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极地号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深读|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新华社· 2025-11-13 10:13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从2025年7月"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到10月底"探索三号"从北极回到海南三亚,中国第 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顺利完成。这次由四船共同实施的北极科考,是我国上世纪末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 模最大的一次。 考察重点和成果如何?北冰洋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新华社记者随船进行了采访。 四船连发,北极科考能力跃升 7月6日,"雪龙2"号搭载100名队员从上海出发,航向北极。随后,"深海一号""极地"号和"探索三号"载 着近200名队员北上。 "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从1999年'雪龙'号独自参加,到2024年'雪龙2'号和'极地'号双船 同行,再到今年四船连发。15次北冰洋科考,能力逐步提升,内容不断丰富,学科交叉和融合日益增 强。"本次考察队领队张北辰说。 执行本次科考任务的4艘船,均为我国新造的先进科考船: "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艏艉均可破冰作业的极地科考船,能在1.5米厚的冰层中破冰前行; "深海一号"是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配有实验室和无人缆控潜水器作业系统; "极地"号能破1米厚的当年冰,可同步完成多 ...
新华每日电讯: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13 07:01
考察规模与能力 - 本次北极科学考察是中国自1999年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动用“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艘先进科考船,搭载近300名科考队员[1][4] - 与1999年“雪龙”号单船考察相比,2024年实现双船同行,2025年进一步发展为四船协同作业模式,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能力在26年间完成15次北冰洋科考的持续跃升[4] - 四艘科考船均配备尖端技术:“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艏艉双向破冰船,可在1.5米厚冰层作业;“深海一号”配备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支持系统;“极地”号具备多学科同步考察能力;“探索三号”是全球首艘破冰型深潜母船,搭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5] 技术突破与协同作业 - 首次实现“蛟龙”号与“奋斗者”号双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协同作业,完成双潜器定位搜索、标志物互换等创新作业模式,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10] - “雪龙2”号为无破冰能力的“深海一号”破冰引航,带动“蛟龙”号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完成10余次下潜作业;“蛟龙”号经过极区适应性改造,加装多波束探测浮冰和二次抛载装置[8][9] - “奋斗者”号在北冰洋完成43个潜次作业,最深下潜达5277米,实现加克洋中脊国际首次载人深潜科考,开创船潜协同移动式冰潜新模式[10][19] 生态系统发现 - 可视化调查显示北冰洋底栖生物密度大、个体小、多样性高,底拖网获得5000多个生物样品,涵盖棘皮动物等6个门类;“蛟龙”号拍摄到海蛇尾、海葵等生物影像并采集高完整性样品[11][12] - 首次按水深梯度布放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发现陆架区以泥海星等为主,深海盆地出现透明科尔加海参高密度带,生物群落结构随水深呈现显著差异[13] - 中层拖网获取鱼类样品以灯笼鱼为主,涵盖鳕鱼和狮子鱼等,显示中层水世界充满活力[14] 气候变化观测 - 北极变暖速度达全球平均的3至4倍,海冰加速融化:2025年3月北极海冰面积降至1433万平方公里,创1979年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夏季海冰覆盖面积连续18年处于历史低值[6][21][22] - 科考首次捕捉到叶绿素浓度峰值达200毫克/立方米,比表层高100多倍,可能为“海雪”形成前兆,对理解北极生物碳泵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15][16] - 海冰消融导致冰边缘区范围扩大且向北推移,暖水性物种向北扩张,正在重组北冰洋生物分布格局,底栖动物成为气候变化指示器[21][24][25] 科研价值与应用前景 - 考察成果为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加克洋中脊地质过程、极区生命演化提供重要支撑;“蛟龙”号发现疑似冷泉喷发遗迹,为甲烷运移通道研究提供关键信息[18][19] - 海冰消融使北极东北航道通航时间延长,中欧集装箱快航较传统航线缩短9天,北极航运、渔业等经济活动的可行性显著提升[26][27] - 科考数据将用于评估北极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为北极生态保护、渔业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量化证据,促进可持续发展[25][27]
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造船业量质齐升书写“船”奇
央视网· 2025-10-13 23:03
行业核心表现 -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领跑全球 [1] - 行业完成集齐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航母三颗"皇冠明珠"的历史性突破 [1] - 行业在智能化、高端化产品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2] 市场份额数据 -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总量的51.7% [1] - 以修正总吨计占世界总量的47.2% [1] - 上述份额分别比"十三五"末提高8.6和11个百分点 [1] - 有6家企业位居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 [1] 高端船型交付成果 -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 [1]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 [1] - 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1] - 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交付启航 [1] - 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交付启航 [1] 行业发展驱动力 - 自主创新、产业能力调整及国际合作是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2]
