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极生态系统演变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开展北极高纬度冰区和“冰边缘区”科考——访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
新华社· 2025-09-27 18:50
北极海冰变化 - 与15年前相比,北冰洋海冰加速融化,高纬度地区出现更多水塘,表明融化更多、更快 [1] - 当年冰比例增多,多年冰比例相应减少 [1] - 冰边缘区(海冰覆盖度15%至80%的水域)范围变广、数量变多,不仅向北推移且在高纬度地区广泛存在,直接反映北极生态系统快速演变 [1] 科考规模与能力 - 本次科考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北冰洋科考,体现极地考察能力的跃升 [2] - "雪龙2"号和"极地"号协同在北冰洋高纬度海域作业,极大提升同步观测能力,"雪龙2"号实现沿主断面从太平洋扇区到大西洋扇区的突破 [2] - "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共同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保驾护航,成功实现我国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首次下潜 [2] 科考作业与数据获取 - "雪龙2"号完成50个海洋综合调查站位、6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调查作业,成功布放4套生态海底着陆器和27套冰基浮标 [3] - 大规模应用无人化调查装备开展"气—冰—海"立体观测,使用无人机、AUV、生态无人冰站与冰基浮标,获取大量多圈层协同观测数据 [3]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生态海底着陆器,结合多种取样作业和观测,获取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3] 技术装备创新 - 全水深CTD绞车、AUV等多款新型国产极地技术装备在考察中得到技术测试和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3] - 创新开展"冰边缘区"多学科调查,提升多圈层协同观测能力和效率 [3] 科考意义与影响 - 首次双船协同获取北冰洋高纬度中央区域太平洋扇区至大西洋扇区断面"气—冰—海"多圈层、多要素系统化观测数据,为研究北极快速变化奠定数据基础 [4] - "四船协同"作业模式、新型国产装备海试成功、载人深潜突破,标志北极科考正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部分"领跑" [5] - 科考成果对于评估北极气候变化影响、未来北极航道利用潜力、维护参与北极国际治理相关权益具有长远意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