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新生态

搜索文档
关税战20日,医疗器械遭遇生死变局
36氪· 2025-04-28 10:14
核心观点 - 美国关税政策为中国创新医疗器械创造破局空间,推动供应链变革和本土化生态形成 [1] - 行业分化明显:"完全进口"领域受冲击,"完全自研"领域获机遇,"部分自研"面临复杂挑战 [2][3] - 供应链全面国产化并非最优解,需平衡技术创新与全球合作 [6][7][8] - 医疗行业合规限制导致市场机遇承接周期较长(6-12个月) [9][10] - 跨国公司通过多国建厂和本土化策略应对风险,但"身份认可"问题短期难解 [11][12][13] - 长期看全球化趋势不可逆,需保持开放创新生态 [13][14] 行业影响分析 细分领域分化 - **完全进口领域**:腔镜手术机器人、心脏高值耗材、高端诊断试剂等受关税直接冲击,国内短期无替代方案 [3] - **完全自研领域**:射频美容设备(如热玛吉)国产替代加速,宇石科技、威脉医疗已获三类注册证,索塔医疗30%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3] - **部分自研领域**:CT设备球管依赖进口靶盘(焊接工艺)、轴承(陶瓷/铍材料),探测器需进口高精度ADC/PDA芯片 [4][5] 供应链动态 - 关键材料瓶颈:铍矿全球60%产量在美国,国内新发现矿藏但供应稳定性存疑 [4] - 替代路径:部分企业转向日欧供应链,过渡期约1年 [5] - 出口影响:一次性耗材、家用设备等对美出口企业可能短期退出市场 [5] 企业策略 本土企业行动 - 益腾科技、智束科技等OEM厂商加速与整机厂洽谈国产球管替换,但注册变更需6-12个月 [9] - 产能挑战:CT球管年需求超3万只,但单企产能仅100-200个,扩产需3个月工人培训周期 [10] 跨国公司应对 - GE医疗北京基地贡献全球2/3的CT产量,通过多国工厂布局规避部分关税风险 [11] - 核心部件(如液态金属轴承)仍依赖美国工厂,通过补贴维持价格稳定 [12] 技术发展 - 国内突破:陶瓷轴承、液态金属轴承技术已攻克,但制造工艺仍落后 [4] - 创新方向:智束科技、芯晟捷创通过自研/合作解决部分"卡脖子"问题,需产业链协同突破高端试剂和影像设备 [8] 长期趋势 - 生态重构:本土化与多元化供应链并行,但需避免过度保护主义 [13] - 历史案例:GE医疗扶持卡斯特金属实现90倍业务增长,带动超声产业升级 [14] - 创新驱动:全球化要素流动仍是技术突破核心动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