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资并购
icon
搜索文档
广州轻工起诉良品铺子控股股东,股权纠纷涉案金额已涨超1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22:39
股权转让纠纷 - 广州轻工起诉宁波汉意要求继续履行股份转让协议 涉及79,763,962股股份 每股价格12.42元 涉案金额9.96亿元[2] - 广州轻工变更诉讼请求 新增要求支付迟延过户违约金3170万元 总涉案金额超10.23亿元[2] - 宁波汉意被指"一股两卖" 在与广州轻工签署协议后转向武汉国资 触发法律纠纷[5][11] 控制权变更 - 宁波汉意及一致行动人拟向武汉长江国贸转让21%股份 交易总价10.46亿元 转让后武汉市国资委将成为实际控制人[4] - 同时向武汉网谷创新转让5.10%股份 交易总价2.5亿元 两家受让方均为武汉国资控制企业[4] - 达永有限公司拟向长江国贸转让8.99%股份 交易总价4.4亿元[4] 财务表现 - 公司归母净利润从2019年3.4亿元下滑至2024年亏损0.46亿元 净资产收益率从27%降至-2.08%[8] - 2023年营收下滑14.76% 2024年下滑11.02% 归母净利润连续两年大跌46.26%和125.57%[8] - 2025年上半年预计最高亏损超1亿元 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1-1.3亿元[9] 股价与市值 - 股价从上市初期超80元/股跌至13.50元/股 市值从巅峰超300亿元缩水至约54亿元[10] - 2023年末对300款产品启动大规模降价 但受量贩零食竞争影响 降价策略边际效应递减[10] 战略背景 - 广州轻工拥有鹰金钱等老字号品牌 拟通过收购强化食品产业布局[12] - 武汉国资拥有冷链物流资源和本地渠道优势 可补强公司供应链短板[13] - 东西湖区计划以公司为龙头打造食品产业园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13]
地方国资并购频频落子 A股上市公司成布局重点
证券日报· 2025-08-05 00:05
地方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概况 - 截至8月4日,今年以来已有61家A股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完成变更,其中16家实控人变更为地方国资(含2家不同地方国资之间变更)[1] - 地方国资通过并购等方式收购上市公司,旨在强化产业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势资源协同发展,同时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1] 收购方式与行业分布 - 16家地方国资收购案例中,8家通过协议转让获得控制权,5家通过"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放弃"获得控制权,另有司法拍卖、"定增+表决权委托"、大股东增持各1家[2] - 从行业分布看,基础化工行业数量最多(3家),电子和有色金属行业各有2家[2] - 被收购公司中5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含2家科创板公司),其余为传统产业企业[2] 收购目的与战略意义 - 收购标的多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成长潜力领域,部分公司虽存在经营困难但具备完善管理团队,国资可通过资金注入和资源整合助其渡过难关[2] - 主要收购目的包括:看好上市公司业务前景、加强产业整合、优化国有资产布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2] - 具体案例:广东东峰新材料实控人变更为衢州市国资委后,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提升经营能力,吸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3] 产业整合与经济带动效应 - 藏格矿业实控人变更为上杭县财政局旗下紫金国际,旨在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协同开发矿产资源[3] - 洪汇新材实控人变更为无锡锡山区国服中心,有利于整合当地新材料产业,带动就业、增加税收、提升国有资本证券化水平[4]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在《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政策红利下,地方政府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强链补链延链[5] - 地方国资收购受政策支持、企业融资需求、土地财政转型三重因素驱动,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5] - 该趋势符合经济发展方向,其持续性取决于产业协同深度、管理机制创新及长期资本回报能力[6]
良品铺子易主 创始人将留任
证券日报· 2025-07-19 00:08
良品铺子控制权变更 - 公司拟引入武汉金控旗下长江国贸作为战略投资者并成为新控股股东 交易旨在为下个十年发展布局核心竞争力 是控股股东基于长远发展做出的审慎选择 [2] - 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拟以12.42元/股向长江国贸转让合计8421万股股份(占总股本21%) 交易完成后实控人将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 [3] - 控制权转让系市场化选择 依托国资资源公司将聚焦产品创新与供应链整合 实现从"品质零食"向"品质食品"扩容 从产品商向产业生态组织者进化 [3] - 创始人杨红春将留任高管并保留重要股东身份 通过引入本地国资将在供应链优化 渠道拓展 研发创新等领域实现突破 [3]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公司已确立"品质食品+品牌引领+生态经营+以人为本"四位一体战略 通过强化原料品质和品牌建设巩固高品质定位 [4] - 线下门店超2700家 线上覆盖主流电商平台 已建立14个专属原料基地 供应链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品竞争力 [4] - 