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战略融合发展

搜索文档
专家热议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新华财经· 2025-08-01 21:0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核心观点 - 我国正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议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在"十五五"期间促进区域战略融合发展 [1] 区域协调发展三大目标 -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包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等多个维度缩小区域差距 [2]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均等化能够以公平促进效率,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升边疆和内地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活动强度 [2] - 区域协调发展需将区域和人高度融合,通过提升人均收入、预期寿命和教育年限等指标实现人的发展与区域协调结合 [2] - 各地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方面加强合作,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2]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 - 我国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2024年三地经济体量占全国的40%以上 [3] - 应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动力源体系,包括国家层面、省域层面、市域层面的动力源,以及东部、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差异化动力源 [3] 区域战略融合发展 - "十五五"期间需寻找区域战略机制上的连接点,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制衔接,东北全面振兴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协同 [4] - 建设区域战略在空间上的连接线,如兰州和成都之间的高铁连接可促进黄河与长江战略的空间联合 [5] - 需重点发展区域战略交界边缘地区,消除行政和市场壁垒,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5] -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需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思路,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及县、县级市,带动其他大中小城市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5] 下一步区域协调发展重点 - 将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各地区落实党中央战略意图,重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长江黄河绿色发展带保护 [5]
增强内生动力 挺立中部“脊梁”
经济日报· 2025-07-04 06:08
中部地区经济格局 -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1] - 湖北、安徽经济增速领跑,2022-2024年实际GDP三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25%、4.96%,快于全国0.75个、0.46个百分点 [1] - 河南、湖南GDP总量居中部省份首位和第三位,2024年分别为6.36万亿元、5.32万亿元,但增速相对偏慢 [1] - 江西、山西下行压力较大,山西实际GDP三年平均增速为3.87%,2024年名义GDP负增长 [1] 创新能力差异 - 安徽是中部唯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2024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 [2] - 山西、江西研发投入规模及强度排名中部省份后两位,缺少高层次院校和人才支撑 [2] - 安徽"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 [2] 产业结构特点 -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3.6%,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第2位 [2] - 湖北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60% [2] - 山西煤炭工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60%左右,江西有色金属贡献率超1/3,湖南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近三成 [2] 开放能级对比 - 安徽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中部六省之首,山西仅为安徽1/5 [3] - 安徽"新三样"出口总额490.1亿元,河南、湖南、山西分别为120.8亿元、104.7亿元、33亿元 [3] - 江西、山西未获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且没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3] 发展挑战 - 2023年中部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东部地区,合计申请专利数量约为东部1/4 [3] - 2024年中部六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8.21%,经济外向度约1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 省际交界地区发展困难较大,安徽六安、河南信阳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万元 [3] 未来发展路径 - 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武汉、长沙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4] - 区域战略融合:推动山西、河南参与黄河流域战略,湖南湖北江西协同长江中游城市群升级,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4] - 内陆开放:提升郑州、武汉交通枢纽地位,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 [4] - 区域协同:加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分工合作,构建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