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能源局为绿电消费划硬性“KPI”,电解铝首迎强制消费考核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19:56
绿证市场需求与价格趋势 - 《通知》明确2025年、2026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重点用能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将扩大绿证市场需求 [1] - 2024年全国完成绿证交易4.46亿个,同比增长364% [1] - 2025年5月全国绿证单独交易1982万个,交易平均价格为2.73元/个,环比增长18.12% [2] - 绿证价格上涨原因包括中国绿证获得RE100全面认可、136号文调整供给预期、各省面临"十四五"能耗双控考核 [2] - 随着电解铝等行业绿电消费比例目标明确,且核算以绿证为主,绿证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 [3] 重点行业绿电消费比例要求 - 电解铝、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2025年绿电使用比例为25.2%—70%,数据中心为80% [1] - 电解铝行业成为2025年唯一强制考核对象,要求绿电消费比例达到25%以上 [1][4] - 数据中心绿电消费比例要求是《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政策的延续 [5][6] - 钢铁、水泥等行业绿电消费比例与各省总量消纳责任权重一致,多数行业目前"只监测不考核" [2][5] - 2026年有6个省份的行业预期目标开始高于地区整体要求 [6] 电解铝行业政策背景 - 电解铝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重点领域,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明确其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目标 [4] - 2024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和《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均提出到2025年底电解铝行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25%以上 [4] - 电解铝行业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水电大省,大量水电绿证可用于完成权重考核 [4] 企业应对策略 - 数据中心可通过网电+绿证模式满足稳定用电和低碳指标,或探索自建风电光伏配储模式 [6] - 企业选择经济性最优解需考虑地区发电量结构、资源禀赋、电价、用电需求特性等因素 [7] - 高耗能企业自建分布式光伏电量有限,主要从经济性出发选择网电+绿证或自建模式 [7] - "只监测不考核"安排为企业提供适应时间,2024年政策对电解铝行业也是先监测后考核 [7]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改革进程与展望
2025-07-15 09:58
纪要涉及的行业 电力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改革**: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推动全国统一大电力市场建设,实现跨区域交易和余缺互济,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优化资源配置,但短期内受通道容量限制,对各省内部价格结构影响有限,长远看有助于形成统一优化的市场环境[3][5] - **省间电力交易** - **交易环节与模式**:分为中长期和现货环节,中长期交易含年度、月度及月内等不同时间段,年度交易有国家计划范畴下的大水电点对点输送和政府间协议两种模式,未来跨区域常态化机制将推动两大电网统一市场[1][6] - **价格变化趋势**:近年来省间电力交易价格呈下降趋势,主要受煤价下降影响,省间价格通常比省内略低[1][7] - **交易形式**:包括双边协商、挂牌交易和集中竞价,共同形成中长期曲线,省间现货市场确定外来电规模[1][8] - **电网互通与特高压进展** - **中长期互通影响**:去年国网和南网在中长期环节实现互通,短期内因通道满负荷运行影响有限,长远看将提高交易精细化程度,推动联络线通道建设[9] - **特高压核准进展**:目前国网与南网之间尚无新的联络线核准或开工项目迹象,特高压直流线路是风光大基地项目外送的重要途径,虽进展滞后,但预计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线路投入建设[10] - **风光大基地项目** - **项目进展**:十四五规划中的风光大基地项目开工工作已进行,预计今年或明年陆续投产,但建设速度可能慢于预期,导致项目滞后[12][13] - **面临挑战**:面临征地、环评、施工、选址、电量需求、电价谈判、电网投资和盈利规划等多重挑战,新能源装机增速快使部分省份电力缺口减小,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周期长且成本高也影响进度[1][14] - **新能源输送问题**:省际间新能源输送因风光发电波动性大,需配套火电调峰,受端省份接受意愿降低,各省之间争议较大[2][15] - **抽蓄容量与成本影响**:抽水蓄能容量及其成本对未来发展有显著影响,新一轮容量和输配电价成本监审周期将影响投资决策,633号文提出市场回收成本,未来容量电价方法可能调整[4][18][20] - **新能源装机预测**:预计到2030年,风电装机容量约10亿千瓦,光伏20亿千瓦,煤电13.5亿千瓦,气电2.5亿千瓦,水电5.4亿千瓦,核电突破1亿千瓦,基于当前供需、新能源发展及各类发电类型增速推算得出[4][23] - **省级136号文政策**:政策主要衔接现有情况,不会大幅波动,各省根据自身新能源占比及保障性小时数决定存量与增量项目竞价安排,今年下半年可能有两次竞价,后续是否安排取决于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指标能否完成[