索"24%+权益"模式 通过附加会员权益等增值服务试图在合规框架下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1][4] - 该模式面临两难境地:纯自愿选项客户开通率偏低难以覆盖资金成本 而"软强绑定"操作会导致客诉率短期激增 [4] - 实际操作中会员权益服务特别是与贷款额度挂钩的"大权益"产品成为投诉重灾区 相关投诉累计超5000条 主要反映默认勾选开通和退费流程复杂问题 [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行业仍在探索可行合规方案 但尚未找到理想答案 短期内完成形式整改不难 但能否实现服务价值与价格匹配 有效降低投诉率仍存疑问 [5] - 转型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合规 更不能变相增加借款人负担 最终可能需要多次博弈才能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5]
变相加息?助贷新玩法,遭大量投诉!
第一财经· 2025-06-15 14:35
助贷新规与行业转型 - 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明确平台服务及增信服务费用标准 将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年化24%以下 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 目前行业正加速从36%向24%的利率转型 [3] - 多家助贷机构推出"24%+权益"新模式 通过捆绑会员或增值包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包括小权益(月费30-50元)和大权益(单次扣费199-1999元)两类产品 [4][8] "24%+权益"模式运作机制 - 小权益产品以月卡/季卡形式提供金融及生活服务特权 例如小赢卡贷VIP季度卡售价149元 含提额通道、优先审批及话费立减等权益 [5] - 大权益产品费用与借款额度挂钩 例如天美贷用户借款5700元被强制开通月费213元的Pro服务 平台宣称需符合"客户自愿、质价相符"原则 [8] - 权益设计偏向虚拟服务(如免息券、打车券)而非实物 以降低客诉风险 供应商系统可自动生成权益包并完成发货流程 [8][9] 盈利模式与第三方供应商生态 - 平台通过金融权益产品收益、批量采购第三方权益包(采购价低至售价10%)赚取差价 以及导流返佣实现盈利 [10][11] - 第三方权益供应商(如橡树黑卡)为助贷机构提供撮合服务 头部机构通过批发价差或直接签约客户获取收入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 [12][14] 合规性与市场挑战 - 相关投诉超5000条 主要涉及默认勾选扣费和退费难问题 监管明确禁止以服务名义变相收取高额利息 [16] - 部分平台引入7天无理由退费条款 行业尝试通过AI识别投诉敏感客户或优化权益行权条件降低客诉率 [17][18]
变相加息?助贷新玩法,遭大量投诉!
第一财经· 2025-06-15 14:34
助贷新规与"24%+权益"模式兴起 - 助贷新规要求年化利率从36%降至24%,10月1日起实施,目前行业处于4个月合规转型期 [4] - 多家助贷平台推出"24%+权益"新模式,通过捆绑会员或增值包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1][5] - 新模式分为两类:小权益产品(月费30-50元)和大权益产品(单次扣费199-1999元) [6][9] 小权益与大权益产品设计 - 小权益产品以会员卡形式提供金融/生活权益,如小赢卡贷VIP季度卡149元含提额通道及消费券 [6] - 大权益产品费用与借款额度挂钩,例如天美贷用户借款5700元被扣213元/月权益费 [9] - 平台强调"自愿购买、质价相符",但实测存在默认勾选、退费难问题 [1][9] 商业模式与盈利逻辑 - 平台通过金融权益产品收益、第三方权益采购差价(如100元售价采购价仅10元)、导流返佣三重方式盈利 [11][12] - 第三方权益供应商崛起,如橡树黑卡为小赢卡贷等提供会员权益服务 [13] - 供应商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部分中小助贷机构转型为服务乙方 [15] 合规性与行业挑战 - 相关投诉超5000条,主要涉及默认扣费和退费难问题 [1][17] - 监管明确禁止以服务名义变相收取高额费用,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17] - 部分平台引入7天无理由退费条款试图增强合规性 [18] - 行业面临"低价格、低行权率、低客诉率"不可能三角,需通过AI等技术优化方案 [18]
助贷“24%+权益”新玩法兴起,变相加息遭遇大量客诉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6-15 13:54
助贷新规与行业转型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要求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综合年化利率压降至24%以下,新规将于10月1日施行 [1] - 自5月起多家助贷机构已启动年化利率从36%降至24%的合规转型工作,行业进入4个月倒计时 [1] "24%+权益"新模式 - 助贷机构通过捆绑"小权益会员"(月费30~50元)或"大权益增值包"(单次扣费199~1999元)变相突破利率限制,例如小赢卡贷VIP季度卡售价149元提供提额、优先审批等权益 [2][5] - 大权益产品与借款额度直接挂钩,例如天美贷用户借款5700元被强制开通月费213元的大权益Pro服务 [5] - 平台宣称模式符合"客户自愿、质价相符"原则,但实测发现存在默认勾选扣费、退费难等问题,相关投诉量超5000条 [1][10] 盈利模式与第三方供应商 - 平台通过金融权益产品(如免息券)收益、第三方权益采购差价(如100元售价对应10元采购价)及导流返佣实现盈利 [7] - 第三方权益供应商(如橡树黑卡、纬雅XX等)通过批发价差或直接签约服务收费,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部分中小助贷机构转型为供应商 [8][9] 合规性与运营挑战 - 监管明确禁止以服务名义变相收取高额费用,当前模式面临客诉压力(如默认勾选、退费纠纷)和合规性质疑 [10] - 部分机构尝试通过7天无理由退费、AI识别投诉敏感客户等技术手段降低客诉率,但"低价格-低行权率-低客诉率"难以同时实现 [11] - 行业共识认为需落实真实自愿原则,构建透明服务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