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号
搜索文档
新华深读|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新华社· 2025-11-13 10:13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从2025年7月"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到10月底"探索三号"从北极回到海南三亚,中国第 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顺利完成。这次由四船共同实施的北极科考,是我国上世纪末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 模最大的一次。 考察重点和成果如何?北冰洋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新华社记者随船进行了采访。 四船连发,北极科考能力跃升 7月6日,"雪龙2"号搭载100名队员从上海出发,航向北极。随后,"深海一号""极地"号和"探索三号"载 着近200名队员北上。 "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从1999年'雪龙'号独自参加,到2024年'雪龙2'号和'极地'号双船 同行,再到今年四船连发。15次北冰洋科考,能力逐步提升,内容不断丰富,学科交叉和融合日益增 强。"本次考察队领队张北辰说。 执行本次科考任务的4艘船,均为我国新造的先进科考船: "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艏艉均可破冰作业的极地科考船,能在1.5米厚的冰层中破冰前行; "深海一号"是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配有实验室和无人缆控潜水器作业系统; "极地"号能破1米厚的当年冰,可同步完成多 ...
新华每日电讯: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13 07:01
考察规模与能力 - 本次北极科学考察是中国自1999年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动用“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艘先进科考船,搭载近300名科考队员[1][4] - 与1999年“雪龙”号单船考察相比,2024年实现双船同行,2025年进一步发展为四船协同作业模式,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能力在26年间完成15次北冰洋科考的持续跃升[4] - 四艘科考船均配备尖端技术:“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艏艉双向破冰船,可在1.5米厚冰层作业;“深海一号”配备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支持系统;“极地”号具备多学科同步考察能力;“探索三号”是全球首艘破冰型深潜母船,搭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5] 技术突破与协同作业 - 首次实现“蛟龙”号与“奋斗者”号双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协同作业,完成双潜器定位搜索、标志物互换等创新作业模式,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10] - “雪龙2”号为无破冰能力的“深海一号”破冰引航,带动“蛟龙”号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完成10余次下潜作业;“蛟龙”号经过极区适应性改造,加装多波束探测浮冰和二次抛载装置[8][9] - “奋斗者”号在北冰洋完成43个潜次作业,最深下潜达5277米,实现加克洋中脊国际首次载人深潜科考,开创船潜协同移动式冰潜新模式[10][19] 生态系统发现 - 可视化调查显示北冰洋底栖生物密度大、个体小、多样性高,底拖网获得5000多个生物样品,涵盖棘皮动物等6个门类;“蛟龙”号拍摄到海蛇尾、海葵等生物影像并采集高完整性样品[11][12] - 首次按水深梯度布放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发现陆架区以泥海星等为主,深海盆地出现透明科尔加海参高密度带,生物群落结构随水深呈现显著差异[13] - 中层拖网获取鱼类样品以灯笼鱼为主,涵盖鳕鱼和狮子鱼等,显示中层水世界充满活力[14] 气候变化观测 - 北极变暖速度达全球平均的3至4倍,海冰加速融化:2025年3月北极海冰面积降至1433万平方公里,创1979年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夏季海冰覆盖面积连续18年处于历史低值[6][21][22] - 科考首次捕捉到叶绿素浓度峰值达200毫克/立方米,比表层高100多倍,可能为“海雪”形成前兆,对理解北极生物碳泵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15][16] - 海冰消融导致冰边缘区范围扩大且向北推移,暖水性物种向北扩张,正在重组北冰洋生物分布格局,底栖动物成为气候变化指示器[21][24][25] 科研价值与应用前景 - 考察成果为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加克洋中脊地质过程、极区生命演化提供重要支撑;“蛟龙”号发现疑似冷泉喷发遗迹,为甲烷运移通道研究提供关键信息[18][19] - 海冰消融使北极东北航道通航时间延长,中欧集装箱快航较传统航线缩短9天,北极航运、渔业等经济活动的可行性显著提升[26][27] - 科考数据将用于评估北极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为北极生态保护、渔业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量化证据,促进可持续发展[25][27]
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十四五” 这些硬核成果值得细看
科技日报· 2025-10-20 13:13
核电技术 -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于2021年1月30日投入商业运行,是全球唯一按计划建成的三代核电机组 [3] - 单台“华龙一号”机组年发电量近100亿度,可满足100万人口年度用电需求,设备国产化率已超90%,带动上下游5400多家企业 [3] - 全球核准在运、在建的“华龙一号”机组共41台,成为全球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3] 重型装备制造 - 中铁装备自主研制直径12至16米级系列化超大直径盾构机,生产直径超12米的盾构机超50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5] - 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帕蒂加朗号”等相继下线 [5] - 东方电气集团研制出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单台机组1小时发电量超7万度,可满足7000个家庭1天用电,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0万吨,已累计运行超8000小时 [9] 高速铁路 - CR450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12月29日发布,试验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可达400公里,将成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 [11] - CR450AF动车组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减重10%,在运营速度、运行能耗、车内噪声等主要指标上国际领先 [11] 空间科学与量子计算 -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在轨实现国际首次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等多个突破,其观测数据已被15个国家科研团队使用 [7] - 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处理量子随机线路取样问题的速度比最快超级计算机快15个数量级(快千万亿倍),超过谷歌2024年成果6个数量级 [13] 能源与材料技术 - “深海一号”二期深水高压气田于2025年6月25日全面投产,日产气超15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海上气田,标志着我国进入1500米超深水油气开发时代 [17] -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合成路径仅11步,速度比玉米快8.5倍,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15]
