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信息
搜索文档
武汉出台“人工智能+制造”方案,培育100个工业智能体标杆应用
长江日报· 2025-11-05 08:38
近日,武汉印发《推动"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以"智能 产业化、产业智能化"双轮驱动赋能新型工业化,提出到2027年建成20家国家卓越级以上智 能工厂、培育100个工业智能体标杆应用等核心目标。这是武汉首次针对制造业与AI融合出 台的专项行动部署,也是地方层面响应国家战略的先行实践。 编辑:陈辰 发展AI+制造,武汉有何优势?武汉有光电子信息、"武襄十随"汽车两大先进制造业集 群,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建成1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0 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系列国家级数字化平台,同时,入围2家领 航级卓越工厂,这类工厂代表全国制造业智能化最高水平,武汉入围数量位居全国第 一。"未来工厂"四级梯队加快建设,建成300条数字化产线、122个智能化车间、30个标杆智 能工厂、3个数字领航企业。人工智能生长在一座工业重镇,最先渗透到制造领域,再自然 不过。 在全国层面,该方案为中部工业城市转型提供样本。不同于东部沿海侧重模式创新,武 汉方案突出"硬核科技+产业根基"的融合路径,其"在10个重点领域打造高质量工业数据 集""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试云 ...
“中国光谷”发布顶尖人才政策 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亿元
证券日报网· 2025-11-04 19:07
据介绍,光谷将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在第六代移动通信领域招引顶尖人才开展6G国际标准制定,助 力我国持续引领6G技术和产业发展。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招引具备材料设计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创新 能力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助力光谷打造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高地。 此次人才政策在支持落实力度上有了更大突破,对符合光谷发展导向的顶尖人才,按照2000万元至5000 万元、5000万元至1亿元两档给予项目资助,对重大紧缺的项目可真金白银给予1亿元顶格支持,且可在 项目落户当年预拨付不超过20%的启动资金。 本报讯 (记者李万晨曦)11月4日,武汉东湖高新(600133)区(又称"中国光谷")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东湖高新区顶尖人才(团队)专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光谷顶尖人才政策"),明确每年设立 专项资金,重点聚焦未来产业,面向全球引育支持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顶尖人 才(团队)项目,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亿元。 光谷顶尖人才政策支持对象聚焦"高精尖缺",面向三类顶尖人才群体。以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重大 科技奖励获得者,中外院士为代表的战略科学家,面向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帮助拓宽科技视野。以国 家级人才、知名企 ...
锚定未来产业 中国光谷最高1亿元引育顶尖人才
中国新闻网· 2025-11-04 17:41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东湖高新区供图 锚定未来产业 中国光谷最高1亿元引育顶尖人才 中新网武汉11月4日电 (卢琪 吴非)武汉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东湖高 新区顶尖人才(团队)专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光谷顶尖人才政策"),明确每年设立专项资金,重点聚 焦未来产业,面向全球引育支持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团队)项目,单 个项目最高支持1亿元。 此外,光谷顶尖人才政策支持力度"顶格化":对符合光谷发展导向的顶尖人才,按照2000万元—5000万 元、5000万元—1亿元两档给予项目资助,对重大紧缺项目给予1亿元"顶格"支持,且可在项目落户当年 预拨付不超过20%的启动资金。除项目资助外,光谷还配套人才奖励、安居保障、股权投资、高端服务 等系列支持,构建"资金+服务+生态"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现场,东湖高新区投资促进局、武汉未来科技城分别发布第六代移动通信、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领域的 顶尖人才需求。据介绍,光谷将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在第六代移动通信领域招引顶尖人才,开展6G 国际标准制定,助力我国持续引领6G技术和产业发展。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招引具备材 ...
从1家“开枝散叶”到3000余家 湖北汉川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是如何“织”成的?