“十四五”成绩单 | 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造船业量质齐升书写“船”奇
央视网· 2025-10-13 12:38
行业核心成就 -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领跑全球 [1] - 行业完成了集齐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航母这三颗"皇冠明珠"的历史性突破 [1] 市场份额与竞争力 -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总量的51.7% [4] - 以修正总吨计产值占世界总量的47.2% [4] - 市场份额相比"十三五"末分别提高8.6和11个百分点 [4] - 有6家骨干船企位居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 [4] 高端化与智能化产品突破 -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 [3]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 [3] - 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3] - 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交付启航 [3]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行业在智能化、高端化产品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6] - 自主创新、产业能力调整以及国际合作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6]
新突破!我国探秘冰海不停步 蛟龙号“硬核破冰”更有“潜力”
央视网· 2025-10-04 10:33
考察规模与意义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 [1] - 考察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与极地考察事业正式迈入“全海域作业”的新阶段 [3] - 本航次最北到达北纬77.5°,填补了我国大洋航次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的空白 [21] 载人深潜突破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是在地球最北端的冰封极地海域完成的“破冰之旅” [1][3] - 北极下潜面临风、浪、流、冰、雾、寒等复杂作业环境,需综合考虑浮冰漂浮情况以选择下潜点 [3] - “蛟龙”号能够在常规设备难以到达的极端复杂地理区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工作 [21] 协同作业技术 - 考察完成了全球首次极区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与无人遥控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 [8][10] - 在8月14日的潜次中,对水下精准定位和通讯功能进行测试,验证了双潜水器水下作业模式 [12] - 在8月15日的潜次中,双潜器开展水下联合作业,无人潜水器拍摄“蛟龙”号作业视频,并互相传递物品和拍摄影像 [12] 创新调查模式 - 考察采用了AI识别加环境DNA检测的创新调查模式对海底生物进行精准调查 [13][14] - AI生物识别技术得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团队收集的上万张深海生物图像的技术支持 [16] - 通过AI识别技术发现,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等在几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18] 考察成果与样品 - “蛟龙”号采集了大量岩石、沉积物和海水样品,获得了12大类183件生物样品,包括海鞘、海葵、蛇尾等 [21] - 考察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21] - 考察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了基础 [23]
“好不好”“新不新”亮出硬实力 探秘深海解码首次极区载人深潜调查“破冰之旅”
央视网· 2025-10-03 13:27
考察规模与里程碑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由四船共同实施[1] - 考察首次在地球最北端的冰封极地海域成功完成载人深潜调查,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与极地考察事业正式迈入“全海域作业”新阶段[1][3] - 2025年7月,我国首个极区载人深潜航次正式启航,并于8月上旬在北冰洋实现船只会合[7] 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 - 科研团队为“蛟龙”号进行了多项极区适应性改造,包括抗寒升级,使其液压系统、钛合金部件、锂电池能在极寒环境中稳定工作[24] - 顶部加装多波束以探测极地海面浮冰,加装二次抛载装置以控制潜水器在水下的上浮速度[27] - 开展捷联惯导、长基线等设备升级优化,提升潜水器极地水下导航及定位精度[27] - “深海一号”的通讯导航设备全部升级,在极区浓雾、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也能保持稳定联系[26] - 回收模式由传统“船找潜器”改为“潜器找船”的主动模式,让回收效率提升30%以上[26] 作业模式与协同能力 - 采用“两船协同、同步观测”模式,在北冰洋北纬75°以上高纬海域,科考船相互协作,一边破冰开辟作业区域,一边同步收集关键数据[17] - 此协同模式让数据可比性大幅提升,填补了北冰洋高纬区域多项关键环境参数的观测空白[17] - 考察队在高纬冰区布下多类冰基、海基无人观测设备,实现“全天候、准实时监测”[21] - 通过多波束和向上摄像机观察母船位置,结合二次抛载控制上浮速度,在船尾进行定点回收,是针对北极的作业模式创新[19] 行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此次科考实现了从“全海深”向“全海域”的突破,代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13] - 不仅在“有没有”的问题上实现突破,更在“好不好”“新不新”上亮出硬实力,成为极地与深海融合探测的“新样板”[15] - 攻克了水声通讯、精准定位等技术难题,更多“全球首次”在极区海域接连诞生[11] - 为后续海冰与海洋环境预测预报打下坚实基础[17]
我国完成首次极区载人深潜调查任务 更多细节独家揭秘!