海洋强国:“蓝色引擎”迸发活力
经济日报· 2025-10-19 06:11
海洋经济宏观规模与战略地位 - “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4%,占国内生产总值7.8% [1]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1] - 海洋产业已成为稳增长重要力量和经济发展新引擎 [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能源安全 - 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4.7%和8.7% [3] - “深海一号”二期投产标志着深海油气规模化开发迈出关键一步,对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 海上风电发电量2024年比上年增长近30% [3]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每日290万吨 [4] - 海洋药物自主研发产品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4] -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全球第一,邮轮旅游、海洋研学等产业热度高涨 [3][4] 海洋科技创新与重大装备突破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设计建造大洋钻探船的国家 [5] - 2024年科技创新指数为135.2,比上年增长2.6% [7] - 重点监测海洋科研机构研发经费年均增速超10%,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速超6% [7]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仿蝠鲼机器人等大国重器彰显海工装备制造新突破 [7]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 - “十四五”期间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9] - 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蓝色经济合作协议,建立30多个区域或双多边合作中心 [9] - 2024年海运出口额达27.5万亿元,与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贸易额增长6.3% [9][10] - 2024年开放水平指数为128.7,比上年增长3.0%,沿海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80%左右 [10]
创纪录!我国首次→
中国能源报· 2025-10-04 17:35
蛟龙号北极科考核心成就 - 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1][3] - 首次实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 [3] - 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3] 科考航段基本信息 -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船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起航,9月8日返回青岛 [3] -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进行作业 [3] - 作业内容包括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采水等 [3] 科学发现与认知 - 通过AI识别高清影像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多样性、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范围内差异显著,可能与海底地形地貌及水深有关 [5] - 发现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多个相近的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表明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冷泉喷发 [5] - 载人潜水器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人类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的科学认知 [5]
“蛟龙”深潜北极冰区!专家解读:填补我国大洋航次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空白
齐鲁晚报· 2025-10-04 11:27
蛟龙号北极冰区深潜表现 - 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在北极海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验证了锂电池、视像系统、捷联惯导等国产化设备在极区复杂环境中的作业能力 [2] - 本次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和首次有人/无人潜水器极区水下协同作业,显示深海进入和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2] - 潜水器针对极地环境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如加装多波束探测浮冰和二次抛载装置控制上浮速度,提升了在极区作业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2][3] 北极高纬度冰区下潜挑战 - 在北冰洋高纬度冰区下潜需应对风、浪、流、冰、雾、寒等多重复杂环境因素叠加,尤其是在海冰密集度高的区域作业 [3] - 下潜作业需综合考虑浮冰漂浮情况,选择合适的下潜点并定点上浮至水面,这与非极地海区深潜不同 [3] - 本次任务最北到达北纬77.5度,填补了我国大洋航次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的空白 [3] 双潜器协同作业突破 - 本航次连续两次实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ROV系统协同作业,成功完成有人和无人潜水器系统在极区海底的协同 [5] - 载人潜水器发挥决策灵活性优势,ROV提高定点取样能力,结合作业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 [5] - 探索的"一船两潜器"作业模式对今后多类型潜水器海底集群作业、承担复杂任务及提高作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6] 科学调查新发现与成果 - 通过载人深潜获取的生物样品质量更佳、完整度更高,优于传统的底栖拖网等被动采样方式 [8] -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和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8] - 发现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表明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冷泉喷发,为甲烷运移通道研究提供关键信息 [8] - 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了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和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的科学认知 [9]
新突破!我国探秘冰海不停步 蛟龙号“硬核破冰”更有“潜力”
央视网· 2025-10-04 10:33
