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索瓦人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海外版】给了丹尼索瓦人一张“脸”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3 11:29
丹尼索瓦人研究突破 - 科学家基于遗传学发现丹尼索瓦人,现今东亚人和大洋洲人基因中有其遗传痕迹[2] - 中国科学院与河北地质大学团队确认距今至少14.6万年的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属于丹尼索瓦人支系[2] - 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2] 研究技术突破 - 建立古蛋白全自动化鉴定人群方法体系,产生迄今最高质量古人类蛋白组数据[5] - 创新性从0.3毫克牙结石中提取到丹尼索瓦人特有线粒体DNA[5] - 古蛋白与古DNA研究互为印证,首次将完整头骨与丹尼索瓦人分子证据关联[5] 形态学发现 - 哈尔滨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龙人",与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下颌骨存在显著相似性[3] - 研究揭示了丹尼索瓦人较完整的头骨形态特征[4] - 为识别东亚其他可能属于丹尼索瓦人的化石(如大荔人、金牛山人等)提供参照[5] 学术价值 - 破解了丹尼索瓦人形态之谜,为其时空分布研究提供重要证据[4] - 证实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和东亚北部[6] - 为后续中晚更新世古人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了范本[6]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了6篇Cell论文:蚂蚁生命之树、高效抗病育种、数字胚胎、丹尼索瓦人长相、章鱼触觉感知、土著人皮肤微生物组
生物世界· 2025-06-21 11:23
华人学者Cell期刊研究亮点 - 本周华人学者在Cell期刊发表6篇研究论文,涵盖蚂蚁进化、章鱼感知、微生物组、作物抗病、胚胎重建及古人类学等领域[2] 重构蚂蚁生命之树 - 研究整合全球163种蚂蚁全基因组数据,重构蚁科生命之树,覆盖现生12/16亚科和97/343属[6] - 将蚂蚁共同祖先追溯至1.57亿年前侏罗纪晚期,澄清了蚁科物种复杂亲缘关系[6] 章鱼触觉感知机制 - 发现环境微生物代谢产物直接作用于章鱼感知受体,调控其神经感知系统并驱动捕食等行为[11] - 研究拓展了对微生物-动物界面协同进化的理解,为无脊椎动物感官机制研究提供新框架[11] 土著人皮肤微生物组 - 研究马来半岛原住民叠瓦癣疾病,发现其皮肤微生物群中痤疮丙酸杆菌等共生菌丰度显著低于城市人群[16] - 通过真菌培养和测序揭示同心性毛癣菌感染机制,为慢性真菌感染治疗策略提供新见解[16] 作物抗病育种突破 - 首次证明通过共递送感受型与辅助型NLR免疫受体,可打破远缘植物间免疫信号传导限制[21] - 该发现为作物病害绿色防控和多物种分子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21] 胚胎数字重建技术 - 在E7.5-E8.0阶段以单细胞分辨率构建小鼠3D数字胚胎,建立首个单细胞时空胚胎图谱[26] - 开发配套网络探索工具,为研究器官发生早期发育和疾病机制提供全新平台[26] 丹尼索瓦人研究进展 - 从14.6万年前哈尔滨头骨化石牙结石中首次提取丹尼索瓦人古DNA,实现头骨形态与遗传学证据关联[30] - 该成果开创中更新世人类遗传学研究新途径,为东亚古人类演化研究提供关键线索[30]
80后中国女科学家研究成果一天内同时等上Cell、Science、Nature,让我们首次看清已灭绝的丹尼索瓦人样貌
生物世界· 2025-06-20 15:14
古人类研究突破 - 付巧妹团队在2025年6月18日同时发表3篇顶刊论文,创下科研纪录[2] - 研究基于哈尔滨发现的≥14.6万年人类头骨化石,首次明确丹尼索瓦人外貌特征[4] - 通过古蛋白和古DNA双重验证技术,确认该头骨属于丹尼索瓦人种群[4][6] 关键技术方法 - 从头骨化石提取95种古蛋白片段,发现丹尼索瓦人特异性序列[24] - 首次从旧石器时代牙结石中成功提取宿主线粒体DNA[25] - 开发的新型古遗传学方法为中更新世研究开辟新途径[29] 学术争议与进展 - 河北地质大学2021年曾将该头骨命名为"龙人"新物种[22] - 形态学显示与甘肃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存在显著相似性[24] - 分子证据最终确认其属于早期丹尼索瓦人分支[26] 化石发现历程 - 头骨化石1933年发现于哈尔滨,曾被秘密保存85年[20] - 2018年捐赠给河北地质大学,铀系测年≥14.6万年[21] - 是目前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之一,体积为人属最大[21] 丹尼索瓦人研究脉络 - 2010年首次通过西伯利亚指骨mtDNA发现该人种[8] - 2019年甘肃下颌骨成为首例洞穴外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化石[11] - 2025年台湾澎湖下颌骨通过4241个氨基酸残基鉴定为男性个体[15]
