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得性偏差

搜索文档
做资产配置应该如何避免追涨?用科学的模型框架做多元化分散
雪球· 2025-08-10 21:04
核心观点 - 资产配置与追涨行为在投资实践中常被混淆,但本质不同 [4][5] - 经典投资组合理论因依赖历史数据计算预期收益率和波动率,导致配置结果呈现"追涨"特征 [9][10] - 行为金融学中的"可得性偏差"解释了主观预期也容易追涨的现象 [13][14] - 建立科学分析框架、依赖客观指标可避免追涨,如通过信用扩张分析预判美国通胀 [16][17] - 资产配置需区分长期逻辑与短期变量,避免用慢变量解释短期波动 [23] - 多元配置能增强坚持独立判断的底气,丰富回报来源 [25] - 短期价格由"预期差"决定,一致预期往往是反向指标 [26][27] - 选择基金时需区分风格Beta和Alpha收益,避免盲目追涨 [28] - 雪球三分法通过全球三大类资产协同配置实现风险分散和收益多元化 [29][30] 理论机制分析 - 马可维茨组合优化理论将配置比例与预期收益率正相关、与波动率负相关 [9] - 用历史平均收益率代表未来预期是导致模型"追涨"的根本原因 [10] - BL模型融入主观观点但仍可能追涨,因"可得性偏差"影响判断 [13] - 数字时代信息轰炸加剧了"心理可得性"的偏差效应 [14] 实践方法论 - 2020年通过美国信用扩张数据(单位:十亿美元)预判通胀,建议超配大宗商品/低配美债 [17][19] - 2021年需警惕用"存款搬家"长期逻辑解释短期市场疯狂 [23] - 2020-2021年消费龙头股上涨中,基金因排名压力被迫追涨 [24] - 三分法配置通过股票/债券/商品协同+定投再平衡控制风险 [29] 行为金融启示 - 逆向投资需克服管不住手的本能,建立客观分析框架 [15] - 短期业绩排名压力会导致专业投资者背离逆向理念 [24] - 市场观点高度一致时往往是反转信号,需警惕 [27]
做配置如何避免追涨?“很像桥水打法”的基金经理,给出了5个诚恳建议
聪明投资者· 2025-07-18 22:23
核心观点 - 经典投资组合理论(如马可维茨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容易产生"追涨"现象,主要原因是依赖历史数据代替未来预期[11][19][20] - 行为金融学中的"可得性偏差"解释了主观预期也容易追涨的现象,数字时代加剧了这一偏差[25] - 避免追涨需要建立科学分析框架、依赖客观指标、区分长期逻辑与短期变量、淡化短期排名追求、多元配置[26][31][33][34] - 资产价格短期表现由"预期差"决定,一致预期往往是反向指标[35][36] - 区分风格Beta和Alpha对基金选择至关重要,避免将风格收益误认为基金经理能力[37] 多元资产配置实践 - FOF产品采用多元资产配置策略,涵盖A股、港股、美股、美债、短融、转债、利率债等多类资产[5] - 一季度降低可转债仓位,增持黄金;二季度加大美元债配置,增加电力及高股息ETF,减持短期国债ETF[6] - 配置框架遵循三段式逻辑:信用扩张与流动性趋势、市场预期是否过度、资产分散且互补[6] - 配置方法强调"逻辑是否稳得住"而非复杂模型,从量化研究转向更注重框架和节奏[7][8] 理论分析 - 马可维茨组合优化理论用方差量化风险,证明分散化可降低非系统性风险[12][13] - 优化模型配置比例与资产预期收益率成正比,与波动率及其他资产相关性成反比[19] - HS300指数案例显示,用5年或10年平均收益率作为预期会导致高位高配、低位低配的追涨现象[20][21] - BL模型尝试融入主观观点改进,但仍难避免追涨问题[25] 实践建议 - 建立信用扩张分析框架成功预判2021年美国通胀超预期,建议超配原油、低配美债[26][27] - 美国社融分项数据显示2020年信用扩张创历史新高(单位:十亿美元)[28] - 避免用长期逻辑(如居民资产配置变化)解释短期市场波动[31] - 多元配置可增强坚持独立判断的底气,平滑收益波动[34] - 战术配置需关注"预期差"而非仅基本面,一致预期往往是反向指标[35][36]
