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套利
搜索文档
基于套利视角看电力市场规则完善方向
中国电力报· 2025-09-23 08:55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电力市场对套利行为的认识存在偏差,需正确区分利用规则缺陷的“无风险套利”和承担风险的正常市场策略“合规套利” [1] - 市场规则设计缺陷是产生无风险套利机会的主因,完善规则、消除漏洞是抑制无风险套利、维护市场公平效率的关键 [1][3] - 应避免对经营主体的正常策略行为进行过度干预,同时通过提升市场透明度和主体技术水平,推动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优化 [1][11] 套利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 套利在金融经济学中特指确定性获得无风险利润的机会,即“无风险套利” [2] - 若市场长期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多表明规则或制度存在缺陷或问题 [2] - 电力市场中将承担对等风险的合规市场操作行为定义为“合规套利”,此类行为利用自然价格差异,可促进市场有效性 [2] - 市场中寻求价差收益的行为可分为利用规则缺陷的“无风险套利”和合法成熟的“合规套利” [2] 电力现货市场特性与监管重点 - 电力现货市场具有高度动态性和复杂性,市场设计初期难以完全规避无风险套利可能,增加了监管难度 [3] - 规则制定应致力于避免市场成员利用机制不合理、权责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获取不合理收益 [3] - 需构建机制合理、运转高效的市场,通过提升透明度和约束力来抑制无风险套利,保障公平竞争 [3] 经营主体正常策略行为分析 - 用户侧在日前市场调整申报电量以赚取日前实时价差收益属于正常策略行为(合规套利) [4][5] - 当多数用户基于预测调整日前申报量时,会抬升日前价格并放大策略风险,市场机制可约束主体行为并推动技术进步 [4][5] - 此类行为风险与收益对等,应在市场限价约束内予以鼓励,避免过度干预降低市场运行效率 [5] 无风险套利的产生途径与示例 - 部分市场存在日前可靠性机组组合未与日前市场分离的问题,导致用户侧申报不影响出清价格但参与结算,可能产生信息不对称下的无风险套利 [6][7] - 需求侧响应补偿标准与现货价格上限不衔接可导致无风险套利,例如某试点用户削峰价格最高为4.5元/千瓦时,是省级现货市场申报价格上限的3倍 [7][8] - 峰段电量在未足额支付电费的同时可通过削减用电获利,此不合理机制可能反向激励更高峰段负荷,放大套利规模 [8] - “中长期—现货”价差、市场信息不对称等价格机制不协同问题也可能造成无风险套利机会 [8][9] 消除无风险套利的根本手段与市场建设方向 - 根本手段在于加速市场化建设、提升技术创新热情、解决机制间不衔接问题 [10] - 价格机制设计应与电能量、容量、辅助服务、避险机制等有效统筹,按照“降低无风险套利空间”思路完善规则 [10] - 应逐步破除相关交易的优先级或边界,完善基于价差的跨省跨区输电优化机制,减少人为设定优先级 [10] - 需引入主体广泛参与省间交易,扩大市场化交易体量,配套推动输配机制改革,探索输电权交易 [10] - 市场成员应通过提升预测技术和交易水平推动价格发现,过于严格的长期价格管制易使主体产生“躺平思想” [11] - 建议市场中国企央企专注推动预测技术精度及交易水平提升,并同步加快电力市场法治建设 [11]
140亿,连续掏空两家上市公司,这个女人给散户上了一课
搜狐财经· 2025-07-07 13:50
核心观点 - 艾迪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手段,在不控股、不任职的情况下,主导了两家上市公司(哈工智能和天喻信息)的退市与重组,导致市值累计蒸发超140亿元 [3][15][21] - 其操作手法包括信托嵌套、表决权协议、资金闭环等"资本三板斧",利用制度灰色地带实现合规套利 [4][7][19] - 两家公司均经历相似路径:高杠杆控壳→董事会重组→概念包装→商誉暴雷→审计失效→退市,最终留下一地鸡毛 [6][10][17] 哈工智能案例 - **收购与转型**:2016年联创永宣旗下无锡联创以32.4亿元收购友利控股并改名哈工智能,其中25亿元来自信托融资,股份交割后全额质押 [5][9] - **资本运作**:通过收购天津福臻等标的制造"工业4.0"概念,累计并购超20亿元,但商誉减值达16亿元(占净资产50%) [10] - **财务恶化**:2018-2021年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2022年因关联交易(创捷系)财务凭证缺失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10][11] - **退市结果**:2025年6月进入退市整理期,市值从108亿元跌至11亿元,蒸发90% [3][11] 天喻信息案例 - **资产剥离**:2021年底以2.56亿元出售核心资产武汉天喻软件51%股权给艾迪控制的武汉同喻数智,但该子公司仍是主要收入来源却不再并表 [16][17] - **控制手段**:通过修改章程降低表决门槛(简单多数)、改组董事会(联创背景人士主导)实现"影子控股" [18] - **审计危机**:交易方拒绝提供5.4亿应收款的银行流水及客户回函,2023年被ST处理,市值从64.6亿元跌至18亿元 [17][18] 操盘模式分析 - **结构设计**:采用有限合伙+表决权协议+结构化融资组合,规避实控人披露义务,形成"黑箱运作" [19][23] - **套利逻辑**:概念拉升估值→并购生成商誉→信托资金变现,全程无长期经营投入 [14][21] - **资源依赖**:依托联创永宣平台获取地方政府背书和信托资金,脱离后募资渠道枯竭 [23][24] 行业背景 - **历史参照**:类似德隆系、ST炎黄等"壳公司玩家",利用监管缝隙和信息不对称套利 [23] - **制度缺陷**:信托嵌套、协议控股等工具链尚未被实质性封堵,同类风险仍存 [29] - **市场影响**:此类操作消耗散户信任,加剧资本市场脱实向虚倾向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