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古DNA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石峁遗址人群来源哪里社会结构如何?古DNA研究破解谜题
中国新闻网· 2025-11-27 07:32
石峁遗址人群来源哪里社会结构如何?古DNA研究破解谜题 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被考古学界誉为"石破天惊"的新石器时代石峁遗址,是中国目前 所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其复杂的城防布局、多元的祭祀遗迹与高等级的文物遗存,展现出典型的早 期国家形态与高度的社会复杂化特征。 然而,对于4000多年前的石峁遗址人群来源、社会结构及与周边人群的关系等科学问题,学界长期以来 颇有争议,也备受关注。 确凿证据破解谜题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的最新消息说,该所付巧妹研究团队联合陕西省 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孙周勇考古团队,并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合作者一起,对 来自石峁遗址及周边、晋南地区遗址共169例古代人骨样本,历时13年展开大规模、高分辨率、系统性 古DNA研究,终于以确凿的遗传学证据破解石峁遗址人群来源、社会结构、周边关系等谜题。 石峁遗址城墙,新石器时代石雕艺术令人瞩目(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这项石峁遗址考古取得的重大研究突破,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从遗传学角度对如此大规模、高复杂性的史 前都邑性遗址进行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研究,也是首次 ...
石峁遗址人群来源是哪?古DNA研究破解谜题
央视新闻· 2025-11-27 00:55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付巧妹科研团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历时13年,对来自石峁遗址、周边遗址及晋 南地区共169例古代人骨样本开展了大规模、高分辨率的核基因组研究。 该研究以确凿遗传学证据证实石峁文化人群主体源于陕北仰韶晚期人群,确立了其文化和人群发展的连续性; 揭示石峁文化人群与晋南陶寺文化人群、裕民文化人群、南方稻作农业人群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展现出史前农牧业人群广泛的互动交流历史场景; 最重要的是研究精细重建了石峁古城内部横跨四代的家族谱系,清晰透视其以父系亲缘为核心构建社会等级的运行模式,为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发 展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范本,为探究东亚早期国家起源的权力继承模式、统治家族与社会阶层构成提供了首个直接的遗传学证据,对于认识中国 乃至整个东亚的早期文明形态具有关键意义。 该研究成果北京时间11月2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带,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其复杂的城防布局、多元的祭祀遗迹与高等级的文物遗存,展现出典 型的早期国家形态与高度的社会复杂化程度。然而,关于该遗址及相关文化人群的遗传来源, ...
国际最新研究:古DNA为揭示早期埃及人遗传多样性提供新线索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2:37
基因组学研究突破 -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称研究人员从上埃及Nuwayrat地区古王国墓葬中提取到一名古埃及个体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 这些数据可追溯至古埃及第三至第四王朝(公元前2686-前2125年) [1] - 该研究揭示古埃及个体与北非及中东地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人群的亲缘关系 为早期埃及人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1] - 此前数十年研究对古埃及人整体理解有所增进 但对其遗传构成了解不多 迄今只有3个古埃及个体的基因组得到部分测序 [1] 研究样本与方法 - 研究分析一名男性个体的新测序基因组 放射性碳测年为修正后公元前2855-前2570年左右 与埃及早王朝末尾及古王国时期起始重叠 [2] - 该个体被发现埋葬于Nuwayrat的密封陶罐中 社会地位较高 年龄在44-64岁之间 [2] - 从7个DNA样本中筛选出2个保存完好的样本进行测序 并与3233个现代个体和805个古代个体的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 [2] 研究发现 - 通过遗传模拟 将该Nuwayrat个体基因组的绝大部分追溯到北非新石器时代的祖先 [2] - 约20%基因组与东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相关 补充了两个地区有贸易往来和相互影响的现有考古学证据 [2] - 研究发现推动了对古王国时期埃及人的理解 并揭示了可能有利于古DNA保存的埋葬条件 [3]
