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农业

搜索文档
中美“关税战”最大牺牲品浮出水面!特朗普突遭晴天霹雳,中国铁了心不再购买美国大豆
搜狐财经· 2025-08-22 14:15
美国大豆出口形势分析 - 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量约1.05亿吨 其中美国大豆仅2213万吨 与去年持平但新季对美采购一船未签 为近二十年来最晚开局[1] - 中国将9月及10月进口窗口优先锁定巴西 9月进口800万吨 10月进口400万吨 并可能继续追加订单[1] - 美国大豆出口高度依赖中国 2018年前七年平均28%产量销往中国 占其大豆出口总量60% 2023/24年度对华出口近2500万吨 对欧盟不足五分之一[3] 美国农业面临的压力 - 美国大豆价格下跌 同时化肥、柴油、设备及利息成本上涨 农民现金流紧张 面临仓储、利息、违约及保险等多重压力[1][3] - 美国农业采用合同化生产模式 订单中断将引发连锁财务风险 2018年加征25%关税时对华出口跌至830万吨 造成约20亿美元经济损失[4] - 白宫政策存在不确定性 一方面要求中国增加四倍大豆采购 另一方面又延长关税暂停期九十天 导致市场规则不可预期[5] 中国采购策略调整 - 采购转向南美主因价差优势 南美增产周期叠加运价回落使FOB贴水更友好 到岸价竞争力增强[4] - 供应链节奏优化 中巴双方协调港口、通关及压榨环节 实现月度稳定调度 买方按周安排仓容与压榨产能[4] - 实施多元化风险控制 以南美豆为主力 保留美豆弹性窗口 同时采用菜籽油、葵花籽油替代部分油料需求 并推进豆粕减量化饲料配方[4] 中国供应链韧性建设 - 强化南美主力供应地位 优化船期、通关及国内压榨-物流-仓储链条 提升期现对冲效率[7] - 推广豆粕减量技术、低蛋白日粮配方及DDGS等替代原料 降低对单一来源的依赖[7] - 通过多元化替代品组合增强弹性 减少政治噪音对供应链的干扰[7] 美豆潜在竞争优势与改进方向 - 美豆具备稳定的品控、成熟的金融与保险配套以及可靠的物流组织能力[8] - 若降低政治噪音、收敛关税不确定性并实现检疫通关数字化协同 美豆仍有机会在季节性窗口夺回份额[8] - 具体改进措施包括制定关税处理时间表、设立装船联络机制、对接检疫数据、提供稳定融资保险条款 并将农产品议题与其他战略话题分轨处理[8] 市场博弈核心逻辑 - 市场订单流向取决于价差优势而非政治表态 中国采购策略基于风险管理而非情绪化反应[10] - 美国豆农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其困境源于经济议题被捆绑进不可交易的政治要价[4][10] - 最终胜出方将是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不确定性的一方 而非将政治作为交易主线的一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