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反法西斯战争
icon
搜索文档
通讯|定格共同的胜利——在白俄罗斯重温跨越时空的二战记忆
新华社· 2025-08-16 22:07
此次图片展由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新华社明斯克分社、新华社江苏分社、中国图片社主办,白俄罗 斯国立伟大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协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支持。图片展精选近70张照 片,展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讲述中苏人民并肩作战的动人情谊。 "图片展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震撼。""今日白俄罗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德米特里·茹克说,"中国人民为 全人类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是无价的,没有中国人民的奋勇抗争,就不会有我们共同的胜 利。" 白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际事务书记阿列克谢·阿夫多宁对记者说,这些照片清楚地展现了日本军 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施加的暴行。"他们野蛮占领中国领土、屠戮并摧毁中国的城镇村庄。全世界都应该 知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承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阳光穿透薄云,洒满大地。 在庄严的白俄罗斯国立伟大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胜利厅里,数百名参观者神情肃穆地从一张张历史照片 前缓步走过,他们驻足、凝视、深思。"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15日在此开幕。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付出 ...
如何看近期《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电影热映?国防部回应
南方都市报· 2025-08-08 23:39
国防部回应二战题材电影热映 - 近期国内上映多部反映二战历史的电影 包括讲述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平民壮举的《南京照相馆》和描述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东极岛》[3] -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大校强调 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犯下严重罪行 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3] - 通过影视作品等途径 更多人了解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以及中国和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英勇斗争[3] 历史证据与国际影响 -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主动捐献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历史证据 并将这些证据公诸于世[3] - 在确凿的历史证据面前 任何歪曲二战历史或美化侵略战争的企图都不可能得逞[1][3] 抗战胜利纪念与国防建设 - 2024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3] - 中国军队将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以更强大的能力和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3]
共忆历史 传承友谊——俄罗斯各界参观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
新华网· 2025-07-26 09:50
中俄历史友谊与反法西斯战争贡献 -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举办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 展出61幅精选照片 回顾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历史及苏联航空志愿队并肩战斗事迹 [1] - 图片展主题为"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吸引约600名俄罗斯各界人士到场观看 [1] - 展览内容突出中国人民14年顽强抵抗对反法西斯战争的突出贡献 中国是参战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联盟国家 [2] 历史事件与学术评价 - 俄罗斯学者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力量 凝聚了维护国家主权与文化的爱国力量 [2] - 图片展包含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资料 俄罗斯科学院专家认为其展现了特定时期中国社会风貌 [1][2] - 俄中商会会长通过家族二战经历强调展览情感价值 特别提及中俄老战士相拥照片体现深厚情谊 [2] 当代国际关系延续 - 俄罗斯教授评价图片展诠释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贡献 强调两国战斗情谊不可遗忘 [2] - 观展嘉宾普遍认为当前俄中关系处于历史高水平 是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情谊的延续与发展 [2] - 学者提出俄中需共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 在复杂形势下捍卫二战胜利成果 [3]
抗战影像记忆|生死大救援
新华社· 2025-07-19 17:02
历史事件回顾 - 美国退役陆军中校托马斯·马西亚2018年10月造访江西上饶,追随杜立特行动上饶救援的历史足迹,并留下英文手写感谢信[1] - 1942年4月18日美军杜立特航空队空袭日本东京等城市,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场标志性战役[1] - 64名飞行员因油料耗尽坠毁在江西、浙江等地,其中18名获江西上饶军民冒死营救[1] 救援细节 - 14号机组5名队员均降落在上饶,被当地村民、政府官员和士兵救起[3] - 副机长杰克·西姆斯跳伞后被密良坳村村民官文清发现,村民提供红薯和茶水,西姆斯回赠糖果[9] - 官文清带中国士兵护送西姆斯至县城,9天后西姆斯返回村庄拍摄村民合影[9] 历史传承 - 杜立特行动队员及后人成立协会,每年举行纪念活动感谢中国救援者[5] - 托马斯·马西亚通过父亲珍藏的相册找到1942年上饶村民与飞行员的合影[5] - 92岁的官冬香(当年被拍女童)仍清晰记得救援细节,希望与飞行员后人重逢[9] 历史意义 - 杜立特行动改变太平洋战场走势,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有重要推动作用[11] - 上饶救援事件成为中美人民友谊的象征,相关照片和信件被长期保存[1][5][11]
焦点访谈|文物里的红色记忆,有哪些首次披露的历史事实?
