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哲学社会科学
icon
搜索文档
时代专论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核心观点 - 文化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际竞争力提升[1][2]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模式有本质区别[2] - 文化繁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发挥作用[4]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需要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和话语权[5] - 新时代文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包括理论创新、文化活力迸发和国际影响力提升[6][7][9]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消费"新引擎"[7] - 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多地文旅项目火爆出圈,"文艺+文旅"融合效应显著[7] - 文化科技融合孕育新型文化业态,如网络文学、游戏、影视剧等"新三样"在海外广受欢迎[9] - 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全球爆款,展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9] - 文化贸易结构优化,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占比持续提高[9]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10] - 出台多项文艺发展政策文件,完善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10] -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深化拓展[13] - 探索"非遗+"跨界发展和多渠道运营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14] - 改进国际传播方式方法,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17] 文化创新发展方向 -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13]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精神内涵[14] -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赋能[18] - 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18] -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出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作品走向世界[17]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五十七次主任会议
陕西日报· 2025-06-21 08:37
会议安排 -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拟于2025年7月下旬召开 会期3天 [1] - 建议会议议程包括审议实施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办法修正草案 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法办法草案 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修订草案 机关运行保障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 [1] - 会议将审议关于提请审议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条例草案 无线电管理条例草案的议案 [1] - 会议将审议关于检查气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1] - 会议将审议关于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关于2024年财政决算和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审查和批准2024年财政决算 [1] - 会议将审议关于202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 2024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审计报告 [1] - 会议将审议关于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 并开展专题询问 [1] - 会议将审议省高级人民法院 省人民检察院关于行政审判 行政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 [1] - 会议将审议副省长和民政厅 文旅厅有关负责人履职情况的报告 [1] - 会议将审议任免事项 [1] 会议讨论 - 会议听取讨论了关于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情况 关于检查科学技术进步"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 关于2024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汇报 [2] - 会议还听取讨论了其他事项 [3]
上海市社联代表大会举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备受鼓舞
新浪财经· 2025-06-03 23:24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今天(6月3日)举行。市社联第七届委员会主席王战代表市社联第七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 顾了市社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在市委、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所作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大会经全体与会代表选举产生市社联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37名,并召开市社联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市社联第八届委员会主席 团,徐炯当选市社联第八届委员会主席。 对于大会的成功举行,以及过去8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备受鼓舞,纷纷表示未来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个人 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联系起来,持续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的大学问,努力当好思想库和智囊团。 沈桂龙(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世界中国学研究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今天上午的市社联代表大会开得非常成 功,很鼓舞人心,作为身在会场的同志,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上海市社联在市委宣传部坚强领导下,团结凝聚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界"五路大军",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紧扣上海市委、市政府关心的重大 命题,深化跨学科协同创新,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学术共 ...
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经济日报· 2025-05-28 11:25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坚守文化主体性 使中华文化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力量 [1] - 需拓展中国学术国际视野 为全球治理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1] - 需深入研究科技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探索先进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1] 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 人工智能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新机遇和挑战 需运用其赋能计算为基础的学术研究 [1] - 需充分发挥人类思维和文化优势 创造人工智能不能创造的新知识 [1] - 需重视智能技术对科研创新的推动作用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应对研究者主体性弱化等挑战 [2] 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相结合 制度建构与人才培养相促进 国家行动与国际合作相统一 [1] - 需持续增强国际法领域的话语生产能力、议程设置能力和规则塑造能力 [1] - 需关注时代问题 全面提升问题意识 准确提出真问题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2] 智库与问题研究 - 智库需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实际咨询活动获取真实信息 发现真实问题 形成真知灼见 [2] - "真问题"需如实反映客体矛盾 抓住事物矛盾症结 并与社会科学学术脉络形成照应 [2] - 需运用理论框架和逻辑整理分析问题 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2]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现场扫描
