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印度 - 中东 - 欧洲经济走廊
icon
搜索文档
海湾国家如何用关键一招破解中东局势?
虎嗅· 2025-10-03 15:59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贸易秩序正转向区域集团竞争,经济走廊成为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关键工具 [3] - 海湾国家凭借地理优势和资本实力,通过参与多经济走廊战略,从被动投资接受者转变为区域互联互通的积极塑造者 [3][14] - 三大经济走廊(IMEC、IDRC、一带一路)各有战略目标与挑战,海湾国家采取平衡策略以提升全球影响力并实现经济多元化 [7][10][13][14] 海湾国家战略定位与投资 - 海湾国家利用优越地理位置和雄厚资本(如阿联酋和科威特主权财富基金均超1万亿美元),奉行“积极中立”原则,与多方保持沟通 [3][5] - 区域大规模基建投资包括沙特17亿美元吉达港建设、阿联酋900公里铁路网络、阿曼苏哈尔港超270亿美元投资,以及2025年完工的2177公里海合会铁路 [4] - 主权财富基金推动经济多元化,沙特吸引149亿美元AI领域投资,阿联酋获得300亿美元加密货币投资 [5] - 减少对美元依赖,阿联酋与印度达成本币交易协议,海合会探索用人民币结算能源贸易 [6] 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 - IMEC于2023年G20峰会启动,由欧美推动,旨在连接印度制造业与欧洲市场,签署方占全球GDP一半以上和约40%人口 [7] - 印度积极推动IMEC,与阿联酋签署政府间协议,并与意大利合作海运和陆路连接,目标促进汽车、制药等关键领域贸易 [7] - 项目以关键港口(如阿布扎比、杜格姆)为支柱,但面临安全成本高、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引发的政治阻力,以及伊朗等区域大国未纳入的挑战 [8][9] - 中国与中东贸易额超5000亿美元(2022年),其中海合会占3000亿美元,海湾国家不会因IMEC危及对华关系 [9] 伊拉克发展之路走廊(IDRC) - IDRC由土耳其和伊拉克牵头,卡塔尔和阿联酋支持,计划建立从伊拉克法奥港至土耳其边境的陆桥,投资估计170亿美元 [10][11] - 项目利用现有物流中心和铁路设施,但未纳入占伊拉克GDP15%的库尔德斯坦,且面临伊朗代理势力和库尔德工人党干扰风险 [10][11] - 资金依赖海湾伙伴,若缺乏阿布扎比和多哈支持可能失败;项目成败关系伊拉克政治稳定和土耳其区域融合 [11][12] “一带一路”倡议 - 海湾国家在“一带一路”中扮演物流和技术中心角色,与中国建立牢固经济伙伴关系 [13] - 与IMEC相比,“一带一路”以集中式愿景运作,而IMEC参与国利益分散;发展中国家不愿在中美间选边站队 [13] 经济走廊的协同与挑战 - 海湾国家通过平衡参与多走廊,避免卷入中美代理人战争,如沙特接触金砖国家但避开正式成员身份 [14] - 走廊可能互补或冲突,重叠倡议导致冗余风险;阿联酋采取务实策略参与多走廊以最大化利益 [14] - 资金挑战突出,欧洲将财政负担转嫁海湾国家,威胁项目长期可行性;地缘政治风险(如加沙冲突、伊朗活动)可能 disrupt 贸易流 [16] - 制度能力弱、监管不匹配和腐败阻碍实施,世界银行估计近三分之一基建投资低效 [16] 数字化与技术整合 - 海湾国家利用AI和智能物流提升走廊效率,如阿联酋杰贝阿里港使用AI和区块链降低交易成本 [22] - 新AI数据中心兴起,中国在“一带一路”中推动技术标准协调,中东国家主动寻求数字投资以匹配自身战略 [22] - 数字支付革命简化跨境交易,但沙特数据本地化法规等技术壁垒可能影响全球互操作性 [23]
今日生效!印媒:关键豁免被撤销,印度再遭美“战略打击”
环球时报· 2025-09-29 06:45