中泰资管天团 | 唐军:做配置,如何避免追涨?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7-17 17:05
资产配置与追涨的关系 - 财经自媒体老师指出"配置"与"追涨"在实践中常被关联 当资产上涨或创新高时被认为配置价值高 而长期亏损的资产则被忽视配置价值 [2] - 行为金融学中的"可得性偏差"解释了主观预期易追涨的现象 数字时代信息轰炸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偏差 [18] 经典投资组合理论的追涨机制 - 马可维茨组合优化理论以历史数据计算预期收益率和波动率 导致模型倾向于高配过去表现好的资产 形成追涨效应 [7][12] - HS300指数案例显示 无论采用5年或10年历史收益率作为预期 均会在指数高位时高配 低位时低配 [12][13] 避免追涨的方法论 - 建立客观分析框架是关键 例如通过美国信用扩张数据预判通胀 超配原油/低配美债 而非依赖市场主流观点 [21][22] - 区分长期逻辑与短期变量 避免用存款搬家等慢变量解释短期市场波动 [27] - 淡化短期业绩排名压力 防止在估值过高时仍被迫追涨(如2021年消费龙头股案例) [28] - 多元配置可增强坚持独立判断的底气 单一资产配置易受市场走势影响而追涨 [29] - 关注"预期差"而非一致预期 市场高度共识时往往是反向指标 [30][31] - 基金选择需区分风格Beta与Alpha收益 避免将风格红利误认为基金经理能力 [32] 资产配置的系统性要求 - 资产配置需持续纳入新宏观因子 是多维度复杂工作 不存在单一最优解 [32]
小盲盒拆出大生意:Labubu为什么能让爱马仕沦为背景板?
第一财经· 2025-06-03 20:35
Labubu现象级成功 - 全球明星自发带货,成为个性表达"标配",与奢侈品搭配频繁[1] - 被泰国官方授予"神奇泰国体验官"称号,成为首位获"外交身份"的潮玩IP[1] - 新品上线即售罄,全球门店大排长龙成常态,二手市场溢价高达1284%[1] - 拉动泡泡玛特股价一年暴涨909%,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3] - 2024年泡泡玛特营收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东南亚市场营收24.03亿元,增长619.1%[3] - 基金持仓显著增加,一季度182只基金重仓持股6079.24万股,去年同期仅30只基金持股4468.76万股[3] 盲盒机制与消费心理 - 2024年全球盲盒市场规模达145.142亿美元,预计2031年前CAGR为5.90%[4] - 不确定性刺激多巴胺分泌,间歇性奖励机制形成"上瘾"效应[5] - 前景理论驱动消费者为稀有款持续投入,避免错失心理[6] - 社交媒体放大可得性偏差和代表性启发,刺激购买欲望[7] - 稀缺性设计强化社群凝聚力,将消费转化为"寻宝竞赛"[9] - 盲盒机制将购买行为转变为包含期待、惊喜、竞争的消费体验[10] 情绪消费与身份表达 - 满足成年人怀旧心理与情感需求,提供"陪伴感"与"治愈力"[10] - 独特设计成为个性表达的"自我标签",投射审美偏好与生活态度[11] - 粉丝社群形成"社交货币",增强用户粘性与品牌情感联结[12] - "丑萌"设计迎合反主流美学趋势,代表对多元审美的接纳[13] 非叙事型IP运营策略 - 依靠纯粹设计魅力而非故事线,赋予更大想象空间与灵活性[14][15] - 明星与KOL自发推广快速突破圈层,提升时尚属性[16][17] - 与奢侈品绑定提升品牌格调,触达高端消费人群[18] - 跨界艺术文化合作拓展内涵,渗透日常生活场景[18] - 融合地方文化推出限定产品,增强地域亲和力[20] - UGC内容形成"自来水"效应,构建活力粉丝生态系统[20] 泡泡玛特商业模式 - 多IP矩阵战略满足不同偏好,分散经营风险[21] - 商业模式从卖玩具转向贩卖"情绪+社交+文化"价值[21][22] - 高毛利率源于IP溢价,生产成本占比低[24] - 强大自有渠道网络提升用户触达效率与数据掌控[24] - IP孵化能力已验证,持续打造爆款方法论成熟[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