新华网· 2025-05-28 06:21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核心议题,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路径[1] -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提出要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逻辑,提高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质量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1] - 市县主流媒体如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采用"顶层-中层-底层"三层协同式推进模式实施系统性变革,绘制"数智大厦建设图"[2] 科技赋能文化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指出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1]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品牌建设经验展示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新平台的实践成果[1] - 出版行业专家强调推进出版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时代必答题,需加强总体设计并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2]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艺创作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指出文物建筑保护面临多重挑战,需通过系统性保护与体制机制创新应对[2] -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新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双向奔赴有助于形成中国独特叙事体系[2] -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案例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力,其海外发行证明优质内容具有跨越文化壁垒的力量[3] 文化贸易与城市文明建设 - 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提出文化贸易根本在于创新,包括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及贸易方式手段的创新[3] - 华南农业大学李凤亮教授认为城市文明建设与地方文旅产业结合能实现留住乡愁与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3] - 大湾区正以科技革命重塑新质生产力,通过管理创新构建文化共生生态,形成跃升中的文化共同体[4]
《南海学刊》再获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年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
海南日报· 2025-05-17 09:51
学术期刊排名与表现 - 《南海学刊》在606种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排名第26,较2023年上升10个位次 [1] - 该刊再次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称号,自2018年起连续多年获此殊荣 [1] - 2022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2024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1] 期刊背景与数据来源 - 《南海学刊》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主管,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南海研究院主办,2015年创刊 [1]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最受欢迎期刊报告(2024年度)》基于2084种中文期刊的用户使用数据,按学科大类划分并列出各学科前10%的期刊 [1]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承建的公益性学术传播平台 [1] 未来发展计划 - 该刊将继续聚焦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特色栏目和专题策划 [2] - 目标是提高学刊质量和影响力,推出更多学术精品,展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2]
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中国社联期刊汇编》等研究丛书出版
新浪财经· 2025-05-16 14:59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背景与历史意义 - 1930年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国社联)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团体,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骨干力量和新兴社会科学运动的领导组织 [1] - 在鲁迅、瞿秋白、潘汉年等引领下汇聚大批社会科学家和进步青年,为社会进步与变革注入精神动力 [1] - 中国社联早期工作被称为"新兴社会科学运动",其核心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早期探索 [2] 中国社联的历史贡献与学术成果 - 社联盟员创办或合办《新思潮》《新思想》《社会科学战线》等数十种社会科学期刊,发起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等问题的论战 [3] - 翻译出版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初步奠定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基础,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早期探索 [3] - 中国社联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本土化探索、革命文化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3][6] 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活动 - 为纪念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市社联联合多家单位发起"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活动 [1][4] - 活动发布两部新书:《中国社联期刊汇编》选编12种代表性期刊按原貌影印出版 [6] - 《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与新兴社会科学运动》通过郭沫若、李达等代表人物著作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先驱的历史功绩 [8] 当代学术界对中国社联的评价与展望 - 复旦大学姜义华等学者系统梳理上海左翼文化和中国社联发展历史脉络,呼吁加强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度挖掘和研究阐释 [9] - 中国社联的优良传统和理论成就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宝贵启示,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3][9]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期待丛书能激发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新思考 [6]
不断开创辽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新局面
辽宁日报· 2025-05-07 09:07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现状 -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1] - 建成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研究中心(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 - 两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 - 多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批示,涌现学科领军者和代表性著作[1] 理论研究与成果 - 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卷)国内首套系统考证文献[2] - 姊妹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100卷)已完成70卷[2] - 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辽宁的生动实践》等中央马工程课题[3] 服务地方发展 - 哲学社会科学围绕辽宁振兴发展述学立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4] - 重点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讲话精神[4] - 参与国家重大文化和学术工程,推动红山文化等中华文明探源研究[4] 人才队伍建设 -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关于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6] - 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吸引优秀人才扎根辽宁[6] - 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规模扩大、素质提升、结构优化[6]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5-06 08:53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明确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强调开放包容姿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特色并建立自主性 [1] -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拓展国际视野,打造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知识生产格局 [1] 古代文明知识体系特征 - 世界八大古代文明体系均有独立知识体系,体现各自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2] - 中华文明形成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传统知识体系,反映独特世界观和社会观 [2] - 古代文明间交流有限,知识体系呈现多元性和独立性 [2] 西方知识体系霸权问题 - 西方知识体系基于地域性经验,依托政治经济霸权成为全球性知识霸权 [3] - 西方知识霸权无法适应多样性需求,阻碍非西方国家思想独立和文明交流 [3] 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体系建设 -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自主知识体系的源泉和动力,打破对西方现代化的依赖 [4] -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摆脱西方对现代文明的定义权垄断 [4] - 自主知识体系要求理论创新和思想独立,挖掘中华文化底蕴并进行创造性转化 [4] 文明交流与知识生产 - 中华文明具有包容创新传统,需重建与世界的平衡互动 [5] -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解释中国经验并与世界对话 [5] 知识体系生产方法 -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特质和思想脉络 [6] - 吸纳其他文明智慧,提炼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 [6] - 系统理解西方理论方法论,参考非西方文明差异性经验 [6] 知识体系传播策略 - 文化传播需理解受众需求,创新传播策略 [7] - 利用社交媒体、学术期刊等多渠道提升国际对话能力 [7] 知识体系应用价值 - 为全球发展提供新认知框架和中国智慧 [8] - 总结中国实践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8] 研究范式创新 - 比较历史分析方法揭示社会变迁的普遍规律和个性特征 [9] - 该方法拓展知识体系解释力,深化中国经验理论表达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