央视网· 2025-07-07 21:45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核心 [3] - 展览面积达1.22万平方米,展出1525张照片和3237件文物,其中近三分之一文物为首次展出 [3] - 展览分为八个部分,全景展现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历程 [3] 中国共产党早期抗战贡献 - 九一八事变后24小时内,中共满洲省委即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半个月内连续发布三份宣言,率先举起武装抗日旗帜 [5] - 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起草的《对日战争宣言》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早9年 [7] - 东北抗日游击队逐渐成为主要抗日武装力量,涌现杨靖宇、赵尚志等烈士事迹 [9] 全民族抗战关键节点 - 卢沟桥事变次日(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布通电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11][13] - 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首次重大胜利 [15][17] - 百团大战(1940年8月-1941年1月)投入105个团20余万人,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21] 军事作战数据 - 1937-1945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作战125165次 [22] - 统计表显示:歼灭日军合计超过33万人(含伤俘),歼灭伪军合计超过45万人(含伤俘) [22] -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 [22] 历史意义 - 展览通过首展文物如沈忠明烈士证明书、李天佑作战笔记等,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战精神 [11][17] - 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政治领导力与战略决策,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13][15]
暴风雨中的微笑(创作者谈)
人民日报· 2025-07-04 06:08
苏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苏俄文学对一代中国作家的影响广泛而持久,从20世纪初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影响了包括王蒙等作家的创作风格 [8] - 王蒙的《青春万岁》等作品接续和贯通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其自由、变化丰富的文体对年轻作家产生极大影响 [8] - 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等苏俄诗人的译作与小说、戏剧、绘画、电影共同勾勒出理想高蹈且浪漫的时代画卷 [9] 革命文学与历史背景 - 小说《千里江山图》描绘中国共产党革命者的故事,灵感来源于90多年前中国革命者的生平事迹和时代精神氛围 [9] - 革命者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范围内革命思想传播的影响,投身理想事业,其形象寄寓在时代画卷中 [9] - 地下工作者的艰苦环境与选择在小说中被真实还原,环境描写为人物行为提供依据 [9][10] 谍战小说的文学价值 - 谍战小说不仅是类型小说,更从社会环境、思潮思想、人物关系等角度探索地下工作者的生存状况 [10] - 谍战小说为观察剧烈动荡时代中的人性、命运和选择提供独特通道,揭示幽微之处与复杂动机 [10][11] - 类型小说(如谍战、侦探、犯罪小说)的叙事方式有助于解析人性、探究心理、探寻历史线索 [11] 战争文学的共同记忆 - 《荷花淀》《铁道游击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安妮日记》《辛德勒名单》等作品揭示了法西斯战争的普遍灾难与创伤记忆 [13] - 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但包含人性光辉,唤起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悲悯与反思 [13] - 文学作品揭示战争对人的命运的复杂影响,探究极端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 [12][13] 文学创作的意义 - 类型小说是叙事文学的宝库,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智力愉悦与人性洞察,揭开日常生活下的惊心动魄 [12] - 写作的意义在于探究世界表象下的秘密,对不义与不公保持警惕 [13] - 战争文学记录人类故事,唤起对共同记忆的深思 [13]
意寓坚韧与希望的交响曲
人民日报· 2025-05-26 06:00