【科技日报】研究证实哈尔滨古人类是丹尼索瓦人
科技日报· 2025-06-19 08:58
丹尼索瓦人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与河北地质大学季强团队合作,对哈尔滨发现的距今至少14.6万年的古人类头骨进行研究,确认其为丹尼索瓦人[1] - 研究首次将近乎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与丹尼索瓦人分子证据直接联系起来,并首次关联了丹尼索瓦人较完整的头骨形态[2] - 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1] 研究方法创新 - 建立了自动分析古蛋白的全新方法体系,从头骨中获取了迄今质量最高、信息最丰富的古人类蛋白质数据[2] - 通过分析蛋白质上的关键特征,确认哈尔滨古人类与已知的西伯利亚丹尼索瓦人高度匹配[2] - 从仅0.3毫克和0.5毫克的牙结石样本中成功提取到丹尼索瓦人特有的线粒体DNA[2] 研究意义 - 解决了科学界长期困扰的丹尼索瓦人长相之谜[1] - 为鉴定其他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可能[2] - 审稿专家高度评价该研究显示了卓越的实验和计算机分析技术[2] 丹尼索瓦人背景 - 丹尼索瓦人是一支神秘的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多万年至5万年前[1] - 此前在我国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和台湾澎湖海域发现过他们的牙齿或骨骼碎片[1] - 哈尔滨头骨化石的下颌骨与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具有显著相似性[1]
【新华社】我国科学家把丹尼索瓦人同日推上两大顶刊
新华社· 2025-06-19 08:35
研究成果 - 我国科学家对距今至少14.6万年的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及其牙结石开展研究,成果刊登于《科学》和《细胞》两大国际学术顶刊 [1] - 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与河北地质大学季强教授团队联合开展 [1] - 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将一枚近乎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与神秘的丹尼索瓦人群关联起来,破解了丹尼索瓦人的形态之谜 [1] 研究方法 - 通过自主建立的前沿古蛋白实验系统与创新的古DNA实验方案开展研究 [1] - 联合团队基于创新性的古蛋白和古DNA分析方法,发现哈尔滨古人类是丹尼索瓦人,且属于已知早期丹尼索瓦人支系 [2] - 从仅0.3毫克牙结石样本中筛选出古DNA片段,牙结石致密的矿化结构为古DNA保存提供了相对封闭的微环境 [2] 研究意义 - 《细胞》评审专家评价研究提供了关键贡献,给了丹尼索瓦人一张"脸",也为其他亚洲化石关联到丹尼索瓦人开辟了可能性 [1] - 两项关键证据首次揭示了丹尼索瓦人较完整的头骨形态,证明丹尼索瓦人至少14.6万年前已广泛分布在亚洲广大区域 [2] - 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为从更新世人类化石恢复人类古DNA提供了新的可能 [2] 研究背景 - 丹尼索瓦人是一支已灭绝的古人类,最早发现于2010年,与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对现代大洋洲、东亚、南亚和美洲原住人群都有遗传贡献 [1] - 现有的丹尼索瓦遗骸都较为残破,缺乏同时具备完整形态特征和确凿分子证据的化石标本 [1] - 在黑龙江哈尔滨发现一枚保存近乎完整的、距今至少14.6万年的中更新世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龙人",形态学研究暗示可能属于丹尼索瓦人 [1]
丹尼索瓦人长什么样?中国14.6万年前“龙人”给了一张“脸”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00:12
