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碱基编辑技术

搜索文档
遗传性听力损失精准治疗现曙光
科技日报· 2025-08-19 09:22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春)8月17日,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获悉,由该院教授舒易来 团队领衔、联合韩国首尔大学医院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为遗传性听力损失提供了潜在的精准治疗策 略。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联合团队基于临床队列研究,对1437例无亲缘关系的遗传性耳聋家系进行了系统性病因学分析。团 队筛选出234例表现为对称性、轻中度非综合征型SNHL的未成年患者,明确了155例患者的致病基因。 其中24例与MPZL2基因突变有关,占比15.5%,且23例患者携带至少一个c.220C>T等位基因突变,占比 高达95.8%。这说明该突变可能为东亚地区的始祖突变。 针对该突变位点,团队构建了人源化小鼠模型,该小鼠模型重现了人类MPZL2基因突变导致的耳 聋患者的听力学表型。 联合团队还开发了一种原间隔序列邻近基序(PAM)灵活性更高的腺嘌呤碱基编辑器治疗体系, 成功纠正了MPZL2基因的异常表达,使上述小鼠模型的听力显著恢复并维持至少20周,且未观察到明 显的脱靶效应。该研究不仅为遗传性听力损失提供了潜在治疗策略,还进一步拓宽了单碱基编辑技术在 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范围。 耳聋是最常见的 ...
Nature子刊:舒易来团队领衔,中韩合作带来基因编辑治疗耳聋新希望
生物世界· 2025-08-09 19:00
基因治疗技术突破 - 复旦大学与韩国首尔大学合作研发PAM灵活的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成功纠正人源化MPZL2小鼠模型的东亚创始突变(c.220C>T),恢复听力并维持至少20周[3][9][11] - 研究团队开发ABE8eWQ SpRY:sgRNA3治疗体系,实现低旁观者编辑和脱靶效应,拓宽单碱基编辑技术在遗传病中的应用范围[9][11][13] - 此前团队通过AAV-ie介导的基因替换策略恢复Mpzl2基因敲除小鼠听力,成果发表于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14] 遗传性耳聋疾病现状 - 全球5%人口(4.3亿人)患致残性听力障碍,其中先天性耳聋患者2600万,新生儿发病率1-3‰,中国每年新增3万聋儿[6] - 60%先天性耳聋由遗传因素导致,已知耳聋基因超200个,MPZL2突变占东亚轻度至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NHL)的17.3%,仅次于STRC基因(55.8%)[7][8] - MPZL2基因c.220C>T突变在东亚临床队列中占比15.5%(24/155例),95.8%患者携带该突变[8] 基因治疗临床进展 - 复旦大学团队完成全球首例OTOF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采用双AAV载体递送系统突破大基因递送限制,成功恢复10余名患者听力和言语[21][23] - 基因治疗在噪声言语与音乐感知中表现优于人工耳蜗,听觉皮层功能重建证据发表于Nature Human Behaviour及JAMA Neurology[29] - 团队研究成果获《柳叶刀》封面导读,国际评价为"耳聋治疗的范式转变",相关技术方案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等顶级期刊[24][28] 技术攻关与创新 - 攻克OTOF基因治疗两大挑战:双AAV载体拆分递送解决基因容量限制,自主开发微创内耳递送路径和给药装置[23] - 听觉皮层激活研究显示基因治疗后前颞叶、颞顶叶区域功能显著提升,证实听觉通路重建[28][29] - 团队在Nature Reviews Genetics发表综述,系统论述耳聋基因治疗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