中国经营报· 2025-11-04 14:55
马口镇及汉川市纺织产业概况 - 马口镇被誉为“中国制线名镇”,全镇拥有40家纺织规上企业,其产能规模占全国同类产能的36% [1][3] - 汉川市已形成完备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拥有纺织服装企业3000余家,年产各类服装近8亿件,缝纫线产量占据全国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被誉为“中国服装制造名城” [3] - 2023年汉川市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6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近四成,2024年该产业产值增长10% [11] 际华三五零九纺织有限公司 - 公司是湖北省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也是湖北省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7] - 公司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93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8项,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36项 [7] - 公司投入5400万元从德国引进9台A9高速高产全自动气流纺纱机,实现智能化生产,整个车间9条生产线每班仅需3名工人 [5] - 2024年公司实现工业产值4.82亿元,完成税收约400万元 [8] 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 - 汉川市争取在3年内打造千亿级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群 [4] - 仅在汉川经开区,就有超八成纺织服装企业实施技改扩能,累计投资40余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购置国内外先进设备1300多台(套) [11] - 通过技改扩能与补链强链,汉川市纺织服装产业在2024年入选湖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12] 马口镇多元化产业发展 - 马口镇建成了1500万芯公里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正大力建设“双纤”(纺线与光纤)特色小镇 [3] - 锐邦光电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授权专利30余项,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光模块结构件制造领域领军企业 [8][10] - 2024年马口镇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85.4亿元,城镇化率达70% [8] 汉川市整体经济与产业规划 - 2024年汉川市GDP达到940.05亿元,正全力向千亿大县发起冲击 [11] - 汉川市已形成“3+×”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和多个特色产业 [11] - 根据发展目标,汉川市争取在3年内打造纺织服装千亿级、装备制造500亿级、食品加工和包装印刷2个300亿级的产业集群 [12]
“中国光谷”发布顶尖人才政策,最高1亿全球揽才
证券时报网· 2025-11-04 14:13
此次人才政策在支持落实力度上有了更大突破,对符合光谷发展导向的顶尖人才,按照2000万元—5000 万元、5000万元—1亿元两档给予项目资助,对重大紧缺的项目可真金白银给予1亿元顶格支持,且可在 项目落户当年预拨付不超过20%的启动资金。 除项目资助外,对顶尖人才和团队不超过3名核心成员,授予"光谷3551人才"荣誉并给予相应人才资 助,并可免费入住人才安居住房,发放"光谷数字人才卡",提供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20余项人才服务 权益。 武汉东湖高新区有"中国光谷"之称。证券时报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光谷顶尖人才政策支持对象聚 焦"高精尖缺",面向三类顶尖人才群体: 以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重大科技奖励获得者,中外院士为代表的战略科学家,面向基础研究与前沿 探索,帮助拓宽科技视野。以国家级人才、知名企业研发负责人为代表的产业领军人才,聚焦关键核心 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知名高校院所学术专家为代表的未 来技术带头人,主攻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技术方向,为培养未来产业奠定基石。 光谷顶尖人才政策紧密结合东湖高新区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主导产业未来化,重点支持 光电子 ...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锚定高质量发展,书写中部崛起新篇章
新华社· 2025-11-03 23:59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湖南申亿精密通过改进材料、模具、热处理工艺和在线检测技术,实现大型工程设备回转支承连接螺栓等关键产品的国产替代 [2] - 武汉煜炜光学研发的激光雷达能在160公里时速下,对10米范围内铁路道床开展每秒500次、精度达正负2毫米的精准扫描 [3] - 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官地矿的AI智能煤流监测系统使皮带能耗及设备故障率均降低5%,山西已有298座智能化煤矿 [5] 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应用 - 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在种植和收割中使用无人驾驶农机,通过物联网设备及苗情监测摄像头实现精准灌溉 [3][4] - 机械化、标准化、智慧化正成为农业生产标配,河南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江西加快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5] - 高安富硒辣椒产业园将同一品种辣椒按生长天数和辣度分为5个等级,每斤售价最高超百元,每年亩产平均收入达1.3万元,带动约1万户种植 [12] 新能源体系发展与布局 - 安徽阜阳由中科富海打造的液氢工厂已投产,其核心设备每天可高效制取超过5吨液氢,公司正推进日产能10吨至30吨的更大规模装置落地 [5][6] - 液氢制取是氢能产业链的咽喉环节,可提高储运效率、降低使用成本,以匹配未来氢能需求增长 [6] - 全会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中部地区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和新能源布局上稳步推进 [5] 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 - 安徽猛狮航空科技公司研发智能超轻型飞行器,通过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当月即找到场景合作方,当地创新支持政策明晰且产业配套完善 [8] - 科大硅谷平台打造科漂驿站、科漂训练营,主动联接长三角科技、产业、资本和人才资源,提升科创孵化的国际化水平 [8] - 湖北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全国首个全链条公平竞争审查系统,实现对4060个单位政策措施的全流程管理 [8] 物流通道与开放合作 - 河南周口港利用水运优势,益海嘉里在此投资50多亿元建设现代食品产业园,水路运输进口大豆每吨可省运费约20元,一年节约运费800多万元 [10] - 周口港已开通24条国内集装箱航线和19条国际水运通道,下一步将以畅通道、强枢纽等为主线,发展多式联运,深度融入长三角港口群 [10] - 黄石新港货轮可直达韩国釜山,怀化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实现次日达,当地出口贸易额去年首破百亿元大关 [10]
韩国中央日报聚焦武汉汉江与汉江相遇:武汉与韩国跨国合作共绘新图景
长江日报· 2025-10-31 22:59
