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文化

搜索文档
如何打造一支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
中国环境报· 2025-08-21 10:09
组织体系建设 - 明确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四大核心职能:生态环境质量观察员、环保政策宣传宣讲员、生态修复实践施工员、环境问题监督信息员[2] - 结合区域特征打造差异化服务项目 例如长江经济带侧重水生态保护 西北地区聚焦荒漠化防治[2] - 建立招募-培训-服务-评估-激励闭环管理模式 运用数字化工具实现注册、活动发布及服务记录一体化管理[3] 人员选拔与培训 - 采用线上线下多渠道招募志愿者 遵循有持续服务时间、有基本环保知识、有责任担当意识的"三有"准入标准[3] - 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 涵盖基础培训(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课程)、专业技能提升(水质检测、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和应急处理能力培养(野外救援、污染事件应对)[4] - 采用线上学习加社区实践模式 开展环保宣讲和新媒体传播等宣传技巧培训[4] 活动策划与创新 - 策划科普类(环保讲座、自然观察)、实践类(自然保护区踏查、湿地保护)和创新类(环保创意大赛、绿色科技展览)多样化活动形式[4] - 结合社会热点策划专题活动 推动志愿服务与遥感技术、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4][5] - 鼓励与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 研发新型环保材料和清洁能源技术[5] 激励机制设计 - 建立短期激励(活动证书、小礼品)与长期激励(荣誉证书、服务积分兑换、实习推荐)相结合机制[7] - 为优秀志愿者提供参与高层级环保项目机会 使其接触前沿生态环保理念和技术[7] 团队文化培育 - 通过专题讲座、趣味活动、知识竞赛和户外拓展促进志愿者交流合作[8] - 采用故事分享、宣传册和纪录片形式传播志愿精神 建立荣誉墙展示志愿者成就[8] - 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环境宣传、垃圾分类和绿化种养指导活动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8]
文化观察:外国人为什么对划龙舟越来越“上头”?
中国新闻网· 2025-06-01 09:37
龙舟运动的国际化趋势 - 中国多地举办的国际龙舟赛吸引了大量外国选手参与,如杭州西溪湿地、广州珠江、湖南汨罗江等地[1] - 来自法国的蒂费纳表示首次体验龙舟就被团队合作的力量震撼,并计划明年继续参与[2] - 南非英文教师王维为比赛专门健身两个月,团队去年获得第四名,今年表现更强[2] 龙舟吸引外国参与者的原因 - 独特的团队文化强调协作和高度同步,集体凝聚力让外国参与者感到新奇振奋[3] - 端午节期间的节庆氛围浓厚,伴随包粽子、挂艾草等民俗活动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4] - 运动门槛低、参与感强,对体能要求适中,新手短期训练即可参赛,如尼日利亚留学生王子首次体验即掌握节奏[4] 龙舟运动的年轻化与游戏化 - 龙舟赛的线下PK模式与"90后""00后"年轻一代的游戏思维高度吻合,满足运动中获取快乐的心理需求[4] - 专家预测未来更多传统民俗活动将通过"游戏化"改造吸引年轻人和外国友人参与[5] 龙舟运动的全球发展现状 - 全球有数千万龙舟爱好者,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龙舟运动[4] - 中国多地推出"国际化"赛事如杭州西溪国际龙舟赛,顺应对外开放深化的趋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