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前景理论
icon
搜索文档
当海外名校硕士成为“新本科”:你还需要这张文凭吗?
虎嗅APP· 2025-07-10 18:32
学历贬值现象分析 - 海外名校硕士文凭在就业市场中的价值正在下降,尤其是"水硕"项目[1][2] - 硕士教育经历商品化与通货膨胀,部分海外高校扩招并降低录取门槛[5] - 用人单位反馈显示硕士学历不再是亮点而是标配,甚至出现本科生更受青睐现象[6] 就业市场数据与趋势 - 202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历史最高的1222万人[6] - 2024年教育部数据显示专科生就业率比本科生高出15个百分点,专科/本科/硕士签约率分别为87%/72%/68%[6] - 研究生毕业5~10年后收入溢价从2010年的4倍降至2025年的2.58倍[6] 用人单位态度变化 - 企业HR在简历筛选中对一年制海外硕士初评分数比国内三年制硕士低10%~15%[9] - 头部金融机构隐性偏好985院校硕士或两年制海外硕士[9] - 科技公司如谷歌、亚马逊减少MBA毕业生招聘,更青睐技术背景候选人[10] 行业技能需求变化 - 商科硕士课程缺乏A/B测试、用户增长、数据建模等实操技能训练[10] - 53%雇主将"技能缺乏"列为MBA毕业生就业主要障碍[9] - 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公告中明确注明不招收"一年制海外硕士"[10] 不同行业用人标准差异 - 新兴互联网科技、跨境电商企业更关注项目经验和实际能力[11] - 字节跳动2024年校招数据显示英国一年制硕士录用率反超部分国内高校[11] - 传统金融、法律等领域对一年制海外硕士存在明显偏见[10] 教育成本与回报分析 - 英美澳加等国1~2年硕士项目总成本达70万~150万元人民币[14] - 学生推迟进入职场错过经验积累,可能面临与本科同学职业发展差距[14] - 部分学生因沉没成本心理继续坚持低质量项目,导致更高代价[15]
房价下跌为何反而抑制购房需求?一场理性与恐慌的博弈
搜狐财经· 2025-06-09 03:30
群体心理与行为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揭示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是收益的2.75倍,导致房价下跌时购房者产生"现在买可能明天更便宜"的焦虑 [4] - 2023年深圳楼市数据显示房价每下降1%看房量减少3.2%,呈现典型的"持币观望"效应 [4] - 日本六大都市地价指数从1991年峰值下跌87%形成一代人"房价必跌"的集体记忆,通过媒体传播强化风险规避倾向 [4][6] 资产属性与投资逻辑 - 中国家庭住房资产占比达77%(美国为34%),房价持续下跌会触发"资产贬值恐惧" [4] - 2014-2015年温州房价腰斩期间购房意愿指数暴跌至-32,显示房屋失去财富储存功能时需求端出现断崖式收缩 [4] - 高杠杆炒房客在房价下跌5%时实际亏损可能放大至20%(以5倍杠杆计),恐慌性抛售加剧市场供应过剩 [6] 金融风险传导机制 - 房价跌幅超过首付比例(通常30%)会导致购房者"资不抵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约1200万家庭成为"溺水房奴" [6] - 房价下跌5%可使银行房贷不良率上升0.8个百分点,引发银行提高首付比例、降低贷款成数的信贷收缩螺旋 [6] - 2022年郑州法拍房数量激增300%,反映杠杆投资者被迫抛售加剧市场失衡 [6] 经济环境与收入预期 - 2023年中国青年失业率达21.3%,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降至3.8%,收入信心不足抑制大宗消费决策 [8] - 房地产关联60余个上下游产业,房价持续下跌会引发开发商爆雷、建材企业倒闭、农民工失业等连锁反应 [8] - 北京2023年租金回报率降至1.2%低于理财产品无风险收益,"租不如买"性价比优势消失 [8] 政策干预与市场反应 - 地方政府限跌令导致交易冻结,2023年昆明某楼盘拟降价30%被叫停后三个月零成交 [10] - 房价下跌10%需要房贷利率下降2.5个百分点才能对冲,政策滞后性难以扭转预期损失 [10] - 北京共有产权房申购家庭中76%表示将推迟商品住房购买,保障房分流强化商品房贬值预期 [10] 供需结构长期变化 - 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41㎡超过多数发达国家,城镇化率突破65%后新增需求从年均1500万套降至800万套 [12] - 90后比80后少23%00后又比90后少16%,叠加不婚率34.9%和独居率25%导致适龄购房人口持续下降 [12] - 2023年居民存款增加16万亿而个人住房贷款仅增5000亿,显示资产配置向黄金、保险、理财等多元化转移 [12] 行业转型方向 - 新加坡组屋模式显示住房自有率超过90%且价格收入比稳定在5倍以内时市场抗波动性显著增强 [15] - 德国"购房十年内出售征收25%投机税"政策有效抑制短期炒房,配合房价指数保险缓解贬值焦虑 [15] - 房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和共有产权模式可降低个体风险暴露,推动持有方式创新 [15]
小盲盒拆出大生意:Labubu为什么能让爱马仕沦为背景板?