24][25] - **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每年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会提前发布预期指标,最终约束性指标根据实际装机增长规模确定,各省一般能完成年度目标,部分省份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比例已达30%,未来仍有可能提升[29][30] - **电力供需与保供** - **华东地区情况**:今年华东地区电力缺口有所减少,但夏天因高温保供压力仍存在,光伏发电缓解了白天电力供应缺口,周边省市支援等措施可弥补缺口[32][33][34] - **煤电新增装机**:未来五至六年内煤电新增装机容量先快后慢,到2030年趋于稳定,新能源特别是光伏发电在满足尖峰负荷需求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35] - **极端天气影响**:极端天气可能加剧供需失衡,但全国范围极端高温概率较低,省间市场的余缺互济机制重要[36] - **新能源对负荷曲线影响**:新能源尤其是光伏发电改变用电负荷曲线,使中午和下午高峰时段负荷曲线出现凹陷,弥补空调最高峰时段用电影响[3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特高压输电价格谈判**:特高压输电目前无系统化规则,多依赖两省间谈判,如长江三峡和雅砻江向江苏浙江地区输送水电时,根据年度长协降幅调整价格[16][17] - **调节性机组与储能错配**:大规模建设的抽蓄目前用不上,2030年后大量投产将增加系统运行费用,部分省份倾向于灵活性更高的小规模分散储能[21] - **今年底机制电量竞价基期电量计算**:今年底组织的机制电量竞价基于今年实际完成情况,而非明年预期数据,完成目标可降低基线量,未完成则提高基线量[31]
绿电绿证专题:从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说起
长江证券· 2025-07-14 07: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消纳责任权重明显提升,未完成部分不再向下年结转,预计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的提升将带来约 5100 亿千瓦时的增量新能源电量需求 [2][6] - 2025 年电解铝行业绿电消费比例由监测转为考核,预计带动非水绿证需求约 1.5 亿个,且主要绿电需求将在今年集中释放 [2][7] - 新增钢铁等四大重点用能行业纳入监测,需求侧扩容有望扭转绿证市场“供强需弱”格局,缓解绿证供给过剩压力,催化绿证价格,支撑新能源项目环境溢价兑现 [2][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消纳责任权重明显提升,刚性约束支撑绿电需求 - 2025 年 7 月相关通知明确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应当年完成,不再结转至 2026 年,“三北”地区非水消纳责任权重普遍较高,各地区权重增幅分化 [6][17][18] - 基于相关数据测算,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提升将带来约 5100 亿千瓦时增量新能源电量需求 [6][19] 电解铝绿电消费考核“转正”,需端加速扩容催化绿证价格 - 电解铝行业绿电消费由监测转为考核,预计 2025 年带动非水绿证需求约 1.5 亿个,主要绿电需求今年集中释放 [7][26] - 新增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和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纳入监测,预计新增重点用能行业带动潜在绿证需求约 11 亿个,潜在非水绿证需求约 8 亿个 [7][28][29] 供需两侧同步改善,绿证价格获长期支撑 - 需求侧:电解铝行业考核“转正”和新增四大重点用能行业纳入监测,带动绿证需求扩容,合计非水绿证需求对应约 9800 亿千瓦时新能源电量,占 2024 年新能源电量比例约 53% [8][34] - 供给侧:机制电价政策落地后,约 45%新能源电量不再核发绿证,绿证供给规模预计下降,重点用能行业绿证需求与核发规模基本匹配 [8][34] 投资建议 - 推荐关注优质转型火电运营商华电国际、华润电力、华能国际、国电电力、中国电力、福能股份和部分广东地区火电公司 [9] - 水电板块推荐优质大水电长江电力、国投电力和华能水电 [9] - 新能源推荐龙源电力 H、中国核电和中闽能源 [9]
媒体报道丨绿证消费有待激发,国家能源局推动绿证强制消费有何影响?
国家能源局· 2025-05-30 14:10
绿证市场发展现状 - 全国累计核发绿证49.55亿个,同比增长21.45倍,其中可交易绿证33.79亿个 [1][2] - 全国累计交易绿证5.53亿张,同比增长4.19倍,2024年交易量占核发量10% [1][2] - 绿证核发范围全面拓展,对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基本实现全覆盖 [2] 绿证消费需求与政策推动 - 绿证消费规模有待扩大,供需增速不匹配导致市场不平衡 [2] - 政策要求钢铁、石化等高耗能行业从2025年起逐步提高绿电消费比例 [3] - 短期将增加企业合规成本,长期倒逼绿色转型并构建竞争优势 [3][4] 绿证政策协同与国际认可 - 中国绿证获RE100无条件认可,不再需要提供属性聚合和有效期证明 [9] - RE100成员企业及其供应链企业将加大中国绿证采购力度 [10] - 绿证消费信息拟纳入上市企业ESG报告体系,与国际披露要求趋同 [7][8] 绿证应用场景拓展 - 政策鼓励打造高比例绿电消费的绿电工厂、绿电园区 [6] - 绿证未来可与零碳园区深度融合,转化为园区评价体系的支撑要素 [6] - 企业购买绿证意愿上升,但应用场景不足制约积极性 [6] 绿证国际影响力提升 - RE100无条件认可彰显中国绿证国际权威性,提振消费信心 [10] - 外贸企业和在华外资企业通过采购中国绿证可提升出口绿色竞争力 [10] - 建议企业关注国际气候标准更新,如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范围2指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