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丹尼索瓦人
icon
搜索文档
祝贺!季强/徐星/周忠和获2025未来科学大奖,证实鸟类起源于恐龙
生物世界· 2025-08-06 10:31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情况 - 2025年8月6日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和香港两地揭晓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项奖项每项奖金为等值100万美元的人民币[2] -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为季强、徐星、周忠和表彰他们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3][6][8][9][11] - 季强教授与付巧妹研究员合作发表Cell和Science论文研究哈尔滨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头骨化石通过古蛋白和古DNA分析首次明确丹尼索瓦人外貌特征[13] 历届获奖人统计 - 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39位获奖者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领域[16] - 生命科学奖历届获奖者包括卢煜明、施一公、李家洋、袁隆平等14位科学家[16] - 物质科学奖历届获奖者包括薛其坤、潘建伟、马大为等14位科学家[16] 学术研究突破 - 季强团队通过哈尔滨头骨化石的铀系测年确认其年代≥14.6万年并首次完成丹尼索瓦人外貌复原[13] - 该研究终结了15年来对丹尼索瓦人外貌的猜测成果发表于Cell和Science顶级期刊[13]
丹尼索瓦人长什么样?中国14.6万年前“龙人”给了一张“脸”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00:12
丹尼索瓦人研究突破 - 确认哈尔滨发现的"龙人"头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支系 该化石距今至少14 6万年 保存近乎完整 是已知早期丹尼索瓦人支系的重要发现 [1] - 通过古蛋白和古DNA双重验证 首次将完整头骨形态与分子证据直接关联 破解了困扰学界15年的丹尼索瓦人形态之谜 [4][5] - 研究建立古蛋白全自动化鉴定方法 获得308 458个谱图和20 455个肽段 比同期化石数据多11倍 代表目前最高质量的古人类蛋白质组数据 [6] 研究方法创新 - 首创从牙结石中提取微量古DNA的技术 仅用0 5毫克和0 3毫克样本就成功获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 [6][9] - 开发新型算法识别古DNA短片段 构建人类祖先型与丹尼索瓦祖先型参考序列 最大程度减小比对误差 [9] - 建立古蛋白全自动化人群分类体系 发现122个人科特有氨基酸突变位点 系统发育分析支持率达98%-100% [6] 学术价值与影响 - 证实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的广阔地域 时间跨度至少14 6万-21 7万年 [5][9] - 为识别东亚其他古人类化石(如大荔人 金牛山人)是否属于丹尼索瓦人提供了重要形态参照 [10] - 研究成果同步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期刊 为后续中晚更新世古人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范本 [5][10]
Cell重磅:付巧妹团队通过牙结石古DNA证实,哈尔滨古人类“龙人”并非全新人类,而是丹尼索瓦人
生物世界· 2025-06-18 22:46
龙人头骨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 1933年哈尔滨建筑工人发现保存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铀系测年显示其年代不晚于14.6万年[2] - 2021年研究团队在The Innovation期刊发表3篇论文,将该头骨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认为其代表全新古人类支系[2] 学术争议与丹尼索瓦人关联 - 学术界对龙人是否为全新支系存在争议,形态学显示其与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下颌骨相似,但缺乏直接遗传证据[4] - 丹尼索瓦人遗骸普遍残破,龙人头骨可能提供首个完整形态与遗传学关联的突破性证据[5] 古DNA技术突破性研究 - 2025年Cell论文首次从龙人牙结石中提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技术优化包括: - 使用0.3mg牙结石样本构建20个DNA文库,筛选出7个含特异性变异的文库[10] - 开发污染评估方法剔除82%现代人污染,仅分析<60bp的短片段数据[10] - 自主算法构建祖先型参考序列减少比对误差[10] 遗传学与年代学分析结果 - 龙人线粒体DNA显示其属于丹尼索瓦人早期分支,与西伯利亚18.7-21.7万年前的个体更接近[11] - 年代学支持龙人(≤14.6万年)与丹尼索瓦洞穴早期个体(12.3-21.7万年)的关联性[11] 研究的多重科学意义 - 首次实现丹尼索瓦人遗传信息与近完整头骨形态的直接关联[13] - 验证牙结石作为中更新世古DNA载体的潜力,开辟新技术途径[14] - 证明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14]
全球人群基因组填上“最后一块拼图”,能解答人类起源了吗?
观察者网· 2025-05-30 11:53
东南亚基因组计划核心进展 - 构建了目前最完整的东南亚人群基因组变异数据集SEA3K,填补全球人群基因组研究的空白 [1] - 运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实现全基因组覆盖,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变异位点识别与统计分析,解决了传统分子生物学位点不足的质疑 [3] - 采用基于溯祖理论的全基因组推测方法(PSMC),明确基因谱系会因遗传漂变随机消失,驳斥了"变异全部保留"的误解 [3][4] 技术方法与理论突破 - 通过群体有效大小(Ne)数学模型量化基因谱系消失概率,例如当代群体中两个谱系源自同一祖先的概率为1/2Ne [4] - 引入"松散分子钟"和"随机本地分子钟"概念,允许DNA变异速率存在差异,超越传统"严格分子钟"的局限性 [3] - 发现东南亚土著人群中丹尼索瓦人多次基因渗入的遗迹,证实现代人类与丹尼索瓦人存在无生殖隔离的混血 [5][12] 人类演化争议与证据 - 中国最早的分子证据来自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但更早的元谋人、北京人等化石尚未获得古DNA支持 [6][8] - 尼安德特人对现代人类基因贡献平均值为2%,丹尼索瓦人对大洋洲人群贡献达3-6%,其他大陆人群约0.1% [12] - 发现"幽灵"早期智人(Super-Archaic)的基因残留,可能通过丹尼索瓦人间接影响现代人类 [12] 形态特征与演化机制 - "铲形门齿"等表型特征可能由趋同进化导致,例如鼻梁形态与气候适应性相关,而非单一遗传连续性 [9][10] - 复旦表型研究院通过环境模拟舱(如低氧环境)研究表型形成机制,揭示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 [10][11] 研究意义与区域价值 - 东南亚人群遗传多样性高,位于现代人"走出非洲"迁徙路线的关键节点,其基因组对疾病遗传研究具重要启示 [14] - 突破欧美"西方中心论"视角,填补亚洲人群基因组学研究长期被忽视的空白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