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打捞被湮没的严州:海外游子杨斌40年后的回首
观察者网· 2025-09-05 00:35
书籍出版背景 -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杨斌历时十余年创作《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出版 聚焦浙西严州府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3] - 创作源于个人经历和对家乡深厚情感 作者13岁离开浙西南山村 19岁赴北京求学 后35年辗转海外 通过游子回望视角串联水库建设导致的物理湮没和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记忆断裂 [3][4] - 从2011年零星动笔到2023年交稿 前后近20年 通过历史书写留住逐渐被遗忘的山村、人物、景色和故事 [4] 严州府湮没现象 - 物理湮没包括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导致千岛湖湮没严州府六县中的遂安、淳安大部 30万居民迁移 1969年富春江水库又湮没建德北部 5万多人外迁 两次移民占当时严州府人口近一半 [5] - 文化湮没表现为遂安县被撤销、寿昌县并入建德 分水县并入桐庐 90年代撤区并乡让许多小山村消失 行政调整切断历史传承 [5] - 年轻一代对家乡历史了解越来越少 农二代对父母家乡缺乏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 [6] 历史人物影响 - 严子陵是东汉隐士 拒绝光武帝征召 在富春江边隐居 成为高洁的文化符号 甚至影响徽商夜间通过严子陵钓台 [7] - 范仲淹在严州任职半年 修西湖、建祠堂 写《严先生祠堂记》以"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升华严子陵精神 [7] - 严子陵和范仲淹是严州文化符号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 体现"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的品德 [7] 微观历史记录 - 书中记录乾隆嘉兴年间寡妇汪吴氏的故事 通过二三百字县志记载挖掘其抵制父权、坚忍智慧的一生 [8] - 强调历史公正性和民主性 每个人无论地位卑微都应该在历史中有一笔 记录汪吴氏捐出的41块田名称(总共40亩) [8][12] - 通过地方志、口述与田野调查结合 融入人类学和微观史视角 使内容更丰富生动 [11] 严州府地域价值 - 位于江南以南 是长三角边缘丘陵地带 七山二水一分田 与杭嘉湖鱼米之乡形成鲜明对比 [9] - 地处徽州与杭州之间 新安江是连接两地黄金水道 徽商通过严州进入江南 木材、木炭等资源从严州山区运往杭州 支撑南宋以来杭州繁华 [9] - 作为徽杭之间交通枢纽和东南地区物资与文化中转站 在区域文化中独具特色 [9] 研究困难与方法 - 史料稀缺因太平天国时期文献被毁 水库移民时地方文书保存极少 [11] - 依靠地方志、口述与田野调查 多次回乡走访考察子胥岭、西山桥、梅城、吴家祠堂等古迹 与老人交流 [11] - 利用专长找到宋元以来海外文献(包括非汉文文献)中关于严州的记录 从世界角度书写严州地位 [11] 书籍核心目的 - 强调历史不在博物馆或官修史书中 而在每个人个人、家庭、家乡和记忆中 [12] - 呼吁普通人书写或讲述自己故事 激发读者对家乡兴趣 尤其让农二代重新认识父母故乡找到文化根源 [12] - 希望通过本书尝试地方史书写新范式 写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史 [9][12]
宛平城焕新开放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19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 - 卢沟桥宛平城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国家抗战纪念活动承载地 近年来通过改造提升实现历史遗迹保护与文脉传承的统一 [2] - 街区采取"修旧如旧 建新如故"原则 对城墙周边31组"宛平院子"实施原工艺复建 墙面采用传统糯米灰浆加固 屋面铺设山西手工青瓦 [5][6] - 清理城墙保护范围内建筑 恢复明清民居"磨砖对缝"工艺 呈现"青砖黛瓦连片 红砖红瓦点缀"的整体风貌 [5][6] 博物馆之城建设 - 宛平城打造博物馆之城 通过修缮保护文物院落 引入博物馆及类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3] - 城内设有"拱极营"古代冷兵器展馆 展出当地出土文物 并举办"烽火卢沟 硬气铸魂"专题展 呈现44张图片和11组实物展品 [3][4] - 后续将推出"太行古道""宛平记忆""大丰起兮"等系列专题展 丰富文化底蕴 [4] 文旅融合与运营管理 - "馆桥城园"实现全景开放并采取一体化运营管理 构建贯通式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格局 [4] - 通过顺畅参观路线串联文化旅游与历史纪念功能 形成"馆内学 城中考 园里悟"的研学闭环体验 [4] - 日均客流超2万人次 国际游客日渐增多 城内设有人民咖啡馆 卢沟桥礼物文创商店等打卡点 [6][13] 公共空间与民生改善 - 优化共生院落小环境 改善生活基础设施 西北城垣景观带打造为共享游览休憩空间 [7] - 兴隆寺成为融合休憩研学功能的公共空间 原卢沟桥小学操场升级为全龄段休闲健身区 [7] - "北京文创"集合店汇集40余家国内外文博机构精品文创 抗战胜利主题产品受追捧 [6] 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 展厅呈现1525张照片和3237件(套)文物 设置抗战家书视听空间 [10][11] - 纪念雕塑园举办沉浸式"大思政课" 38尊柱形铸铜雕塑通过二维码技术实现故事讲解 [13] - 卢沟桥小学"小小讲解员"参与导览 传承抗战历史记忆 [13]
录取通知书设计“出新”更“走心”(文化只眼)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7 09:02
高校录取通知书设计趋势 - 录取通知书已成为高校展示文化底蕴和育人理念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内涵挖掘、设计理念、审美意趣、用料材质等方面不断创新[1] - 中国人民大学2025年录取通知书设计为"书灯",融入陕北公学历史画面,传递精神滋养[1] - 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用航天材料制作通知书,搭载卫星心愿收集功能,体现科技特色[1] - 浙江工业大学使用环保材质实现0油墨0溶剂0染料,随机校徽盲盒增强互动性[1] 高校社会责任体现 - 复旦大学120周年特别版录取通知书礼盒包含帮扶地区云南永平的茶砖,体现乡村振兴支持[2] - 通知书设计融入家国情怀元素,鼓励学子勇攀科学高峰,如哈工大航天主题[1][2] 教育行业品牌建设 - 创新型通知书通过互动形式(如扫码写心愿)增强学生情感共鸣,提升品牌认同[1][2] - 特色设计成为高校差异化竞争手段,如人大历史传承、复旦社会责任等不同侧重点[1][2] 材料与工艺创新 - 环保材质应用成为趋势,浙江工业大学实现完全无污染的印刷工艺[1] - 高科技材料运用显著,哈工大采用与航天器相同的热防护材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