第一财经· 2025-06-03 20:35
Labubu现象级成功 - 全球明星自发带货,成为个性表达"标配",与奢侈品搭配频繁[1] - 被泰国官方授予"神奇泰国体验官"称号,成为首位获"外交身份"的潮玩IP[1] - 新品上线即售罄,全球门店大排长龙成常态,二手市场溢价高达1284%[1] - 拉动泡泡玛特股价一年暴涨909%,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3] - 2024年泡泡玛特营收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东南亚市场营收24.03亿元,增长619.1%[3] - 基金持仓显著增加,一季度182只基金重仓持股6079.24万股,去年同期仅30只基金持股4468.76万股[3] 盲盒机制与消费心理 - 2024年全球盲盒市场规模达145.142亿美元,预计2031年前CAGR为5.90%[4] - 不确定性刺激多巴胺分泌,间歇性奖励机制形成"上瘾"效应[5] - 前景理论驱动消费者为稀有款持续投入,避免错失心理[6] - 社交媒体放大可得性偏差和代表性启发,刺激购买欲望[7] - 稀缺性设计强化社群凝聚力,将消费转化为"寻宝竞赛"[9] - 盲盒机制将购买行为转变为包含期待、惊喜、竞争的消费体验[10] 情绪消费与身份表达 - 满足成年人怀旧心理与情感需求,提供"陪伴感"与"治愈力"[10] - 独特设计成为个性表达的"自我标签",投射审美偏好与生活态度[11] - 粉丝社群形成"社交货币",增强用户粘性与品牌情感联结[12] - "丑萌"设计迎合反主流美学趋势,代表对多元审美的接纳[13] 非叙事型IP运营策略 - 依靠纯粹设计魅力而非故事线,赋予更大想象空间与灵活性[14][15] - 明星与KOL自发推广快速突破圈层,提升时尚属性[16][17] - 与奢侈品绑定提升品牌格调,触达高端消费人群[18] - 跨界艺术文化合作拓展内涵,渗透日常生活场景[18] - 融合地方文化推出限定产品,增强地域亲和力[20] - UGC内容形成"自来水"效应,构建活力粉丝生态系统[20] 泡泡玛特商业模式 - 多IP矩阵战略满足不同偏好,分散经营风险[21] - 商业模式从卖玩具转向贩卖"情绪+社交+文化"价值[21][22] - 高毛利率源于IP溢价,生产成本占比低[24] - 强大自有渠道网络提升用户触达效率与数据掌控[24] - IP孵化能力已验证,持续打造爆款方法论成熟[25]
ANS:让优化器学会远离噪声交易
华泰证券· 2025-05-28 14:44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模型名称:ANS对抗噪声交易优化器 模型构建思路:将行为金融学中的累积前景理论融入组合优化过程,通过三阶段优化实现基于对抗机制的组合优化决策[1][2]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原始投资组合权重输出:与传统优化器类似,但去掉换手率约束以避免路径依赖[38] 2) 非理性投资组合权重输出: - 使用累积前景理论构建非理性效用函数: $$U^{c p t}(w)=f_{\pi_{+}}(\phi_{+}(\mathrm{u}_{+}(R w)))-f_{\pi_{-}}(\phi_{-}(\mathrm{u}_{-}(R w)))$$[44] - 采用MM算法求解非凸优化问题[47] 3) 对抗投资组合权重输出:通过构造持仓变动实现反向交易行为修正[50] 4) 理性投资组合权重输出:引入多任务学习,将目标权重与对抗组合的L1范数距离作为目标函数: $$\max \sum_i w_i r_i - \lambda\|w-w^a\|_1$$[51] 模型评价:作为"即插即用"的灵活组件,可适配任意Alpha因子,在保持传统组合优化优势的同时实现权重自适应调整[2][35] 2.