长江国贸的供应链网络与武汉金控的金融资源将为公司从"零食品牌"向"品质食品运营商"跨越提供核心支撑 [4] - 行业专家认为公司将率先完成从"产品竞争"到"供应链生态竞争"的战略升级 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5] 湖北省国资并购动态 - 2025年以来湖北省内国资并购动作频繁 同日山科智能公告控股股东拟变更为长江航天科创 实控人拟变更为新洲区国资委 [6] - 长江产业集团年内已并购凯龙化工 台基半导体等公司 目前控股6家上市公司 覆盖生物医药 光电子 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6] - 长江产业集团计划到2025年底控股6家以上上市公司 并购动作与证监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重组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6] 行业协同效应 - 国资入主民营企业能有效发挥产业协同作用 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7]
半年度并购报告,地方国资又活跃起来了
投中网· 2025-07-15 14:31
中企并购市场整体趋势 - 2025年H1并购宣布交易活跃度显著下滑,披露预案2,319笔,环比下降25.74%,同比下降28.47%,但披露金额的交易总规模同比上升47.94%至1,270.69亿美元,呈现"量减价增"特点 [8] - 完成交易金额同环比双升,总金额达888.70亿美元,同比上升10.09%,完成1,397笔交易 [14] - 6月单月完成交易数量258笔,环比及同比均增长14.67%,但金额环比下降9.34%至109.94亿美元,显示中小型并购占比提升 [17] 行业分布特征 - 电子信息行业交易数量最多(473起,占比18.5%),金融行业交易规模最大(166.52亿美元,占比18.7%)[47] - 能源及矿业(112.20亿美元)、消费(88.69亿美元)、医疗健康(84.77亿美元)为金额前五大行业 [47] - 医疗健康、金融及传统制造领域受大额案例推动成为并购主力领域 [6] 地方国资并购动态 - 地方国资主导13起民企转国资交易,集中在化学工业(38.46%)、传统制造(30.77%)和能源及矿业(7.69%)[34] - 典型案例包括藏格矿业(18.88亿美元/24.98%股权)、雪峰科技(3.04亿美元/21%股权)等,普遍通过15%-30%股权实现控制权变更 [33][35] - 跨区域整合案例出现,如广东国资收购新疆企业,显示地方产业协同趋势 [35] 私募基金退出表现 - 2025年H1共171支基金通过并购退出,回笼资金430.65亿元创历史新高 [21] - 最大单笔退出为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通过赛力斯收购龙盛新能源项目,退出金额35.09亿元 [21] - 医疗健康领域退出活跃,联影医疗两笔交易合计回笼31.6亿元 [23][26] 重大交易案例 - 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以134.90亿美元成为上半年最大并购案 [28] - 中航电测23.82亿美元收购成飞集团100%股权,百度21亿美元全资收购YY直播 [29] - 跨境并购中美的集团11.38亿美元收购德国Teka集团,紫金矿业10亿美元收购加纳金矿 [39][40] 跨境并购趋势 - 2025年H1跨境交易量同比降29.73%至52笔,但金额环比增52.94%至48.43亿美元 [36] - 能源及矿业占出境并购主导,如洛阳钼业4.23亿美元收购加拿大Lumina项目 [41] - 入境并购典型案例包括亿滋国际2.4亿美元收购上海恩喜村 [41] 地域分布特征 - 广东并购案例数量全国第一,上海交易规模居首 [43] - 江浙沪地区交易活跃,如江苏省国资委2.95亿美元收购通用股份24.5%股权 [33]
中国太保发布战新并购基金,上海国资并购基金矩阵加速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5:29
政策引导与并购基金布局 - 中国太保发布总规模500亿元的太保战新并购基金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其中太保战新并购私募基金目标规模300亿元,聚焦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 - 上海国资委推动设立多只并购基金,包括上海国际集团设立市值管理相关基金、上海国投公司设立EDA基金、上实集团设立生物医药基金等 [3] - 上海国资并购基金矩阵加速形成,涉及国资国企改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商业航天、文旅消费等领域 [4][5] 政策支持与制度优化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疏通"募投管退"堵点,推动国资出资成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4] - 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鼓励私募基金参与并购重组,实施投资期限与锁定期"反向挂钩" [4] - 上海印发《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高监管包容性,优化国资评估管理和审批效率 [4] 基金落地与产业协同 - 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完成首关,由上实资本管理,投资人包括上海国投先导母基金、浦东张江、嘉定区出资平台及多家龙头企业 [5] - 并购基金与龙头链主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标的并整合进上海龙头企业 [6] - 国资并购基金实践路径包括与行业龙头设立基金、成为上市公司核心股东、取得潜力企业控制权等 [7] 长期资本与市场趋势 - 险资成为并购市场重要力量,具备周期长、资金稳、黏性强的特点,与链主企业协同布局产业链上下游 [7] - 险资对重资产和轻资产均展现投资兴趣,倾向于基于产业链逻辑进行跨区域配置 [8] - 市场化PE/VC机构调整策略,重视并购作为退出路径,加强与产业方、国资平台协作 [8] 并购市场前景 - 并购逐步发展成为股权投资市场核心主题之一,受利率下行、经济增速放缓及政策支持推动 [8] - 创投机构日益将并购视为实现回报的重要路径,认为当前是更多依靠并购退出的时代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