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发展
搜索文档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10-15 08:00
研究核心发现 - 首次揭示水稻木质部导管纹孔的完整精细三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3] - 鉴定出控制纹孔大小的数量性状基因PS1 该基因编码木聚糖去乙酰酶 可调控纹孔几何形态[4] - 发现优良PS1等位基因通过低乙酰化木聚糖促进与纤维素结合 维持纹孔边界细胞壁连贯性[4] - 氮素通过MYB61-PS1分子模块调控纹孔大小以增强适应性生长[4][5] - 导管纹孔三维几何结构支撑木质部可塑性及作物产量[5] 技术突破与应用价值 - 利用新兴体电子显微镜技术克服多项技术瓶颈 实现纳米级三维结构解析[3][4] - 含有优良PS1单倍型的水稻品种表现出增强的氮运输能力和稻谷产量[4] - 聚合MYB61与PS1优良等位基因可优化纹孔和蒸腾势 进一步提高稻谷产量[4] - 发现提升木质部输水能力及作物产量的分子通路 为可持续农业提供新策略[7]
中国—欧盟农业旗舰项目实施
科技日报· 2025-10-11 07:50
项目概况 - “农民和农村新的可持续商业和生产模式”项目在福建厦门启动,该项目是中国—欧盟农业旗舰项目 [1] -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与德国莱布尼茨农业工程与生物经济研究所共同牵头,联合中欧三十余家科研机构与高校 [1] - 中欧双方牵头单位分别获得超4000万元人民币支持 [1] - 该项目是2015年中国和欧盟旗舰计划启动以来,财政经费投入最大、研发投入最多、合作范围最广、工作任务最重的科研项目 [1] 研究重点与目标 - 项目将聚焦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三个核心议题 [1] - 研究将围绕农业领域议题开展技术、生产、商业评估和政策等全链条研究 [1] - 合作旨在应对农业绿色转型、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 [1] - 项目合作预期能催生新产业、创造新知识,并吸引更多国家科技人员参与 [2] 合作机制与保障 - 为保障项目实施,中欧双方项目负责人签署了项目深化合作协议,以落实协同创新网络建设 [2] - 项目组建了由农业、环境、经济、政策等领域13人组成的多学科专家组,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指导 [2] - 中国已与欧盟及欧洲国家签署46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并与欧盟及29个欧洲国家建立了联合资助机制 [2] - 中国已与大多数欧洲国家建立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领域支持合作 [2]
2025年国际马铃薯日庆祝活动在京开幕
新京报· 2025-05-30 18:16
国际马铃薯日庆祝活动 - 2025年国际马铃薯日庆祝活动由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联合主办,在北京延庆开幕 [1] - 联合国大会于2023年12月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30日定为"国际马铃薯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牵头全球庆祝活动 [1] - 2025年活动主题为"塑造历史,丰泽未来",强调马铃薯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民生福祉方面的重要作用 [1] 马铃薯的战略意义 - 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表示马铃薯是气候智慧型粮食体系的基石,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塑造农业未来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1] - 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粮之一,数十亿人以马铃薯为主食,被称为"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支柱" [1]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马铃薯生产国之一,通过抗病品种研发与绿色种植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就,实现全价值链生产力跨越式提升 [1] 活动内容与成果 - 活动现场200多位来自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等代表就马铃薯与粮食安全等议题做专题报告 [1] - 活动启动了"绽放薯光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行"倡议,促进马铃薯产业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1] -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举办第三届开放日活动,与会代表参观延庆基地的马铃薯育种资源中心、现代化温室和实验室等科研设施 [1]
科学家揭秘豆科植物待“菌”之道
科技日报· 2025-05-08 09:16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机制 - 豆科植物通过分泌"结瘤因子"信号分子识别根瘤菌 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负责识别这一信号 [1] - 类受体激酶蛋白MtLICK1/2在信号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促使植物形成根瘤器官允许根瘤菌进入细胞共生固氮 [1] -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形成高效环保的共生关系 植物提供住所和食物 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可吸收的铵态氮 [1] 类受体激酶蛋白的双重功能 - MtLICK1/2蛋白既能帮助植物与根瘤菌建立共生关系 又能在侵染初期抑制免疫反应避免误伤根瘤菌 [2] - MtLICK1/2蛋白具有识别友军和阻挡敌人的双重功能 在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