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子

搜索文档
北京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4 07:55
半导体热传输机制研究 - 理解材料界面间的热传输机制对推进半导体技术至关重要,尤其在极高功率密度下运行的微型化器件方面[1] - 界面声子介导过程在理论上已被确立为半导体中界面热传输的主要机制[1] - 由于测量埋藏界面的温度和非平衡声子分布存在挑战,其纳米级动态特性在实验上仍难以捉摸[1] 北京大学研究成果 - 2025年6月11日北京大学高鹏团队在Nature发表关于界面声子传输动力学的研究[2] - 研究通过电子显微镜探究了界面间声子传输动力学[2] - 使用原位振动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克服了测量限制[3] - 以纳米分辨率测量了AlN-SiC界面两侧的温度梯度分布[3] - 以亚纳米分辨率绘制了非平衡声子占据态[3] 研究发现 - 观察到界面约2纳米范围内存在陡峭的温度骤降[4] - 直接提取了相对界面热阻(ITR)[4] - 界面处声子模式热导率不匹配导致邻近区域产生大量非平衡声子[4] - 正向与逆向热流下界面模式的声子占据数呈现差异[4] - 引起界面约3纳米范围内AlN光学声子模态温度的显著变化[4] 研究意义 - 揭示了(亚)纳米尺度的声子传输动力学[5] - 证实了界面模式参与的声子非弹性散射机制[5] - 为热界面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5]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12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2 15:55
华人学者研究成果 - 2025年6月11日Nature期刊上线24篇论文,其中12篇来自华人学者(包括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1] - 中山大学一篇研究论文于6月9日被Nature加速上线(未计入12篇之内)[1] 生命早期高果糖摄入研究 - 生命早期摄入过多果糖会损害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神经发育[1] - 该机制可能直接导致青春期焦虑症风险增加[1] 开源AI基础模型 - 开发了基于多样化X光图像训练的完全开源AI基础模型[3] - 该模型在罕见胸部疾病检测方面优于现有模型[4] 紫杉醇生物合成突破 - 发现红豆杉中合成紫杉醇所需的FoTO1和紫杉醇基因[6] - 首次实现紫杉醇前体巴卡汀III的生物合成[6] DNA修复机制研究 - 阐明了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途径中DNA修复机器的组装及动态变化[8] - 揭示了DNA聚合酶和连接酶的协同反应机制[8] 柔性神经植入物技术 - 开发出可随大脑生长的柔性神经植入物[10] - 在非洲爪蟾和墨西哥钝口螈中实现与神经组织无缝整合[10] 海洋微量元素来源研究 - 发现深渊海底是海洋微量金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驱动者[12] - 颠覆了传统认为海洋微量元素主要来自水体的观点[13] 钙钛矿LED技术突破 - 提出"弱空间限域"新方法制备全无机钙钛矿薄膜[15] - 实现LED亮度116万尼特以上,使用寿命超18万小时[15] 声子传输动力学研究 - 通过电子显微镜揭示(亚)纳米尺度声子传输动力学[16] - 为热界面工程设计提供重要指导[16] 新型氮同素异形体制备 - 在室温下制备出分子N6(六氮)[17] - 在液氮温度(77K)下获得纯净N6薄膜[17] 癌症治疗新靶点发现 - 证实糖胺聚糖驱动的脂蛋白摄取是癌细胞抵抗铁死亡的关键机制[20] - 干扰糖胺聚糖生物合成可抑制肿瘤生长[20] 量子模拟器研究 - 开发出低温环境下中性原子Hubbard量子模拟器[23] 细胞膜破裂机制研究 - 证明NINJ1是机械应变诱导质膜破裂的关键调节因子[25] - 揭示了不同机械微环境中质膜破裂的调控机制[25]
微型“蹦床”引导声子在芯片中顺畅转弯
科技日报· 2025-06-10 07:47
技术突破 - 全球最疯狂的"蹦床"由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共同设计并制造,旨在展示改进的声子传输方法 [1] - "蹦床"宽0 2毫米,表面厚度仅有两千万分之一毫米,表面布满了规则排列的圆形、三角形孔洞图案 [1] - "蹦床"一旦动起来几乎不会损失任何动量,会一直摆动下去 [1] - "蹦床"能同时向不同方向摆动,包括横向摆动,中心区域还有一个"蹦床中的蹦床",摆动会以完美的三角形"拐弯" [1] 应用前景 - "蹦床"实际上是声子的波导,即一层由氮化硅制成的振动超薄膜 [1] - 物理学家希望通过"蹦床"展示如何利用独特的表面结构引导声子绕过弯角,这在微芯片电路中尤为重要 [1] - 声子能在几乎不损失动量的情况下绕过120度的急弯,被"反弹"的声子数量不到万分之一 [2] - 这种超低损耗能够和当代电信设备匹配 [2]