考察规模与意义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 [1] - 考察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与极地考察事业正式迈入“全海域作业”的新阶段 [3] - 本航次最北到达北纬77.5°,填补了我国大洋航次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的空白 [21] 载人深潜突破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是在地球最北端的冰封极地海域完成的“破冰之旅” [1][3] - 北极下潜面临风、浪、流、冰、雾、寒等复杂作业环境,需综合考虑浮冰漂浮情况以选择下潜点 [3] - “蛟龙”号能够在常规设备难以到达的极端复杂地理区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工作 [21] 协同作业技术 - 考察完成了全球首次极区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与无人遥控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 [8][10] - 在8月14日的潜次中,对水下精准定位和通讯功能进行测试,验证了双潜水器水下作业模式 [12] - 在8月15日的潜次中,双潜器开展水下联合作业,无人潜水器拍摄“蛟龙”号作业视频,并互相传递物品和拍摄影像 [12] 创新调查模式 - 考察采用了AI识别加环境DNA检测的创新调查模式对海底生物进行精准调查 [13][14] - AI生物识别技术得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团队收集的上万张深海生物图像的技术支持 [16] - 通过AI识别技术发现,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等在几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18] 考察成果与样品 - “蛟龙”号采集了大量岩石、沉积物和海水样品,获得了12大类183件生物样品,包括海鞘、海葵、蛇尾等 [21] - 考察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21] - 考察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了基础 [23]
中国成功实现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
中国新闻网· 2025-10-04 08:42
核心观点 - 中国成功实现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 标志着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1] 任务执行与装备 - “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启航 执行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 于9月8日返回青岛 [1] - 在“雪龙2”号船破冰保障下于北极海域完成了10余次“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采水等作业 [1] - “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 首次实现有人/无人双潜器极区水下协同作业 [1] 科学发现与认知 - 通过AI识别高清影像资料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存在显著差异 [2] - 发现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多个相近的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 表明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的冷泉喷发 [2] - 载人潜水器精细调查将有效提升人类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等方面的科学认知 [2] 数据价值与应用 - 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为绘制极区海域的生物多样性谱图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强有力支撑 [2] - 地质发现为北极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甲烷运移通道研究提供关键信息 [2]
填补我国大洋航次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空白——访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领队许学伟
新华社· 2025-10-03 23:10
蛟龙号国产化升级与极区作业能力 - 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首次进入极区作业,验证了锂电池、视像系统、捷联惯导等国产化设备在极区复杂环境中的作业能力 [2] - 本航次创新实现冰区双船(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协同作业,提升了潜水器在极区作业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2] - 针对极地特殊环境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例如加装多波束探测浮冰、二次抛载装置控制上浮速度,提升了水下导航及定位精度 [3] 北极科考作业成果与挑战 - 蛟龙号在北极海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最北到达北纬77.5度,填补了我国大洋航次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空白 [2][3] - 在北极面临风、浪、流、冰、雾、寒等多重复杂环境因素叠加的挑战,下潜需综合考虑浮冰漂浮情况,定点上浮至水面 [2] - 载人潜水器能够在常规设备难以到达的极端复杂地理区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工作 [3] 潜水器协同作业模式创新 - 首次实现载人潜水器与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连续两个潜次成功完成 [3] - 载人潜水器发挥决策灵活性优势,ROV提高定点取样能力,结合作业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 [3] - 探索的“一船两潜器”作业模式对今后多类型潜水器海底集群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及拓展作业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 北极深海科学新发现 - 通过载人深潜获取的生物样品质量更佳、完整度更高,优于传统的底栖拖网等被动采样方式 [3] - AI识别高清影像资料初步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多样性、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4][5] - 发现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为研究历史性冷泉喷发及甲烷运移通道提供关键信息 [5]
创纪录!“蛟龙”号在北极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新华社· 2025-10-03 17:25
核心观点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域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1][3] - 本次科考标志着“蛟龙”号正式进入极区作业,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3] 科考任务与执行 -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船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起航,9月8日返回青岛 [3] -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破冰保障下,本航段在北极海域进行了“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采水等作业 [3] - 首次实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 [3] 科学发现与成果 -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差异显著 [5] - 发现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的冷泉喷发证据,包括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多个相近的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 [5] - 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为绘制极区海域生物多样性图谱、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甲烷运移通道提供关键信息 [5] - 通过载人潜水器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人类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等方面的科学认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