丹尼索瓦人研究突破 - 确认哈尔滨发现的"龙人"头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支系 该化石距今至少14 6万年 保存近乎完整 是已知早期丹尼索瓦人支系的重要发现 [1] - 通过古蛋白和古DNA双重验证 首次将完整头骨形态与分子证据直接关联 破解了困扰学界15年的丹尼索瓦人形态之谜 [4][5] - 研究建立古蛋白全自动化鉴定方法 获得308 458个谱图和20 455个肽段 比同期化石数据多11倍 代表目前最高质量的古人类蛋白质组数据 [6] 研究方法创新 - 首创从牙结石中提取微量古DNA的技术 仅用0 5毫克和0 3毫克样本就成功获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 [6][9] - 开发新型算法识别古DNA短片段 构建人类祖先型与丹尼索瓦祖先型参考序列 最大程度减小比对误差 [9] - 建立古蛋白全自动化人群分类体系 发现122个人科特有氨基酸突变位点 系统发育分析支持率达98%-100% [6] 学术价值与影响 - 证实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的广阔地域 时间跨度至少14 6万-21 7万年 [5][9] - 为识别东亚其他古人类化石(如大荔人 金牛山人)是否属于丹尼索瓦人提供了重要形态参照 [10] - 研究成果同步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期刊 为后续中晚更新世古人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范本 [5][10]
Cell重磅:付巧妹团队通过牙结石古DNA证实,哈尔滨古人类“龙人”并非全新人类,而是丹尼索瓦人
生物世界· 2025-06-18 22:46
龙人头骨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 1933年哈尔滨建筑工人发现保存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铀系测年显示其年代不晚于14.6万年[2] - 2021年研究团队在The Innovation期刊发表3篇论文,将该头骨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认为其代表全新古人类支系[2] 学术争议与丹尼索瓦人关联 - 学术界对龙人是否为全新支系存在争议,形态学显示其与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下颌骨相似,但缺乏直接遗传证据[4] - 丹尼索瓦人遗骸普遍残破,龙人头骨可能提供首个完整形态与遗传学关联的突破性证据[5] 古DNA技术突破性研究 - 2025年Cell论文首次从龙人牙结石中提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技术优化包括: - 使用0.3mg牙结石样本构建20个DNA文库,筛选出7个含特异性变异的文库[10] - 开发污染评估方法剔除82%现代人污染,仅分析<60bp的短片段数据[10] - 自主算法构建祖先型参考序列减少比对误差[10] 遗传学与年代学分析结果 - 龙人线粒体DNA显示其属于丹尼索瓦人早期分支,与西伯利亚18.7-21.7万年前的个体更接近[11] - 年代学支持龙人(≤14.6万年)与丹尼索瓦洞穴早期个体(12.3-21.7万年)的关联性[11] 研究的多重科学意义 - 首次实现丹尼索瓦人遗传信息与近完整头骨形态的直接关联[13] - 验证牙结石作为中更新世古DNA载体的潜力,开辟新技术途径[14] - 证明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14]
全球人群基因组填上“最后一块拼图”,能解答人类起源了吗?
观察者网· 2025-05-30 11:53
日前,东南亚基因组计划宣布构建了目前最完整的东南亚人群基因组变异数据集—SEA3K,全球人群 基因组研究填上了"最后一块拼图"。就相关问题,观察者网科普作者岑少宇对话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人类学系青年研究员王轲。 观察者网:东南亚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一大进展,对于分析人类的演化过程,也有很重要的 意义。但长期以来,一些人批评分子生物学方法比较的位点太少,那么如今的基因组计划,是否早已解 决了这一质疑? 王轲:如今的基因组计划运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实现了对全基因组全面覆盖,位点太少的质疑可以 打消了。 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同时发展的,还有一整套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方法,用于分析、比较人类的诸多基因。 所利用的原理包括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识别基因里的变异位点,再将个人或群体的变异位点进行统计学分 析,比如计算频率、估算群体间相似度与差异。还可以通过对变异位点进行功能注释,进而推断这些变 异是否影响一些基因功能、疾病等等。 观察者网:还有人不断宣传称,分子生物学基于"分子钟"的假设,需要设置DNA变异速率恒定、所有 变异都会保留等"不靠谱"的前提,但这些质疑,是不是出自某种误解?例如变异速率恒定问题,"严格 分子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