【人民日报海外版】给了丹尼索瓦人一张“脸”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3 11:29
丹尼索瓦人研究突破 - 科学家基于遗传学发现丹尼索瓦人,现今东亚人和大洋洲人基因中有其遗传痕迹[2] - 中国科学院与河北地质大学团队确认距今至少14.6万年的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属于丹尼索瓦人支系[2] - 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2] 研究技术突破 - 建立古蛋白全自动化鉴定人群方法体系,产生迄今最高质量古人类蛋白组数据[5] - 创新性从0.3毫克牙结石中提取到丹尼索瓦人特有线粒体DNA[5] - 古蛋白与古DNA研究互为印证,首次将完整头骨与丹尼索瓦人分子证据关联[5] 形态学发现 - 哈尔滨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龙人",与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下颌骨存在显著相似性[3] - 研究揭示了丹尼索瓦人较完整的头骨形态特征[4] - 为识别东亚其他可能属于丹尼索瓦人的化石(如大荔人、金牛山人等)提供参照[5] 学术价值 - 破解了丹尼索瓦人形态之谜,为其时空分布研究提供重要证据[4] - 证实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和东亚北部[6] - 为后续中晚更新世古人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了范本[6]
80后中国女科学家研究成果一天内同时等上Cell、Science、Nature,让我们首次看清已灭绝的丹尼索瓦人样貌
生物世界· 2025-06-20 15:14
古人类研究突破 - 付巧妹团队在2025年6月18日同时发表3篇顶刊论文,创下科研纪录[2] - 研究基于哈尔滨发现的≥14.6万年人类头骨化石,首次明确丹尼索瓦人外貌特征[4] - 通过古蛋白和古DNA双重验证技术,确认该头骨属于丹尼索瓦人种群[4][6] 关键技术方法 - 从头骨化石提取95种古蛋白片段,发现丹尼索瓦人特异性序列[24] - 首次从旧石器时代牙结石中成功提取宿主线粒体DNA[25] - 开发的新型古遗传学方法为中更新世研究开辟新途径[29] 学术争议与进展 - 河北地质大学2021年曾将该头骨命名为"龙人"新物种[22] - 形态学显示与甘肃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存在显著相似性[24] - 分子证据最终确认其属于早期丹尼索瓦人分支[26] 化石发现历程 - 头骨化石1933年发现于哈尔滨,曾被秘密保存85年[20] - 2018年捐赠给河北地质大学,铀系测年≥14.6万年[21] - 是目前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之一,体积为人属最大[21] 丹尼索瓦人研究脉络 - 2010年首次通过西伯利亚指骨mtDNA发现该人种[8] - 2019年甘肃下颌骨成为首例洞穴外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化石[11] - 2025年台湾澎湖下颌骨通过4241个氨基酸残基鉴定为男性个体[15]
Cell重磅:付巧妹团队通过牙结石古DNA证实,哈尔滨古人类“龙人”并非全新人类,而是丹尼索瓦人
生物世界· 2025-06-18 22:46
龙人头骨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 1933年哈尔滨建筑工人发现保存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铀系测年显示其年代不晚于14.6万年[2] - 2021年研究团队在The Innovation期刊发表3篇论文,将该头骨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认为其代表全新古人类支系[2] 学术争议与丹尼索瓦人关联 - 学术界对龙人是否为全新支系存在争议,形态学显示其与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下颌骨相似,但缺乏直接遗传证据[4] - 丹尼索瓦人遗骸普遍残破,龙人头骨可能提供首个完整形态与遗传学关联的突破性证据[5] 古DNA技术突破性研究 - 2025年Cell论文首次从龙人牙结石中提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技术优化包括: - 使用0.3mg牙结石样本构建20个DNA文库,筛选出7个含特异性变异的文库[10] - 开发污染评估方法剔除82%现代人污染,仅分析<60bp的短片段数据[10] - 自主算法构建祖先型参考序列减少比对误差[10] 遗传学与年代学分析结果 - 龙人线粒体DNA显示其属于丹尼索瓦人早期分支,与西伯利亚18.7-21.7万年前的个体更接近[11] - 年代学支持龙人(≤14.6万年)与丹尼索瓦洞穴早期个体(12.3-21.7万年)的关联性[11] 研究的多重科学意义 - 首次实现丹尼索瓦人遗传信息与近完整头骨形态的直接关联[13] - 验证牙结石作为中更新世古DNA载体的潜力,开辟新技术途径[14] - 证明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