模型名称:TK因子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累积前景理论构建非理性因子,刻画非理性交易者行为[24]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使用股票过去60个月的月频收益率作为收益分布替代 2) 计算每支股票的原始TK价值: $$T K\equiv\sum_{i=-m}^{-1}v(r_i)\left[w^{-}\left(\frac{i+m+1}{60}\right)-w^{-}\left(\frac{i+m}{60}\right)\right]+\sum_{i=1}^{n}v(r_i)\left[w^{+}\left(\frac{n-i+1}{60}\right)-w^{+}\left(\frac{n-i}{60}\right)\right]$$[24] 3) 引入衰减系数改进: $$\begin{array}{l}{{\mathrm{TK}\equiv\sum_{i=-m}^{-1}\rho^{t(i)}v(r_i)\left[w^{-}\left(\frac{i+m+1}{60}\right)-w^{-}\left(\frac{i+m}{60}\right)\right]}}\\ {{\qquad+\sum_{i=1}^{n}\rho^{t(i)}v(r_i)\left[w^{+}\left(\frac{n-i+1}{60}\right)-w^{+}\left(\frac{n-i}{60}\right)\right]}}\end{array}$$[25] 因子评价:在头尾两端具有很强的区分度,但整体预测性能不足,分层效果不明显[29][32] 模型的回测效果 1.ANS优化器模型 - 中证500指增:年化超额收益11.00%,超额最大回撤9.84%,IR 1.74[67][68] - 中证1000指增:年化超额收益18.26%,超额最大回撤10.36%,IR 2.43[72][73] 2.TK因子模型 - IC值:-1.18%,RankIC:-1.65%[30] - Top层收益:-7.77%,Bottom层收益:6.46%[30] - 多空收益:-7.12%,Top层IR:-1.81,Bottom层IR:-0.33[30]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因子名称:GRU量价因子 因子的构建思路:作为基础Alpha因子用于对比实验[55] 2.因子名称:负向TK因子 因子的构建思路:将GRU预测因子与负向TK因子按9:1比例加权融合[60] 3.因子名称:TK风格因子 因子的构建思路:将TK值作为一种风格,添加相对基准指数的负向暴露约束[60]
停止做这 7 件事,升级你的大脑
36氪· 2025-05-03 08:03
文章核心观点 大脑功能依赖习惯,多数人的习惯正摧毁大脑,文章介绍7种破坏大脑的习惯并提供训练大脑的方法,助读者获得理想结果 [1] 7种破坏大脑的习惯及应对方法 一天的开始得太慢 - 多数人大脑被训练得迟钝,早上思维易卡住,习惯慢启动,难以进入心流状态,常陷入消费泥潭,依赖消费开启工作 [3][5] - 早上看或读垃圾信息会使大脑过度分析、混乱分散,削弱成功并造成分心,让大脑变迟钝 [6] - 应明确首要任务,早上专注于此,快速训练大脑进入心流状态,如作者一早写作,能快速取得成果,让大脑产生天才 [6] 吸收过多信息 - 当下信息多但质量低,多数信息训练大脑寻求娱乐而非学习,使人对自身要求降低,产生平庸大脑能力 [9][10][11] - 多数人信息输入以娱乐为主,形成低层次世界观和身份,患低水平默认未来症,大脑期待低标准事物 [11][12] - 80%的信息阻碍成为未来的自己,应减少消耗,摄入高质量信息,对80%的事情说“不”,提高思维速度 [12][17] 做得太多 - 一天内试图完成三件以上事,会专注肤浅忙碌工作,切换任务使大脑脱离心流状态,分散注意力、浪费精力 [18] - 应学会集中精力,每次专注一件事3 - 4小时,采用批处理方式,进行深度工作或刻意练习 [19] - 要明确优先事项不超过3个,对未来思考得深远,才能塑造未来,避免被困在表层 [19][20] 缺乏远见 - 多数人无明确目标和未来愿景,设想局限于拿到下一笔薪水或度过下一个周末,没有巨大变革目标(MTP) [21] - 多数人愿景是2倍的,会低估未来的自己,大脑神经连接和通路难改变,阻碍大脑成长 [22] - 需有10倍愿景和看似不可能的未来自我,放下当前生活的80%,找到20%重要的事深入挖掘,通过刻意练习实现目标 [23][26] 不会休息 - 休息和恢复对高效能人士日常工作至关重要,改变大脑需让其深度恢复 [28][29] - 应训练大脑工作时全开、不工作时全关,晚上手机调飞行模式,找工作外爱好,以提高专注力和睡眠质量 [30] 不花时间反思 - 多数人不花时间反思现状,反思是深度和刻意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有助于大脑快速运转 [32] - 记忆会根据当前背景重建,定期反思回顾能主动塑造经历,让过去变得有用,实现创伤后成长 [33][34] 不参加体育活动 - 有氧运动和举重对大脑有益,训练身体能让大脑更快启动,达到精神巅峰需先达到身体巅峰 [35] - 应保持最佳体能状态,戒掉人造垃圾食品,制定日常训练计划,明确锻炼目标,让脑力劳动更流畅专注 [35][36][37]
AI 取代人类的第一步,就是剥夺我们“慢思考”的能力
AI科技大本营· 2025-04-28 17:58
AI大模型发展历程 - 1980年代AI主要依赖规则基础的专家系统 如医疗诊断系统通过预定义规则快速处理信息但缺乏灵活性和学习能力 [1] - 21世纪机器学习兴起 垃圾邮件过滤器通过算法从数据中学习识别邮件类型 引入神经网络等复杂模型实现更深入分析 [1] - 当前AI大模型如GPT/BERT具备复杂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 关注上下文/情感/逻辑推理 决策表现更接近人类慢思考 [12] 卡尼曼双系统理论对AI的影响 - 系统1(快思考)自动快速运行依赖直觉 占日常决策90%以上 系统2(慢思考)需专注处理复杂问题占深度决策10%以下 [6][10][11] - ChatGPT思维链技术基于双系统理论 通过逻辑推导/因果关系分析实现系统化决策 如Deepseek R1/o1的思维链推理 [12] - 前景理论帮助AI模拟人类损失厌恶心理 启发式与偏差理论优化算法避免认知偏差导致的决策错误 [12][13] AI与人类认知模式对比 - AI向慢思考进化 如360AI深度搜索调用多模型模拟人类思考步骤(意图识别/推理等)提供精准信息 [12] - 人类在信息爆炸时代趋向快思考 依赖短视频/碎片化新闻导致深度思考能力弱化 [15] - AI生成内容(图片/视频/声音)逼真度提升 被用于诈骗如AI换脸案件造成单笔430万元损失 [20][21] AI技术应用与互补 - AI可辅助人类慢思考 如MIT实验室认为AI是工具 能快速分析海量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 [25] - AI心理咨询功能通过对话分析用户认知偏差 提升自我认知减少焦虑 [26] - 人类创造力/情感理解力与AI高效性形成互补 如创造性想法和情感连接是AI无法替代的能力 [27] 行业技术动态 - AMD举办2025 GPU挑战赛 设置FP8 GEMM/MLA with ROPE/Fused MoE三大算子赛道 总奖金10万美元 [32][34] - 参赛需通过Github CLI工具提交内核 中国大陆开发者可参与 获奖者或受邀参加硅谷AI日活动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