央视网· 2025-10-03 11:09
考察规模与意义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1] - 首次在地球最北端的冰封极地海域成功完成载人深潜调查,标志着载人深潜与极地考察事业正式迈入“全海域作业”的新阶段[1] - 首个极区载人深潜航次于今年7月启航,8月上旬“雪龙2”号与“深海一号”船在北冰洋会合后开启北极首潜[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航次实现了多项“全球首次”,攻克了水声通信、精准定位等技术难题[2] - 采用“两船协同、同步观测”模式,在破冰开辟作业区域的同时同步收集海洋水文、水体化学、海冰环境等关键数据,大幅提升数据可比性[3] - 实现“全天候、准实时监测”,在高纬冰区布设多类冰基、海基无人观测设备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工作[3] 装备升级与性能 - 为应对北极零下严寒、浮冰密布、地磁异常等极限考验,对“蛟龙”号深潜装备进行了针对性改造[4] - 实施“抗寒升级”,通过低温试验使液压系统、钛合金部件、锂电池能在极寒环境中稳定工作[5] - “深海一号”通信导航设备全面升级,确保在极区浓雾、强电磁干扰下与“蛟龙”号保持稳定联系,回收效率提升30%以上[5]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返航,首次在北极冰区实现载人深潜
观察者网· 2025-09-28 07:28
考察任务与成果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 [1] - 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 [5] - “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了我国在北极冰区的首次载人深潜 [1][5] 考察活动与科学发现 - “雪龙2”号、“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合考察、载人深潜保障等任务 [3]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3] - 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素的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 [3] -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5] 技术能力与数据价值 - 两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北冰洋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白 [3] - 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为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 [3] - 北极冰区首次载人深潜的成功实现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5] 研究意义与影响 - 本次考察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为深入理解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3] - 相关发现为揭示极地深海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深海底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5]
创新开展北极高纬度冰区和“冰边缘区”科考——访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
新华社· 2025-09-27 18:50
北极海冰变化 - 与15年前相比,北冰洋海冰加速融化,高纬度地区出现更多水塘,表明融化更多、更快 [1] - 当年冰比例增多,多年冰比例相应减少 [1] - 冰边缘区(海冰覆盖度15%至80%的水域)范围变广、数量变多,不仅向北推移且在高纬度地区广泛存在,直接反映北极生态系统快速演变 [1] 科考规模与能力 - 本次科考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北冰洋科考,体现极地考察能力的跃升 [2] - "雪龙2"号和"极地"号协同在北冰洋高纬度海域作业,极大提升同步观测能力,"雪龙2"号实现沿主断面从太平洋扇区到大西洋扇区的突破 [2] - "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共同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保驾护航,成功实现我国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首次下潜 [2] 科考作业与数据获取 - "雪龙2"号完成50个海洋综合调查站位、6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调查作业,成功布放4套生态海底着陆器和27套冰基浮标 [3] - 大规模应用无人化调查装备开展"气—冰—海"立体观测,使用无人机、AUV、生态无人冰站与冰基浮标,获取大量多圈层协同观测数据 [3]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生态海底着陆器,结合多种取样作业和观测,获取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3] 技术装备创新 - 全水深CTD绞车、AUV等多款新型国产极地技术装备在考察中得到技术测试和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3] - 创新开展"冰边缘区"多学科调查,提升多圈层协同观测能力和效率 [3] 科考意义与影响 - 首次双船协同获取北冰洋高纬度中央区域太平洋扇区至大西洋扇区断面"气—冰—海"多圈层、多要素系统化观测数据,为研究北极快速变化奠定数据基础 [4] - "四船协同"作业模式、新型国产装备海试成功、载人深潜突破,标志北极科考正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部分"领跑" [5] - 科考成果对于评估北极气候变化影响、未来北极航道利用潜力、维护参与北极国际治理相关权益具有长远意义 [5]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返航 首次在北极冰区实现载人深潜
央广网· 2025-09-27 08:41
考察任务与规模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于9月26日圆满完成,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 [1] - 考察任务包括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海洋环境综合考察、载人深潜保障等 [1] 技术突破与能力进展 - 在“雪龙2”号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 [1] - 此次成功下潜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1] - 考察在冰边缘区多学科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 初步科学发现 -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2] - 该发现为揭示极地深海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深海底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