美国制裁决定 - 美国政府宣布自9月29日起撤销对伊朗恰巴哈尔港的制裁豁免,在该港口工作或从事相关活动的印度个人与企业可能面临制裁 [1] - 此决定旨在配合美国孤立伊朗的“最大压力”政策,撤销了2018年依据《伊朗自由与防扩散法案》出台的豁免 [1] 港口战略意义 - 恰巴哈尔港是印度第一个海外港口项目,位于伊朗东南沿海,是印度通往阿富汗及中亚地区的关键海上通道,可绕过巴基斯坦领土 [1][2] - 该港口是印度区域互联互通目标的核心,政府希望借此为内陆地区出口开辟新市场,开展与俄罗斯和欧洲的贸易 [2] - 该港口是2023年宣布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关键一环,整合后较苏伊士运河航线可缩短约40%运输时间 [2] 印度投资与协议 - 自2016年以来,印度对该项目投入巨资,港口吞吐量稳步增长 [3] - 2024年5月,印度与伊朗签署10年期协议,印度全球港口有限公司承诺投入约1.2亿美元用于运营,并提供2.5亿美元信贷支持周边基础设施建设 [3] - 清华大学研究员指出,印度3.7亿美元的港口升级投资或陷入停滞 [4] 潜在影响与风险 - 印度的长期互联互通蓝图可能遭受重创,削弱其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抗衡的能力及在中亚的影响力 [3][4] - 企业可能因合规审查和银行业限制面临货物运输延迟,已在进行中的项目可能放缓,运往阿富汗和中亚的基本商品等运输受影响 [5] - 货物保险费用可能上涨,外国投资者可能不愿参与相关项目 [5] 美印关系背景 - 美印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升级,美国以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出口商品加征50%关税,导致印度出口量下降 [5] - 关税争端给化工、金属、制药和农业等行业带来经济压力,双方高级贸易谈判代表近期未能解决争端 [5]
强制迁移两百万人,意图兴建度假胜地,美国要接管加沙至少10年?
环球时报· 2025-09-02 06:38
加沙战后计划核心内容 - 加沙地带计划在至少10年时间里成为由美国管理的托管地,期间将被改造为旅游度假胜地和高科技中心,全部200万加沙民众将被迫“暂时迁移”[1] - 负责管理的机构拟命名为“加沙重建、经济加速与转型托管机构”(GREAT Trust),该计划正在审议中,尚未得到明确批准[3] - 计划纲要文件未提及最终的巴勒斯坦国家地位,声称权力将移交给一个“经过改革、去极端化的巴勒斯坦政体”,加沙将作为“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的物流枢纽[3] 加沙民众迁移与补偿方案 - 迁移方式有两种:“自愿”前往其他国家,或迁往加沙地带受限制的安全区域[3] - 选择离开的巴勒斯坦人将获得5000美元现金支付、用于在其他地方租房4年的补贴以及一年的食物[3] - 持有土地的加沙居民将获得数字代币以换取其土地开发权,此代币可用于在其他地方开启新生活,或兑换加沙即将兴建的6至8座“人工智能智慧新城”中的公寓[3] 国际反应与批评 - 巴勒斯坦媒体强烈谴责该方案,称这是将加沙变成“美国殖民地”的阴谋,是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公然践踏”[1][4] - 以色列媒体批评该计划“很不严肃”且“缺乏现实依据”,指出强制人口转移违反国际法,且提及的接收国家均未明确同意参与[1][4] - 有批评认为该计划实质是以“经济交易”包装和平构想,试图架空巴勒斯坦自决权和领土完整,以色列将继续掌控加沙[4] 美国对巴勒斯坦签证政策 - 美国国务院拒绝向计划赴美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及其他巴方官员发放签证[5] - 特朗普政府已全面暂停向巴勒斯坦护照持有者发放几乎所有类型的访客签证,包括就医、求学、探亲访友、商务旅行等[6] 以色列应对措施 - 为应对多个西方国家计划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以色列安全内阁讨论了“吞并”约旦河西岸部分区域的可能性[6] - 以色列考虑的选择包括:吞并整个C区(约占约旦河西岸60%土地);将主权扩大到犹太人定居点和约旦河谷地区(约占30%);或仅限于定居点及其通道(约占10%)[7] - 有美国高级官员表示“主权决定权”在以色列手中,沙特媒体称此举是“危险的挑衅”,可能激化地区矛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