历史背景与作品意义 - 《第七交响曲》创作于1941年苏联列宁格勒被纳粹德国围困期间,记录了一座城市的顽强抵抗和全人类的抗争精神[1] - 作品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反战交响曲之一,通过宏大结构、深刻情感和鲜明主题引发对战争创伤、和平价值及人类尊严的反思[1] - 1942年3月5日在古比雪夫首演后,迅速在莫斯科及全苏联巡演并广播,影响力扩展至英美等国[2] 全球演出与传播 - 2025年2月起,美国芝加哥市民交响乐团与湖景交响乐团结合多媒体手段重现战火中的列宁格勒场景[1] - 2025年6月德国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将联合演绎新版[1] - 1942年8月9日列宁格勒公演时仅15名乐手,前线指挥部抽调作战部队演奏家支援,乐谱由运送药品的战机送入[2] 音乐结构与艺术特色 - 第一乐章用弦乐旋律与木管伴奏表现和平生活,后以11小节"入侵主题"递增渲染悲悯音效,象征"母亲的眼泪"[3] - 第二乐章谐谑曲风格通过节奏错位与幽暗管乐讽刺战争对人性的扭曲[3] - 第三乐章以哀伤弦乐与木管独奏描绘战争痛苦,小提琴独奏强化抒情性与哀悼意味[3] - 第四乐章铜管号召性主题与弦乐律动形成情感张力,复调叠加与高难度编排使抗争性达高潮[3] 社会影响与当代价值 - 1942年演出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全球,鼓舞反法西斯斗争民众[2] - 肖斯塔科维奇1942年7月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作品缩微胶卷在英美演出[2] - 2025年全球重演彰显音乐跨越国界与媒介的历史魅力,警示自由和平终将战胜暴力恐惧[4]
【史海回眸】被称“东方佐尔格”,阎宝航为苏联卫国战争提供重要情报
环球时报· 2025-05-16 06:56
历史人物贡献 - 阎宝航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最危急关头向苏方提供第一手情报,为苏联打击德军和日军提供了重要战略参考 [1] - 阎宝航的功绩被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评价为可以同苏联著名情报人员佐尔格相媲美,是俄罗斯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1] 人物背景与早期经历 - 阎宝航1895年生于奉天府海城县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家贫,12岁入学,1918年毕业于奉天两级师范学校并创办奉天贫儿学校 [4] - 1927年获得公费留学名额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哲学和社会学,1929年回国后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 [4]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力促张学良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中为蒋介石获释奔走并深得蒋介石夫妇信任 [4] - 193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代号"阎政",成为打入国民党内部的重要情报人员 [4] 情报工作与战略贡献 - 1941年春天阎宝航受党的委托帮助共产国际、苏共搜集情报,建立情报小组并设置秘密电台 [7] - 1941年5月阎宝航从国民党驻纳粹德国武官桂永清处获知德国决定在6月20日前后一星期内进攻苏联的情报,并经多方确认后上报中共中央 [7][8] - 中共中央将情报电告斯大林,苏联驻华使馆武官罗申评价阎宝航的情报为第一,斯大林知晓其贡献 [8] - 1941年11月阎宝航从国民党情报部门了解到日军将对夏威夷瓦胡岛采取军事行动并上报,苏联据此判断日本将南进而调动东方兵员支援莫斯科保卫战 [9] - 1944年阎宝航获取日军关东军在东北的部署、设防计划等详细情报,为1945年苏军进攻关东军起到重要作用 [9] 荣誉与纪念 - 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将"卫国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章"授予阎宝航及其领导的情报小组 [9] - 阎宝航等华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国际战场作出的重要贡献值得铭记 [10]
铭记二战历史  传承深厚友谊
人民日报· 2025-05-09 06:10
中俄二战历史合作 -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参加莫斯科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阅兵式彩排 [2] - 武汉江汉大学师生清明节前往解放公园缅怀苏联援华航空队烈士 [2] - 俄罗斯民众向莫斯科无名烈士墓献花 [3] - 中国留学生与国旗合影留念 [3] 苏联援华航空队事迹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参加援华航空队 200多人在中国牺牲 [7] - 1938年武汉空战中苏联航空队与中国空军击落日机50多架 炸毁日军舰船70多艘 牺牲100多名队员 [7] - 苏联援华航空队被誉为"武汉上空的鹰" [7] - 武汉苏联空军志愿队陈列馆2020年开放 展出飞行员证件等文物 [8] 西北国际通道建设 - 1937-1941年苏联90%援华物资通过西北国际通道运送 包括飞机1200多架 坦克82辆 汽车2000多辆 火炮4300多门 机枪1.4万挺 [13] - 中国向苏联输送钨砂 纯锑 锡 铅等战略矿产及茶叶 羊毛 桐油等农产品 [13] - 通道陆路全长2925公里 航空通道从阿拉木图至兰州 [11] - 新疆甘肃动员50余万各族群众修建 哈萨克族1.2万人20多天修通果子沟路段 [11][12] 历史影响与当代意义 - 中国抗日战争牵制日军兵力 帮助苏联避免两线作战 [8] - 中国人民抗击日军使苏联能从远东抽调50余万兵力抵抗德军 [13] - 中俄学者联合考察通道遗址 举办"丝绸之路与抗战交通"论坛 [13] - 西北国际通道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提供历史借鉴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