产业合作 - 湖北省与韩国双边贸易额达174亿元,同比增长24% [3] - 合作领域从传统商品贸易加速迈向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赛道 [3] - 双方合作共同瞄准武汉强大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 [4] 科技创新 - 韩国在加氢站数量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方面稳居世界前列 [4] - 武汉已初步构建从技术研发、氢气制取到多元应用的氢能全产业链框架 [4] - 中韩两国专家曾就“管道掺氢”技术细节进行深入探讨,工程师共同协作攻克制氢成本控制等关键技术 [4] 物流运输 - “长越1号”万吨级巨轮实现韩国釜山港与武汉阳逻港点对点直航,相比经上海中转节省3天时间 [5] - 该航线将武汉无纺布、精密汽车零部件运往韩国,返程满载韩国化妆品、电子产品 [5] - “鄂州—仁川”国际货运航线开通,武汉生产的时尚羽绒服、品质男装通过空运仅需3天即可摆上韩国商场货架 [5] 人文交流 - 韩国驻武汉总领事馆举办2025华中地区K-POP大赛、景德镇中韩陶瓷艺术邀请展、韩食文化体验等活动 [6] - 活动覆盖经济、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多个领域,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6]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跃迁 在项目现场观察西安“产业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10-31 14:44
项目投资与产业发展模式 - 5年内西安高新区落地超700个项目,汇聚投资超6500亿元 [1] - 产业发展模式从单点突破向集群跃迁转变 [1] - 今年1月至8月,西安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705.4亿元,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7.1% [3] 新能源汽车产业 - 法国泰斯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从落户到投产仅用四个月,预计年底可实现产值2.5亿元 [1] - 龙头企业比亚迪完成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布局,带动区域汽车年产量从2020年的25.44万辆攀升至2024年的107.4万辆 [1] - 一批国内外汽车配套企业先后落地,体现“链”式发展活力 [1] 光电子信息产业 - 建成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一期、三星闪存芯片二期、中兴二期、诺瓦研发基地等一批项目 [2] - 闪存芯片月产能达26万片,占全球产能的15% [2] 智能制造产业 - 建成百亿投资、百亿产值的西安西电智慧产业基地 [2] - 法士特高智新工厂年产20万台变速器 [2] - 中熔电气智能产业基地等一批高投资、高科技、高产值的产业项目竣工投用,推动国际一流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建设 [2] 产业多元化与科技创新 - 产业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五大支柱产业 [2] -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的推进将有助于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 [3]
民企力量壮大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版图
中国新闻网· 2025-10-31 11:03
1985年,中国第一家民营激光企业在武汉创立,点燃"中国光谷"第一捧火种。此后,湖北民营企业聚焦 光电子信息不断创新突破,成为助推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的重要力量。近日,记者走 进多家光电子信息领域民企,探寻产业发展密码。 科技创新助企兴业 传感器是智能装备的"眼睛",其通过感知外界环境或内部状态,为设备提供实时数据支持。自2003年在 武汉成立以来,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深耕传感器这一核心器件,成为诸多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细分领 域头部企业的配套供应商。 "创业至今,我们始终践行高技术、低成本、量产化发展理念。"四方光电创始人、董事长熊友辉说,实 践这一理念的路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而湖北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及完善的产业链,为企业开展技术 创新与产业协同提供了沃土。 熊友辉介绍,该公司建立自主研发中心、创新平台,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院所协同开展技 术攻关,将传感器成本一降再降。其中,自主研发的红外气体传感器、超声波燃气表、电池热失控监测 传感器等设备,在关键核心部件上,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 在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米仁兵看来,科技创新在帮助企业保持技术、产品先进性同时, 也在一定 ...
向上向新向优向好 武汉前三季度活力升腾
长江日报· 2025-10-30 08:48
宏观经济表现 - 武汉前三季度GDP增长5.6%,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增长5.4%和5.5%,增速持续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1] - 全市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环比加快,经济底盘稳固,回升向好趋势明显 [1][4] - 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0098.62亿元,首次在前三季度规模破万亿元,增速达6% [4] -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656.38亿元,增速2%,总量和增速均位列副省级城市第1位 [5] 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 -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4][5] - 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70.4%,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45.4% [3][5] - “光芯屏端网”产业开票金额增长18.3% [5] - 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产业集聚效应提升,近50家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或加仓追投武汉经开区 [4][7] 科技创新与投资 -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新型主体加快成长,全市新增4家上市及过审企业,9家企业入选2025福布斯中国AI科技企业50强 [3][5] - 工业投资增长12%,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3.2%,155个续建产业项目提前完成目标 [5] - 武创投、蔚能电池等22家经营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超300亿元,发行规模位居全国第5 [7] - 全市组建创投类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基金超20只,完成126个项目,共计超75亿元投资 [7] 营商环境与企业活力 - 前三季度新登记经营主体47.9万户,同比增长14.3%,增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6] - 新登记企业超25万户,增长37.23%,占新登记总量五成以上,增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6] - 前三季度884个入库招商引资项目中工业占比近半 [7] 消费市场与居民收入 - 前三季度武汉旅游收入增长16.4%,黄鹤楼单日接待量突破5万人次,知音号演艺船国庆档期场场爆满 [7] -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07元,同比增长4.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和5.9% [8] -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物价总体稳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